爱挑剔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作者:罗云霞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周六,同闺蜜去接绘画班的孩子放学,看到一幕景象,五味杂陈。
一名看起来6、7岁的小女孩见到妈妈后,兴奋地把画好的画举给妈妈看:妈妈,你看我画的小星星好看吗?还有这个房子,我画了个窗户。
“画得太乱了,房子也东倒西歪,你到底有没有认真画啊?”
小女孩低下头,开始埋头收拾东西,过了一会儿,不放弃地又拿起另外一张画:“那我画的小鸭子呢?老师说我画的小鸭子好可爱!”
“这鸭子脚画得太长了,倒像只鸡!算了算了,我看你根本不是画画的料,走了走了……”
后来,虽然妈妈拿了一些零食给孩子吃,可我分明看到了女孩眼里的难过和失望。这位妈妈也许想不到,自己的挑剔与否定像一盆冷水,把孩子画画的热情浇了个透心凉。
心理学家曾说:“常年活在挑剔声中的人,在他们的成长体验中,缺少了爱和正向感受的承接。”
于是他们会认为:
“我做得不好”等同于“我不配被爱”,因为缺乏被肯定的感受,他们很可能会面临一些心理困境。
同样是孩子的一幅画,被夸有想法的孩子,拥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长大后,可能会有不凡的创作。
而被挑剔的孩子,再也不敢随意作画,也无新意,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讨厌画画。
一念之间,两种答案。
认可还是挑剔,家长不同态度,孩子不同人生。
01

过分挑剔的父母

容易让孩子形成“低价值型人格”

看过一则新闻,上海的一名父亲报警称遭女儿“家暴”,衣服被剪烂,并把自己关进了衣帽间拒绝出来。
这位父亲说,剪衣服不是第一次,已经反反复复剪了十几件衣服,还曾扯下母亲的头发,这次爆发的原因仅仅是拒绝了她买鞋子的要求。
一个孩子,竟然如此对待父母,岂不是大逆不道?
可出人意料的是,当民警与女孩耐心沟通后,却发现女孩并非像父亲所说的那般冷漠无情。
她会关心父母,还会给父母做早餐,只是父母的挑剔、指责,让她喘不过气,才会采用极端的方式对抗。
也许,父母的挑剔,本意是为了激发孩子。但这种“激励”本质上是对孩子的否定,它不断传递着这样的讯息:“你不好、你不行、你得听我的……”
久而久之,孩子会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因于“我不够好”,这种长期的自我否定,会导致两种后果:孩子要么用极端的方式反抗,要么形成低价值型人格。
身边的一名实习生曾有这样的经历:每次领导找他,他的第一反应便是,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
得知领导找他只是正常的工作交流,他才松了口气。
可这种条件反射,在下次情景再现时又会卷土重来,这让他非常焦虑:为什么我总觉得别人要指责我呢?
后来,他谈起了小时候的回忆。
从小,爸妈就对他提各种要求,挑剔他身上大小的毛病:吃饭慢了挨骂、没考好罚跪、就连他走路的姿势,父母也会在身后指责纠正。
因此,尽管他现在不差,但成长中形成的心理惯性,让他觉得自己一直都是那个被挑剔、且浑身毛病的小孩。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过:“儿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挑剔、否定中,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差劲,好像不管做到什么程度都是不行,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
这种低价值感,会让孩子在成长中出现各种问题:缺乏自信,极度的自我怀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被指责。
更可怕是,这类孩子内心很脆弱,即便是人生中的小挫折,在他们心里也是沉重的大山,很容易被击垮。
02

