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 民族语言差异的起源:地理与贸易的视角

本文转载于:量化历史研究

古斯塔夫·多雷所做的名为《语言的淆乱》(The Confusion of Tongues)的版画 (1865)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这是学界仍然在争论的话题,但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即制度与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影响。那么,另一个角度的问题是,既然制度与文化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又是什么影响了制度与文化呢?当今世界各个地区有着丰富而多元的文明,不同民族拥有迥然不同的语言和风俗,是什么力量形成了这样的文化多样性呢?

Dickens (2021)即将发表于Economic Journal的论文研究了地理条件与贸易如何影响民族语言的差异。其基本逻辑是,一个民族周边的地理条件,能够影响邻近民族的农业生产力,这决定了民族间的贸易所得,而民族间的贸易频率则会影响语言的演化,两个民族之间的贸易越频繁,社会交流越多,则两者之间发展的语言会更加相似。

作者利用Ethnologue数据库,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了以民族分布边界为单位的独特数据库。具体来说,在每个国家内部存在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作者将民族分布的地理边界两侧的100公里范围内划为缓冲区(buffer),使用农作物的适宜指数衡量边界两侧的土地产出水平(图一展示了一个位于津巴布韦境内的缓冲区样本示意图),同时用词汇统计学方法构建两侧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距离(Lexicostatistical Linguistic Distance),以此作为语言差异的度量。

图一  100km缓冲区(buffer zone)示意图

这项研究需要解决两个主要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历史上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外生冲击来衡量土地产出的变化。因此,作者使用哥伦布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即新大陆美洲作物的扩张作为自然实验,以1500年为分界年份,构建了1500年之后与1500年之前的土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其次,为了探究贸易如何影响语言的演化,作者还需要将贸易带来的文化横向传播,与不同民族之间代际传承的纵向文化传播分离开来。因此,作者按照语言学的标准构建了一个“同胞样本”(sibling sample),通俗来说就是将语言的演化与家谱做类比,只对具有“兄弟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由于两种语言是由同一种语言演化而来的,那么两者的差异就不太可能是来源于纵向传播,而且有更多的可能来自于贸易与社会交往所产生的横向差异(图二展示了全样本和同胞样本在全球的分布)。

图二  样本的分布

首先,作者发现在一个缓冲区内,哥伦布交换之后土地生产力水平变化与民族语言差异呈现负相关,当两侧土地产出的差异越大时,两个民族之间的语言更加趋于相似(如图三所示)。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土地产出水平与语言差异的负相关的主要机制:首先土地生产力差异越大的地区,不同民族主要的生存方式存在差异;图四的散点图显示出农业有更大概率分布在土地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而畜牧和渔猎采集活动则倾向于分布在土地产出水平较低的地区。

当一个地区不同民族的生存方式更加多元时,互通有无的贸易就更有可能发生,因沟通交流需要会使语言的演化趋于相同。因此,作者进一步检验土地生产力差异与民族间各种社会互动的影响,当土地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时,民族间更加依赖贸易作为生存手段与食物来源,异族通婚更多,而冲突则倾向于减少(如图五所示)。以上结果在回归分析中依然成立。

图三  土地生产力与语言距离

图四  土地生产力与生存方式

图五  土地生产力与社会互动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是,地理条件影响了民族间的贸易频率,使不同民族之间语言的差异变小。原文中还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模型理清了思路,值得一读。另外,许多研究主要关注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能够如何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异,但是这篇论文提醒我们,这类研究需要控制更加丰富的地理变量,否则可能相关性的结果都是由地理因素所影响的。

文献来源: Andrew Dickens, Understanding Ethnolinguistic Differences: The Roles of Geography and Trade, The Economic Journal, 2021.

原文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yaPLPGz46ZV0CK-WtUSmw

今日责编:梦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