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大师王国维当年有多牛,最后却又究竟因何沉湖自杀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对亦师友王国维的评价。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筹办国学研究之时,聘请导师的条件异常严厉。
但对于王国维却是毕恭毕敬,三跪九拜请来的,最终确定“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和陈寅恪。那么,王国维当年为什么那么牛呢?

1.王国维其人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曾任清宣统朝五品衔南书房行走,算是清朝遗老。当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也就“失业”了。即使这样,围绕废帝溥仪旁边的遗老还在相互倾轧,献媚争宠,斗争异常激烈。
王国维一方面为了清静和生计,另一方面当时国学院主任吴宓亲自登门行三拜大礼,再加上在胡适劝说并用自己的小车来他拉清华大学“兜风”现地考察后,还不能答应。
虽清廷事实不存在了,但是王国维凡事都要请旨废帝溥仪,在“面奉谕旨命就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聘”后,才最终确定下来。那么,王国维究竟是长得如何呢?看看同时代对他的评价,说他长得其貌不扬,那都算是客气的了。
鲁迅说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而胡适更是直言不讳说他 “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 !

2.王国维牛在哪

但俗话说得好,人不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王国维虽是前清遗老,但是思想并不守旧。他曾留学日本,精通英、德、日、俄等多国文字,而他的《人间词话》更是为我们熟悉,尤其是提倡治学的三重境界更是为我们耳熟能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还是“美育”首创者,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把德、智、美、体“四育”并举的第一人。还有我们不甚熟悉的:他通过对甲骨文研究,使得中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一下子推前了近千年,他也因此成为“新史学的开山”和研究甲骨文的鼻祖。
而当时“疯师”章太炎就说甲骨文是子虚乌有,这只是奸商以此来谋利手段罢了。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也曾邀请他当导师,但他听说王国维也去,就坚决不去了。
因为他根本不相信甲骨文之说;不来就算了,他还把聘书扔在地下用脚狠狠地踩,以示对此不屑。现在看来,这也是章太炎之憾事,也是清华的憾事,更是我们的憾事。

3.为何选择自沉

但何曾想到,1927年6月2日,一切如常,王国维却纵身跃入昆明湖,仅留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简短遗言。那么,他为什么会突然选择投湖自沉,历来众说纷纭。
有“殉清”说、 “逼债”说、“谏阻”说、“惊惧”说和“殉文化”说等,但从他最后的遗言来看,我们更相信“殉文化”说。这个说法,一方面根据他的遗言来断定的,更是缘于陈寅恪对他亦师亦友的中肯评价: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种评价极为中肯,学说可以有商榷,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经正如陈寅恪所预言,已经永远成为知识分子精神遵循。
现在看来,王国维就像是“尸谏”的方式来抗争那个时代,那时蒋介石的北伐势如破竹,很多名儒已经被杀了头,让王国维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到来,而他不愿受辱,死也要为代表的文化殉葬。
也正如陈寅恪所说:“凡一种文化,值此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良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迨非出于自杀,为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但是大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经深入国人心中,历久弥新,与日月同光。大师千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