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历代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梳理失眠发展的脉络,并结合现代中医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概述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西医对失眠的认识;选取128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温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128例,按首次来诊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所观察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温针灸组)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

两组患者均取穴

神门(双侧)、内关(双侧)、百会、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心俞(双侧)、脾俞(双侧),每日治疗1次,每隔6日休息1日,12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显示:治疗组(温针灸组)临床治愈15例(占23.44%),好转45例(占70.31%),临床无效4例(占6.25%),总有效率达93.75%;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临床治愈6例(占9.38%),好转41例(占64.06%),未愈17例(占26.56%),总有效率73.44%。两组数据经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同组间治疗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在四个项目的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同组间治疗,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有效;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催眠药物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在三个项目的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同组间治疗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具有临床疗效;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同组间治疗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结论:本课题通过对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与常规针刺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别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其总分、中医症候总分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温针灸能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能较好的提高睡眠质量,可以作为临床中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且安全有效。同时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方法治疗相比,对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一般情况改善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3.75%。同时,治疗组患者睡眠质量均较常规针刺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果表明温针灸疗法在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中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