挑剔中长大的孩子

一生都在寻求他人的认可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存在一个问题:总喜欢挑剔孩子身上的问题,却对他的优点视而不见。
这样的父母,通常也很喜欢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打击贬低孩子。
访谈类节目《仅三天可见》有一集采访了张艺兴。作为一个实力派偶像的代表,台上霸气侧漏的他,却说自己是一个长期自卑,没有自信的人。
原来,张艺兴童年的噩梦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的母亲一直用比较的方式来“贬低”他,连喝汤这件事,她妈妈都要拿来比。
张艺兴坦言:“人生可能有一个永恒的命题,就是找到自己。过去的26年,我一直希望因为努力而获得认可。”
太令人心酸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重要他人。
指的是在个人的成长与心理性格形成过程中,极具影响力的具体人物。这个人物的评价,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当事人对自己的定义。
对一个孩子而言,父母的影响首当其冲:父母的每一次挑剔,都是对孩子的负面评价。
孩子在一次次的否定中越来越卑微,甚至觉得若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就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主持人马丁曾有一篇演讲——《父与子的战争》,讲述了父亲从小对他的苛刻和挑剔,从来不知道夸奖他。
期末考试,马丁考了全年级第二名,正准备邀功,父亲却问,“第一名是谁啊”?
后来,马丁终于把第一名的成绩单放在父亲面前,可父亲却又盯着一道错题,责备道“这道题我给你讲过吧?人生最大的愚蠢,就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马丁感慨,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犯同一个错,而是父亲对他的“不认同”。
被父母接纳的孩子,他们会勇敢追寻自己的目光,打开这个多彩世界的大门;
而那些被父母不断挑剔的孩子,则会畏缩在某个角落,哪怕有一天会成功,但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永远也填不满的匮乏感。
而这,才是教育最大的可悲之处。
03

父母懂得构建“抱持性环境”

孩子才能活出自我

看过一则暖心的俄罗斯广告。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女孩爱上了跳芭蕾舞。可她胖胖的身材和笨拙的舞姿备受同学们的嘲笑。
小女孩有些沮丧,可妈妈一直陪在身边肯定、鼓励她,这让她信心陪增。渐渐地,女孩舞艺不断精进,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比赛机会。
为了支持女儿,妈妈送了一件漂亮的舞蹈服给她。可没想到的是,同伴因为嫉妒她出色的舞技,竟把她的舞蹈服剪得粉碎。
临上场,女孩暗下决心:哪怕自己没有舞蹈服,也要凭实力跳出风采,于是她站在舞台中央,跳起了最善长的丝带舞。
最终,女孩用近乎完美的表演获得了冠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其实,让女孩勇敢面对困难挑战的,是来自妈妈的支持和鼓励,它让女孩相信,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想要成功,就勇往直前。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理论——抱持性环境。
意思是,父母要给孩子建造一个充满爱的、支撑性的、包容性的环境。
这并不代表,在孩子做错事时,要无条件地维护孩子。而是无论孩子是犯错,还是遇到挫折,都要让他知道,父母愿意支持他,成为他的后盾。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才会对自己充满自信,才有机会靠自己去完成成长。
杨迪的父母给孩子提供的就是“抱持性成长环境”。
在之前一期《青春环游记》中,杨迪对着父母下跪感恩:
“你们从来没有阻碍过我想要做的任何事情。
你们永远都是鼓励我。
你们让我觉得我真的很优秀。”
杨迪父母用夸奖和鼓励给予杨迪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不断往前走,最终让相貌平平的杨迪走向了成功。
歌德说:“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会更好。”
父母的每一句肯定,对孩子来说,都是最珍贵的礼物。
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孩子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而父母的欣赏与认可,却可以为孩子插上自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间翱翔。
04
蔡康永曾说:
“批评的目的在于打动对方,使得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是贬低对方。”

在生活中,我们都讨厌那些口无遮拦、对他人总是挑剔、否定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传递的都是负能量,与他们在一起,自己也会被消耗,容易变得疲惫与消极。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父母一开口就是挑剔、贬低的话语,给孩子心理带来的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
每个父母都渴望有个完美小孩,现实是他们会磨蹭、会顶嘴、会调皮捣蛋、会犯错,这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得接受、理解。
无论我们的孩子多么的不完美,如果父母不过分挑剔、责备,而是接纳与引导,就会让孩子感受到:
“父母不是不喜欢我,只是不满意我那些行为。”
当孩子学会担当起自己的行为,他依然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那他就有力量把自己变得更好,也更能让自己在错误中成长!
共勉。

作者:罗云霞

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27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