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乡愁”同题征文10】上善若水:【乡愁是难以割舍的情怀】(散文)

Happy New Year | 新年快乐

三秦文学“乡愁”同题有奖征稿启事

(请点开查看详细内容)

乡愁是难以割舍的情怀

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每逢年节都想回到家乡,了却那份无法释怀的乡愁。三十多年来,也不知道是经历多了,还是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了,当初的只要能离开连饭都吃不饱农村,就算到城里干什么都行的铮铮誓言已悄然滑落于岁月的风霜里,游子的思乡情结变得越来越浓郁,越来越香醇。人老思乡,落叶归根,几乎是每个人的终老情结。牵挂家乡的父老乡亲,留恋家乡的山山水水,回味家乡的一草一木,在心里激起一股浓浓的乡愁,挥之不去,萦绕脑际,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涩的涟漪。

人都是留恋故土,怀揣家乡的,不论老家是山沟大川、原野草原,还是广袤丰饶、贫瘠荒滩,都是生命的老根。人类发展史上,不论是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还是零星散落的人员流动,几乎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趋利避害,重建新家园,适应新环境,开辟新生活,不断促使人类的进步发展。但无论怎么发展变化,怎么富裕幸福,乡愁始终是难以割舍的情怀,挥之不去的牵挂,酝酿心头的愁绪。我经常想起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山一水皆牵挂,一草一木总关情。乡愁,承载着游子多少浓烈如酒的情感,多少痴缠揪心的牵念,多少炽热纯情的爱恋,多少望眼欲穿的期盼。

我的故乡在青藏高原的一个偏僻的脑山地区,坐落在两面高山的峡谷地带,中间是一条河流,村庄沿河依山而建,一条乡村土路蜿蜒逶迤,犹如一条巨龙时舒时曲,与河流相依而存。祖祖辈辈以种田养殖为生,以农牧为主业。由于海拔比较高,山大沟深,除青稞、油菜、蚕豆、少量的小麦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作物。由于地理环境和贫瘠的土地,每年的粮食产量很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改革开放之前,生活还是很贫穷的,年关已过,基本上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况,靠借生产队的储备粮来维持生计。至到阳历5月份,我们这里才大地复苏,树枝发芽,各种野生植物也探头探脑破土而出,野菜成了食物的主要补充,挖野菜也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们的常事儿。记得十几岁时,许多孩子已经是家里的好帮手了,一边拉着牛或马的缰绳,在路边、田埂、山坡上放牛挡马,一边手提菜篮挖着野菜,什么苦苦菜、娘娘菜、荠荠菜、马英菜、猪耳朵(形似猪耳朵的一种野菜)等等,每天都是满篮而归,到了六七月份自留地里种植的各种蔬菜可以采摘下饭,这时才能用种植菜取代了野菜。父母调剂着仅有的粮食,想方设法维持着平常的生活,回想小时候的岁月,真的感觉还是很艰辛的。

