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有过这3种经历的人,内心容易自卑,还容易有羞耻感

摘要:

1一个人自恋,折磨的是别人,但一个人自卑,折磨的可就是自己。这种折磨表现为:没有自信、做事畏手畏脚,容易自责,自我贬低,取悦讨好,容易抑郁和焦虑,使得自己人际关系变得糟糕等。并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自恋会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而自卑自不然。

2看见自己的自卑,列出自己的问题行为,自我理解,自我接受,接受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不再痛苦了,人之所以痛苦,在于不接受、不承认。

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形成一个人的心理基础,成为一个人性格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成年之后对其感受和行为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今天我们选取自卑,这种最常见的情绪感受分析,看看是怎么样的经历造就了这种情绪,这种情绪又和一个人容易有羞耻感又有什么关联。

首先我们看看有哪些经历会造就自卑:

一、身体上的

身体上的暴力行为,如家长、老师等的打骂行为是最先容易让孩子留下记忆的,并且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之所以打孩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让孩子长记性”。

但是在长记性的同时,也记住了攻击性的伤害,在受到攻击的同时,会有一系列心理反应,感受到自己的弱小,感受到负面情绪,比如愤怒、紧张等,这些反应和连带的情绪会融入一个人的潜意识,在成年之后影响其感受和行为,比如,容易感到被侵犯或者容易对别人发起攻击。

此外孩子经常目睹暴力行为,也会造成孩子的自卑。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容易造成恐吓记忆,因为会在大脑皮层相关区域留下痕迹,二是给孩子传递了一种负面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容易让孩子在长大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并且在现代社会,对孩子进行身体上的伤害是违法的,是触犯法律的,父母不能做,其他人更不能做。

当然如果父母不这样做,孩子就会知道,没有任何人可以对自己进行身体上的伤。

二、语言上

语言上的促使因素应该说是最多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听到,父母骂孩子或者贬低、指责、威胁孩子。

比如,说孩子“你怎么这么笨,笨死了”,“你怎么这么蠢,蠢的跟猪一样”。亦或者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丢到垃圾堆里”。

诸如此类的言语,我相信大家都有记忆,也会将这些言语顺其自然的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代际传递下去。

那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言语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孩子不同于成年人,成年人他们已经有成熟的心理防御体系,他们可以分辨、反驳、合理化,可是孩子不会,他们会把父母、大人发出的言语当事实。

父母等大人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对于孩子的评价和判断,孩子可能会无条件的信任,包括那些贬低、威胁和指责的话。

大人们以为,那些玩笑话等孩子大一些他们就明白了,但是现实状况时,等孩子大一些时那些玩笑造成的影响已经弥漫到孩子的潜意识里了。

进入潜意识之后,就更加难以控制了,及时后来长大之后,理性上知道父母那是为自己好,可是已经不起作用了。

三、情感上的

父母或其他大人对孩子在情感上也会造成创伤,引起自卑。比如漠视孩子的情绪,甚至用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而漠视孩子的情绪感受,就是这种无回应的具体表现。

人是情绪性动物,早期的情感经历会决定我们我们一生的情绪底色,我们怎么样与人建立关系,比如普通的人际关系、情感亲密关系都与我们童年时期的情感回应、情感反应密不可分。

总之,童年时期体验到自卑,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不被爱,怀疑自己不够好,变得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迎合,甚至讨好别人。

而我们在开头提到的容易有羞耻感,正是骨子里自卑的蔓延,容易羞愧、耻辱、自我谴责,甚至自我攻击。

看见自己的自卑,列出自己的问题行为,理解它,接受它,因为它是你的一部分,接受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不再痛苦了,人之所以痛苦,在于不接受、不承认。

在这个基础上,理解自己的自卑,因为错不在你,但这也并不是说你要回过头去抱怨自己的父母,那样你又会陷入另一个归罪的问题中,白白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只是需要看见事实,看见问题的本质,成年之后,我们就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这样问题才不会轮回,才不会无休无止。

看见之后,自我接纳,自我关爱,自我鼓励,去建立新的经验,也就是说你之所以自卑,之所以痛苦,是用以前的旧有经验,比如小时候的的经验在反应,可事实是你已经长大了,你不再怕了。

人是经验的产物,所以你就需要在理性的控制下,让自己“装的”很自信,去按照自信的方式,或者趋近于自信的方式去做,做一次、两次、三次,做的多了,新的经验就形成了,新的经验就会促使你以真自信的方式去做事,去感受。

好消息,不要错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