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囊痈门(二则)《辨证录》
(一)囊痈门(二则)《辨证录》
人有阴囊左右而生痈毒者,名曰便毒。生于囊之下,粪门谷道之前,名曰囊痈。
三处相较,便毒易治,而囊痈最难疗也。
以囊之下为悬痈,其皮肉与他处不同,盖他处皮肉或横生,或直生,俱易合口,而悬痈之处,横中有直,直中有横,一有损伤,不易收功。然治之有法,未尝难也。
此等之痈,皆少年贪于酒色,或游花街而浪战,或入柳巷而角欢,忍精而斗,耐饥而交,或已泄而重提其气,或将败而再鼓其阳,或有毒之妇而轻于苟合,或生疮之妓而甘为精斗,往往多生此痈。
所谓欲泄不泄,化为脓血是也。
治之法必须大补其虚而佐之化毒之味,以毒因虚而成,不治虚可得乎。
方用逐邪至神丹:
金银花(四两) 蒲公英(二两) 人参(一两) 当归(二两) 生甘草(一两) 大黄(五钱)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毒消,二剂而全愈,溃者三剂可以收功矣。
此方用
金银花四两,
用蒲公英二两,
佐之参、归、大黄之大料,未免过于霸气。
然大虚之病,又用大黄祛逐,似乎非宜。
谁知毒正盛,乘其初起之时,正未甚衰,大补泻火之为得乎。
倘因循失治,或畏缩而不敢治,及至流脓出血,正气萧索,
始用参、芪补气,往往有用至数斤而尚未能复元。
何不早用于化毒之中,正又无伤而毒又易散哉。此因势利道之法,又不可不知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