当然住的条件也不是很好,都是土墙担梁的泥坯房,也有条件好一点的四合院家庭,但更多的还是一家几口人和养的牲畜挤在三四间房屋里。穿的也不是那么讲究,大部分衣服都是自缝的,只要穿得暖和就行,老人们好像也不让经常洗衣服,怕没穿烂而洗烂了,还记得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很形象的说明了当时的窘境。我的父亲在庄子上是一个很勤快、很有办法的人,经常就地取材,用羊毛撵上毛线,给我们打毛衣穿,用牛羊皮缝成皮袄、鞋子,成了冬天御寒的最美服饰。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大多数人都在村庄里务农,只有极少数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赶着马车到县城搞副业,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大部分人都没去过县城的。村庄里偶然来一辆大卡车(汽车),人们围在周围都得议论上好半天,感到稀奇和惊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个村庄还没有一辆自行车,出行大部分靠步行,即使迎亲嫁娶或逢年过节串亲戚,最奢侈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马车了。回味小时候的时光和岁月,虽然生活艰难,但我感到民风淳朴敦厚,人情味非常浓郁,不管谁家有事儿全庄子的人都去帮忙,特别是红白喜事、打庄廓盖房这类事情上更是热情相助。逢年过节,虽然家里比较紧巴,但做的好吃的都要给本家亲戚和隔壁邻居、还有庄子上有老人的家里打份送去尝鲜,显得非常和谐和亲,其乐融融。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形象,就像烙印刻在我的心灵深处,时时敲击着我的心扉。我每回故乡,身心都会慢下来。一个家,一个院,一个人,一份亲.....我都会慢慢感悟;一棵树,一块石,一口井,一颗星……我都会慢慢清点;一碗粥,一盘菜,一个馍,一杯酒……我都会慢慢品尝。回乡,慢慢卸下乡愁;离乡,慢慢装满乡愁;异乡,慢慢积淀乡愁。只要心系故乡,便会乡愁满满、乡愁慢慢、乡愁漫漫,乡愁成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现已过了天命之年,当初考上大学离开了生养我的农村家乡,一直在城镇单位工作打拼了半生,过上了向往的城市富裕的生活,但在楼宇林立的水泥丛中,经常想起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和经历过的件件难以忘怀的事情。故乡的田野,金色的麦浪,我们拉着马放着牛,割着喂猪的草,穿梭在绿油油的田埂上,用草棍逗乐着小昆虫,看着喜鹊飞禽煽动着翅膀流连在郁郁葱葱的田野上,听着百灵鸟儿唱着丰收的歌谣盘旋在蔚蓝色的天空,儿伴们在田野间相互追逐,随风自由奔跑,玩着老鹰追小鸡的游戏,享受着金色的秋。收获的季节,父老乡亲们戴着草帽在毒辣的日头下挥汗收割,炽烈的太阳已把他们的皮肤烧得由黝黑的黄色照换成古铜色,也锻造了他们坚强的脊梁、乐观的态度、豁达的脾气和坚毅的性格。故乡的傍晚,村子里也算是最热闹的时刻,缺乏精神生活的年轻人们,堆在一起打闹嬉戏谈天说地,传着八卦见闻,议着东家长西家短,论着张家媳妇李家姑娘,最惬意的还是搭在一起赶场看邻村露天电影的场景。旁晚时分晚霞似火,红彤彤的云层映红西山山顶,照亮村子上空,使故乡披上了朦胧而绚丽的面纱。故乡的夜,很寂静,静得可以听见村庄里的马蹄声,传来的狗叫声显得那样的刺耳和心慌;故乡的夜晚又是美丽的,夜空中悬挂着一轮圆月,皎洁的月光撒落在屋顶窗台上,好像是童话故事里神仙居住的月光城堡,泛着圣洁的光辉,让这美丽简素的村庄闪着安静祥和的光华。

时光荏苒,如梦似醒,恍惚间已离开故乡几十年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转念间故乡已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土坯房由砖瓦房甚至小洋楼所替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小巷道由水泥路所代替,再也找不到马车和手推车的印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和小汽车,再也看不见村头地边攒在一块其乐融融聊天的乡亲,似乎也少了下地种田的人们。农村的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生存理念、生活方式都在悄无声息变样了,再也寻找不到小时候故乡的那种生活气息。也许这是时代进步,社会变化在故乡烙下的可喜印记。但现在已经无法找到故乡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只有翻看记忆的影集,把故乡的一切装进自己的口袋,让我无时不刻感爱受故乡的温暖,也不由产生一种淡淡的乡愁、浓浓的爱。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农村人想方设法跻身于城市的边缘,城市也一直处于膨胀状态,在兴奋、新鲜中翻飞,却全然忽视了乡村的发展。在年轻人、能人的流失中,乡村慢慢成了一个空壳,家园差不多丢失了。忽然发现拥挤冷漠的城市大多是一个挣钱的地方,而不像家园,乡村虽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却更适合居住。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回乡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难以割舍的世纪情怀。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简介

上善若水,本名马成才。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学习,用文字记录所感所悟。

三  秦  文  学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顾问:边士刚

顾   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守   望    吴亚妮    刘庆勇

李华磊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韩天瑞    米兰花

梦锁清秋  姜建洲  毕廷娟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