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湖畔图瓦村

  喀纳斯湖畔图瓦

                               童心亦然摄
 
  图瓦村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从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湖旅游的必经之路,海拔1390米。喀纳斯图瓦村居民是自称蒙古族的图瓦人,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他们的祖先是500年以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现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民族。新疆喀纳斯是图瓦人在我国唯一的聚集地。这里生活着两千多名图瓦人。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的白哈巴村、布尔津县的禾木村和喀纳斯村。
  图瓦人保存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哈萨克语组相近,因此图瓦人均会讲哈萨克语,与现在的蒙古语不同。现在图瓦人学校基本上是普及蒙古语,在生活习惯方面图瓦人除欢度蒙古族传统的敖包节外,还有当地的邹鲁节(入冬节)、汉族人的春节与正月十五元宵节。图瓦人信仰佛教。但萨满教对他们影响也较深。图瓦人的房屋皆用原木筑砌而成,下为方体,上为尖顶结构,游牧时仍住蒙古包。喀纳斯图瓦村与喀纳斯湖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旅游区独具魅力的人文、民族风情。


图瓦人保存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图瓦人也会讲哈萨克语。现在图瓦人学校基本上是普及蒙古语。图瓦人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民族语言图瓦语却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且一直是作为本民族的第一语言。


蓝天白云下的图瓦人家,其实从换乘车站前往喀纳斯湖的的途中,区间车穿村而过。徒步从换乘车站前往图瓦村也仅有10分钟路程,被导游误导花上80元到村中作客实在不值得。


如诗如画的图瓦人家,现在主打观光旅游,商业气氛浓郁。


牌子上写的是哈纳斯村居民委员会,哈纳斯即喀纳斯。村委会也很漂亮。


蓝天白云下的哈纳斯小学。

 
你刚坐下,面对桌子上奶酒、奶茶、奶疙瘩、酥油、油饼等当地特产,丝毫激发不起食欲。酥油入茶很快就化开,漂起几朵金黄色的油花。但只能饱眼福,很难下咽。


这里的木刻楞房屋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显得原始古朴。房顶外用木板钉成“人”字形雨篷,房体四周用单层圆木堆成。圆木的直径大都有三四十公分,两头凿成榫眼,中间凿出一道槽沟,沟内垫上干苔藓,这样既稳定又保暖、还可以防雨防风。顶上盖一层木板,木板外是草和土构成的保暖层,土约15公分厚。


这种图瓦人特有的乐器叫做楚尔,是用当地产的芦苇管作的,一尺多长,有三个音孔。制作工艺简单,但吹奏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运用丹田之气,靠牙齿和嘴唇的振动发出声音。对于图瓦人来说,“楚尔”是图瓦人和大自然交流的一种手段。别说,真是悠扬婉转。

 


新疆喀纳斯地区蒙古族图瓦人在为家访者表演节目.每位游客自费80元,吃点点心,喝一口马奶酒,听几曲音乐,真的不值。关键是浪费了旅游时间。呼麦是蒙古族一种特殊的喉音演唱艺术,在内蒙古草原已经几乎绝迹,然而在新疆的喀纳斯,图瓦人仍然在努力地传承这项民族瑰宝。

 


图瓦人用传统的大木桶(图瓦语“布尔坎勒”)酿制奶酒。这个就是做奶酒的工具,这是一棵杨树掏空的木头。上面的小锅叫冷水锅,下面的大锅叫酸奶锅。炼完酥油之后酸奶就放到这个大锅里开始烧,烧开后蒸汽通过木筒到达上面的冷水锅,冷热交替形成蒸馏水,一滴一滴通过这个木筒往外流,外面用一个木桶接这个蒸馏水,这就是奶酒。


共同把舞跳起来,游客有点不听招呼。


召唤舞者,应者了了。

 


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


中间的建筑即为我们家访的房子,简单的奶茶,果子,酥油,葡萄干,糖果,一盅马奶酒,几乎无人问津。三首乐曲倒是非常令人陶醉,一番讲解,再跳一曲集体舞,前后一小时左右,人均付80元,以旅游旺季一天接待120人估算这这样一个小屋一天收入万余,简直就是吸金屋。应该提高家访的接待标准,丰富家访的内涵。以提升该旅游产品价值。


烤馕的少数民族小伙,烤的馕堪称一流的美味。后来在别处再也没有遇到这么美味的烤馕了。真是错过这个村再也没有这个店了。


在村里用过午餐后撤退,下午去游喀纳斯河著名的三道弯。

 


去喀纳斯湖的区间车穿村而过时隔着车窗拍下的照片。


去喀纳斯湖的区间车穿村而过时隔着车窗拍下的照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