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邸、鸿胪客馆和四方馆丨探析古代对番客进行管理和接待的方式

自从华夏文明有史以来对于蕃客的接待和管理就一直存在,而且从秦朝开始就有了专门的场所馆待蕃客。

比如说汉朝时期建立的蛮夷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客馆以及隋唐时期的鸿胪客馆和四方馆等等,都是专门用来款待蕃客朝贡的。

有了这样的政府机构用来款待蕃客,那么相应地对于蕃客的接待礼节以及对于这些客馆的管理制度自然也要确立下来,这样才能达到建立客馆的目的。

这些客馆其表面上的作用是接待往来的使臣,可是其本质上的作用更多的还是朝廷对蕃国的政治统治目的,以及经济、文化的互相联系和交流,所以说馆待蕃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纵观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历朝历代对于馆待蕃客的机构职能有所不同,从而引发了各个朝代在接待蕃客的礼节和管理制度上也有所不同。

因此结合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馆待蕃客的机构不同,可以简析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待与管理制度的不同。

一、先秦时期蕃客的接待与管理制度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华夏文明也是从秦朝开始走向成熟的,所以说秦朝时期周围的蕃国都迫于秦朝的强盛而必须向秦朝朝贡。

因此秦朝与蕃夷国家就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而蕃夷国家对秦朝朝贡觐见就伴随着接待和管理的问题,因此馆待蕃客从秦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了。

在秦朝朝廷将入朝进贡的其他小国称为四夷,据《周礼》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这里所记载的就是秦朝时期对于前来进贡的蕃国的称呼。

其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些蛮夷在秦朝朝廷看来就是藩属国的性质,是归于中央管理的,而且其交流的最重要方式就是觐见朝贡。

除此之外秦朝对于这些蕃国还有非常明确的排位,在《礼记》中就明确地记载到“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

从这则记载就可以明显地看出秦朝时期对于藩属国的接待区别,不同地区的蕃国其觐见的路线也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在《周礼》中还有一则记载:“凡其出入送逆之礼节、币帛、辞令、而宾相之。”

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出在秦朝时期已经设置了专门掌管馆待蕃客的官员,那就是象胥,通过象胥的通传得到了应许就可以入朝觐见,之后皇帝会赐予客舍。

不过这个时候馆待蕃客的职责并不是十分明确,有的时候一些分封的诸侯前来觐见也是一样的程序所以说秦朝时期的管理制度并不是非常完善。

二、汉朝时期蕃客的接待与管理制度

到了汉朝时期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有料可查地证明了在汉朝时期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蕃客机构。

根据《三辅黄图》中写到“藁街,街名,蛮夷邸在此街也。”其中记载的“蛮夷邸”就是汉朝时期专门用来接待蕃客的机构。

为了管理蛮夷邸两汉时期还成立了鸿胪寺根据唐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可知“蛮夷皆置邸以居之,若今鸿胪寺也。”

由此可见蛮夷邸是从属于鸿胪寺的,属于大行令管辖,这一点在《汉书》上有明确的记载:“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至于这一时期接待蕃客的管理制度与秦朝相比更加的完善,也更加的明确,鸿胪寺就是专门负责馆待蕃客的机构,不再出现秦朝时期附属国与藩属国接待之仪出现混淆。

三、魏晋南北朝蕃客接待与管理制度

经过了秦汉两朝的发展,馆待蕃客制度更加地完备,也更加地细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馆待蕃客有明显的分段发展痕迹。

前期魏晋南北朝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自然是设置了大鸿胪为掌管蕃客接待任务。

而且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客馆令,由此可见客馆令就是负责蕃客接待任务的官员。

而且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可以推测出客馆令也是属于大鸿胪所掌管,而且这一时期对于蕃国的接待也自然保持着顺序排列“齐使第一,高丽次之”

这样的次序排列除了为了更高效的管理以外,与当时的政策转变也有一定的关系。

从这项规定可以看出其排列顺序是按照国家和民族的不同而实行不同的接见礼仪,这既是对前朝的继承,也是对后来蕃客接待管理的启发。

魏晋南北朝真正的分水岭是在北魏时期,这时期北魏作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迁都洛阳。

