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梯田文化,你了解多少?
你也许无法想象,在中国约20亿亩的总耕地面积中,居然超过1/4都是梯田,中国不仅是全球梯田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全球梯田类型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国家。
梯田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梯田的出现,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田的国家之一,早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雏形梯田。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0世纪是梯田的雏形期。这一时期以便于耕作和保水保肥、增加产量的小面积区田形成为标志,并且已经开始修筑山地池塘,以收集径流进行灌溉。西汉时,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农民,基于种稻和保持水土的需要,开始将山麓及沟谷中较低缓的坡地修成水平梯田。
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是梯田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已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梯田。梯田已经不是零星分布的局部小块,而是沿坡面修筑成阶阶相连的成片梯田。这一时期继承和发展了修建山坡池塘、拦截雨水、灌溉梯田的传统。南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开始出现高山梯田。
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是梯田建设与治山治水的结合期。这一时期梯田推广的范围越来越广。修筑梯田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粮食,而且也和治山治水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了梯田的作用。我国已在梯田的基础上形成了引洪漫淤和保水、保土、肥田的梯田技术和理论。
著名的广西龙脊梯田,层级最多达1100余级,最大垂直落差860余米,从远处眺望,密密麻麻的曲线令人震撼。但这还不是最震撼的,位于云南的哈尼梯田,总面积更是夸张到超过100万亩,层级从上到下多达3000余级,最大垂直落差2000余米,如果游客想从山脚的梯田,走到最高处的梯田,几乎相当于攀爬一次华山。
还有紫鹊界梯田,历史悠久,初垦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紫鹊界梯田的形成,发源于人,得益于水。这里的地下水,属于基岩裂隙孔隙水类型,哪里有基岩裂隙,水就从哪里冒出来,而且山越高,水越多,永不枯竭。6万多亩梯田主要分布在上下500米的山坡上,其奇特之处在于水平梯田之间既无水库也无水塘,全靠溪水自流灌溉,而且素有“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紫鹊界梯田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天然的灌溉系统在稻作文化中也独具特色,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梯田和梯田文化是人类农耕文明的伟大奇迹,梯田不仅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还具有提供农产品、生态支持、环境调节和文化娱乐等功能。我国各地梯田景观风格各异,但其中都凝聚了不同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同文化的独特智慧。
梯田里,不仅有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汗水,还有着人与大山之间的默契,通过梯田,我们能读懂古人生存的往昔,也能看到今人改变的未来。
转载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是出于传播更多资讯的目的。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