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期 : 情感散文《钻山洞》作者 : 朱艳霞】
作者简历
朱艳霞 ,女,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人,中学语文教师,爱好文学,时有诗歌散文发表于网络报刊。
钻山洞
小雪刚过,物疏气凉。仿佛只一夜,北风就卷走了秋的繁华,剩下灰蒙蒙荒芜给人做伴。既是小雪,又无雪可下。城市的上空,再次被昏黄的雾霾覆盖,冬日的暖阳总和人隔着遥远的距离。午后,沏上一杯茶,漫度悠闲时光也许会好,但如果去野外放生一次,是不是会更好?
正好,有朋友相约去玉山村钻山洞。我赶紧安排好琐事,应约而往。踏上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思绪立刻回到了小时候。小时候也是经常去地里帮父母干活,也是这样的小土路,一样的玉米秸倒在地里。所不同的是没有这么多的沟沟坎坎,有的是一马平川,一眼望不到边。也许有点单调,但总让你产生很多联想――那更远处到底是什么样?灰白的天空圆圆的罩着,也许就到天的尽头了吧……我们那里也没有到了初冬,玉米秸还在地里站着瑟瑟抖动的。那时,秋收过后,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小麦,一畦一畦地梳整好,连接着远处的高大树木、村落、天空。冬初就是绿油油的一片,只等大雪来把他们盖满。我们那里更没有上坡下岭的,蜿蜒起伏的柿子树林,冬季还有那么多小灯笼吊在枝头。黢黑的虬枝已在空中蜿蜒成水墨画,不想还有这么多赭红的小灯笼疏疏点点的渲染,不时起飞的鸦鹊,更让这幅画生动起来。对了,不远处还有青山可以倚靠,连绵起伏的氤氲在雾霭中,为了守护这片土地而生。冬天的田野,视野总是那么辽阔,一眼就望穿了树林,望到了山上,望到远处的村落和更远的山。
我们一行人,沿着蜿蜒的小路,踩着时空的尘埃,缓缓的流动。也许,在这片广袤的田野里,再也没有像我们这样红红绿绿(衣服颜色)的线条,没有像我们这样带着满腔的热情去寻找――劳碌了三季的人们已经冬歇。我们是上天散在人间的花朵,沿着历史的痕迹,蜿蜒成自然的曲线。我们为自己能有这样的热情而骄傲,毕竟,在这个队伍里还有六十多岁的老人。
穿过丛丛树林,我们来到了山脚下。以前的小路早已被疯长的荆莽掩盖,非侧身弯腰不能前行,有时躲之不及,荆棘会刺身而来。但我们兴致未减,一路早已干枯的野菊花,给了我们轻盈飘逸的美。叫不上名字的小野果,轻纱一般搭满荆棘,放在嘴中,还甜丝丝的。六十多岁的陈老师,开口就是咋当兵的人,应该豪气不减当年,给同行的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无言的大山也因为我们的到来变得有了生气。
不几时,到达洞口。我们列队,依次而入。同行的朋友说,这是文革时期,“深挖洞,广积粮”留下的。里面不算太窄,两个人并排走应该能容下,2米来高,顶部成半圆形,还保留着斧刻的痕迹。里面很黑,幸亏我们早有准备,手电筒和手机的光亮,足矣让我们看清一切。洞两侧不时出现长方形的石屋,应该是住人或储备东西的地方。洞顶有的地方往下渗水,朋友用手机一照,居然发现了石钟乳,乳白色的小柱头在亮光下更显油润。用手摸一摸,凉凉的,硬硬的,很是喜爱。不知道走了多长,里面暖和起来,漆黑的感觉也不是很适应,于是盼望早一点到达那边的洞口。刚走到一个小石门,前边的人说,那边的出口堵死了,我的“豁然开朗,屋舍俨然”的梦想也就化为了泡影,只好原路折回。大家议论着为什么要在这里挖洞的问题,我也深感疑惑。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人们连饭都吃不饱,还要储存粮食,除了备战,还会有什么原因呢?究竟为什么也许已不重要,但它让我感受到苦难的人们的勤劳、坚韧,不屈的品质。对他们来说,再多的苦也能吃,在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吗?我们今天的幸福,就是他们那时的积累。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天天抱怨;他们很多生活在农村,拿着几十元的养老金,依然弓背在田间地头。
回来的路上,我们带了钩子和袋子,准备满载而归。满地的柿子树,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还得满足我们现摘现尝的愿望。也许是时节已过,不少柿子已经掉落,枝上只留下花托。有的红彤彤的摇摇欲坠,用手一摸,就脱落下来,吞到嘴里,甜香四溢。有的还高挂枝头,等着去摘。我们一个人拿钩子,在树上勾住柿子枝,钩子一旋转,柿子就下来了。另一个人赶紧拿着袋子去接,柿子落在袋子上,完好无损,还硬邦邦的呢。不过,不是所有的都能接住,柿子下落过程中,有时会拐个弯,难度就大了。柿子有时开玩笑似的,刚落到袋子上,“嘣”一下又滚地下了,摔裂好几道口子。笑声在这时也弥漫开来,震荡着树林,融化了岁月,消散在风尘中。
完
一:学习诗词报名平台
碎玉书斋诗词学院招生部,QQ群号:488237235欢迎您。
二:诗友投稿联系方式
敬爱的诗友们:
我们深圳珠江文学社,刊物赞赏费新拟如下:
2.刊物赞赏作者占百分之七十,平台占百分之三十。
②刊物内容要求:原创首发,三百字以上,相片一张,简历一份。
谢谢大家一路的支持,欢迎大家投稿,投稿请加我微信:13028808322。
深圳珠江文学社。
:沧海云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