随着这个决定发生改变的就有馆待蕃客的制度,之前馆待蕃客都是隶属于大鸿胪,可是迁都以后北魏成立了新的机构——四夷馆。

之所以成立四夷馆是因为北魏政府想要更加明确地管理馆待蕃客制度,所谓的四夷馆也就是对应着东南西北四个不同的方位。

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永桥以南,圆丘以北,伊、洛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

除了在方位上更加地明确划分以外,北魏还开创了一个先例,那就是民族政策的开放。

同样还是《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吴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以后,赐宅归正里。”

这里所讲述的就是如果能够在金陵住满三年的蕃客就可以获得正式的身份,然后赐予宅院,这样的政策是前朝所不曾出现的,是北魏民族开放的最大标志

四、隋唐时期蕃客的接待与管理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馆待蕃客制度已经发展得不错,到了隋唐之后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竟相比较之下隋唐时期的国家及社会发展是远远超出魏晋南北朝的。

尤其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使得唐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状态,这时期的大唐不仅是国内发展出现盛况,就连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也是不容小觑的。

因此馆待蕃客在隋唐时期能够得到一个更大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毕竟唐朝的强大势必会催生出很多周边小国或者附属蕃国的依附。

这样一来前来觐见朝贡的蕃国自然就会多了起来,而唐朝秉持着中原鼎盛的国际地位势必也会敞开大门欢迎前来进贡的蕃国使臣。

因此隋唐不仅开设了鸿胪馆还增设了四方馆,除此之外隋唐的礼宾部也有馆待蕃客的作用。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上遣左丞李景让就礼宾部问所欲。”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礼宾部的职能也有接待蕃客这一项。

不仅如此,隋唐时期还有很多临时建立的安置点,比如说贞观年间在京师有接待会馆,在大历十四年“乃于右银台门置客省以处之。”此处的右银台就是一处临时的安置点。

五、宋朝时期蕃客的接待与管理制度

到了宋朝以后馆待蕃客制度也是比较完善的,根据《宋史》记载“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

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这里所记载的和前朝的馆待蕃客制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可见宋朝很大程度上也是沿用了前朝的经验。

只不过宋朝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宋朝掌管馆待蕃客的机构已经不再是鸿胪寺。

根据史料记载在宋初蕃国的朝贡,礼宾等相关事宜已经划分给了国信所、都亭、怀远驿、礼宾部等相关部门负责。

六、元明清时蕃客的接待与管理制度

时至元朝时期根据《元史》所述馆待蕃客制度又有了改变,原本的四夷馆或者是鸿胪馆被改成了会同馆“冬十月卯,初立会同馆……以翰林学士承旨和礼霍孙兼会同馆事。”

而且元朝还撤销了鸿胪寺,重置了侍仪司,根据记载“掌凡朝会、即位、册后、建储者、奉上尊号及外国朝觐之礼。”

由此可以看出元朝时期馆待蕃客就交到了侍仪司管理,但是侍仪司所要负责的职务却非常的繁多,改变了前朝专职馆待蕃客的制度。

明朝时期同元朝相似,也是以会同馆为馆待蕃客的机构,虽然明朝又设置了鸿胪寺,但是其在职能上已经不能和前朝相提并论,只能负责一些简单的事务。

到了清朝时期根据《清史稿》记载“会同四译馆,满洲稽察大臣二人,提督馆事兼鸿胪寺少卿一人,掌治宾客,谕言语。”

由此可见清朝时期负责馆待蕃客的机构是会同四译馆,同样归于礼部管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朝时期不仅设有馆待蕃客的会馆,还有设置一些俄罗斯馆,等等的一些会馆,这些会馆的设置为中国的近代外交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而言之馆待蕃客从先秦就已经开始发展,经过了几千年的不断修整完善,最后成为了现代外交的基石。

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馆待蕃客的制度也在随着社会而进步,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且完善的外交政策。

参考文献:

[1] 《史记》 司马迁 中华书局

[2] 《汉书》 班固 中华书局

[3] 《资治通鉴》 司马光 中华书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