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半理中汤(胃寒)症

砂半理中汤(胃寒)症

组方:清半夏10克,制香附10克,高良姜10克,炒只壳(只实)10克,砂仁10克。

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功效: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症,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肤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暖气或吐涎沫,腹胀满,痛引起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用法:用砂锅加水浸泡药材,砂仁后下。

方解:1、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胃,可做肺胃痛之主药。

2、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做为肾胃痛之主药。

3、只实:能消心下痞寒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脾胃痛之主药。

4、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吐后可用5—10剂,打成粉剂,每次6克,每日二次,以巩固疗效。

(0)

相关推荐

  • 【慢性胃炎:胃热、胃寒二方】

    慢性胃炎方: 1.竹茹清胃汤加减(胃热症):石斛10克,麦冬15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公英15克,芦根30克,竹茹3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 煎水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功能:轻清凉润 ...

  • 马老师治疗胃痛验案一则 -- 马氏妇科

    王斌斌 初诊:2019年5月6日吴某,女,42岁.因"饥饿时胃脘部疼痛半年余"前来就诊. 现病史:月经平时规则,周期30-32天,经期5-6天.量多,一天满4-5个卫生巾,痛经较剧 ...

  • 【刘茜檬整理:焦树德三合汤四合汤-治顽固性胃痛】精

    胃在上腹部偏左位置,上腹部右侧为肝胆. 位于膈bai下,位置大约位于人du体的左上腹,肋zhi骨以下,上接食道,dao下zhuan接十二指肠.胃的上口shu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刘茜檬导读: 焦树德老 ...

  • 养胃最好中成药是什么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养胃的同时还需健脾.调理脾胃的中成药有很多种,分别用于不同证型的脾胃失调患者,因此没有最好的调理脾胃的中成药,一般应由中医师准确辨证后开具最适合的中成药.临床常 ...

  • 【慢性胃炎 胃寒】

    砂半理中汤(胃寒)症 组方:清半夏10克,制香附10克,高良姜10克,炒只壳(只实)10克,砂仁10克. 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功效: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症,属寒凝气滞 ...

  • 砂半理中汤,宋孝志教授积几十年临床经验

    砂半理中汤,宋孝志教授积几十年临床经验升华出的一首有效方剂 清半夏9克 制香附9克 高良姜9克 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 ...

  • 慢性胃炎,试试砂半理中汤

    古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餐饮食定时:而现在随着工作压力增加,生活模式的改变,大家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也变得越来越不规律:工作加班,晚饭又忘了吃?应酬熬夜,饮酒太多,暴饮暴食胃痛又犯?刚刚吃的零食 ...

  • 砂半理中汤宋孝志慢性胃炎——寒凝气滞型

    国宝级中医泰斗宋孝志老师,治疗胃病有绝招.经验方"砂半理中汤"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 ​中药组成: 清半夏 制香附 高良姜 炒枳壳(或炒枳实)砂仁(打碎) ​中药作用: ...

  • 肾着汤的妙用——胃寒腰冷2年,中药对症消寒祛冷痛

    患者男,45岁.一吹冷风则腰冷,腹部冷,然后腹泻.历时2年余.口淡不渴,常有胃胀,吃冷则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反复口腔溃. 此为典型的脾肾虚寒.以肾着汤加减. 干姜.炒白术.茯苓.蜜甘草 桂枝.陈 ...

  • 胃寒,可以服用二姜汤

    干姜和高良姜组成二姜(汤)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胃寒疼痛的有效方子.通常,腹部是一个很怕冷的部位,中国人以前没有背心的时候,都有一个兜肚护住肚子,就是为了防止腹部受寒,因为这 ...

  • 经方心裁(131)理中汤:经期过长、崩漏、经行腹泻、带下、妊娠恶阻、妊娠腹泻、产后胃痛呕吐 -- 马氏妇科

    理中汤(又名理中丸.人参汤)[原文]1.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386)2.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 ...

  • 理中汤,调理中焦,对虚、寒、湿之证,凡吐...

    理中汤,调理中焦,对虚.寒.湿之证,凡吐.利.腹疼属虚寒湿者均可使用,娄绍昆老师讲,理中汤有强力补水(改善血容量),防脱水,防休克之功,我临床使用,除上述之证外,凡大病久病.肿瘤放化疗后,常用本方加减 ...

  • 经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久寒,胃寒、白带)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原文]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