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体系治理现代化:唐武宗会昌中兴的政治基础
导语:
大唐武宗一朝,最著名的就是大举灭佛的“会昌法难”。实际上,唐武宗在巩固皇权、强化相权的基础上,对问题重重的官僚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正是这些新政的实施,为晚唐历史上短暂而又灿烂的会昌中兴打下了坚定的政治基础。这些改革举措,至今依然在世界官僚体系治理的实践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一、除宦官,固皇权,为改革奠定权力基础
唐武宗
大唐到了武宗李炎一朝,他接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哪?经过他的叔叔穆宗和两个哥哥敬宗文宗等三个前任废物皇帝的努力,终于把唐宪宗元和中兴积攒的家底输的只剩下了底裤。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更是生生的把自己变成了宦官的附庸,令出北司,皇帝、宰相等等只是个符号和传声筒而已。
开成五年文宗病重,在去世前,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宰相杨嗣复、李珏奉太子监国。得到消息的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为了获得拥立新皇的功劳,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伪造遗诏,废太子为陈王,立他们认为“老实听话”的颍王李炎为皇太弟监国,被软禁的文宗无可奈何,大臣们更是无人敢提出异议。840年2月10日,年仅31岁的唐文宗,在郁郁寡欢中驾崩,李炎上位,是谓唐武宗。
方始登基的武宗,和几位前任不一样,作风干练,处事果断,善于抓住矛盾的实质。
《新唐书》记载:帝明断,虽士良有援立功,内实嫌之,阳示尊宠。李德裕得君,士良愈恐。会昌二年,上尊号,士良宣言"宰相作赦书,减禁军缣粮刍菽"以摇怨,语两军曰:"审有是,楼前可争。"德裕以白帝,命使者谕神策军曰:"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尔渠敢是?"士乃怗然。士良惶惑不自安。
在继位之初,宦官仇士良趁其立足未稳,想削弱李德裕的宰相之权力,就利用宰相李德裕削减禁卫兵饷为借口,企图策动神策军造反借机罢免李德裕。武宗知道以后,本就有心削弱宦官权力的他,岂能让仇士良的诡计得逞,就给蠢蠢欲动的神策军发布谕旨:减薪的命令是朕下的,和宰相有什么关系?你们竟敢这样?别看武宗年轻,皇帝的气度和威严还是杠杠的在那里摆着,那些士兵们乖乖的的熄了火。
而始作俑者宦官头子仇士良则输了个结结实实,唐武宗就把他削为内侍监,知省事,名义上管理左右神策军,实际上就是个虚职,被架空了,仇士良自此处于惶惶不安中。会昌三年,眼见自己的势力与影响江河日下,仇士良不得不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武宗见他有眼色,也就顺水推舟,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让其回家养老,不久即病死。后来被人检举私藏武器,仇士良被追削官爵,籍没家产。
《新唐书》记载:士良曰:“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阇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
就是说,你们要让皇帝天天沉迷于吃喝玩乐、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政事,不近读书人,你们就能够牢牢的抓住手中的权力。看看,这就是老太监教给其他宦官的心得体会,真是其心可诛啊。
仇士良的死,让武宗在不动声色中就削弱了把持三代皇帝朝政的宦官集团,把权力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重新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以后顺利施政打下了权力基础。他的哥哥文宗九泉之下,也应该安息了。
二、善知人,强相权,强化政治改革执行力
武宗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削去宦官的权力,和宰相李德裕密不可分。李德裕自宪宗起,历经四朝,几经起伏,是牛李党争的代表人物。
李德裕
李德裕是唐宪宗朝宰相李吉甫的儿子,自幼胸怀大志,饱读经史,对治国理政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以门荫入仕,经官场历练后,政见与施政手腕都趋于成熟。武宗非常欣赏李德裕的政治理念和工作作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三观相合。即位后不久,即召被贬外放的李德裕入朝为相,协助其治理整顿山河破碎的大唐江山。
武宗对李德裕十分的信任,强化相权,对其鼎力支持,朝廷施政方略的执行力大大的加强,彻底改变了宦官把持朝政时期宰相仅是橡皮图章的地位。因为宰相和宦官的思路是不一样,宦官是为了专权,宰相就是为了理政,两者截然不同;李德裕虽然权力很大,但却很忠于武宗,武宗对其也是信任有加。
武宗与宰相二人相辅相成,开展了一系列关乎大唐命运的政治经济军事举措。李德裕为相五年,可谓兢兢业业,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革除积弊的措施,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面对各种复杂局面,都能够调度有方,从容应对,既能协调各方利益,又能够杀伐果断,使武宗一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晚唐时期所能具有的新高度。
《旧唐书·李德裕传》记载:自开成五年冬回纥至天德,至会昌四年八月平泽潞,首尾五年,其筹度机宜,选用将帅,军中书诏,奏请云合,起草指踪,皆独决于德裕,诸相无预焉。
“德裕特承武宗恩顾,委以枢衡。决策论兵,举无遗悔,以身扞难,功流社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德裕的个人才干,以及他对武宗知遇之恩的回报。武宗掌握大方向,宰相倾力施政,唐武宗与李德裕君臣合作的佳话,也成为晚唐绝唱,此后再无。
三、严律法,重巡视,打造廉政清明的官场生态
李德裕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晚唐日趋腐败的官场生态来说,没有严峻的法律约束和有效的执法行政监督,想要挽狂澜于即倒,无异于痴人说梦,武宗在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
武宗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游历颇多,对朝廷内外官场的奢靡腐败有很深的了解。反腐败,有可能让自己陷入险境,执政步履维艰,但会催生王朝肌体的新生;不反腐败,本就气息奄奄的唐王朝很可能就陷入黑暗的深渊,对于一个有志君主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皇帝一个人肯定不行,人治不如法制。俗话说,乱世用重典,唐武宗制定了一系列的严峻律法,打击腐败,规范官场政治生态;设立巡视官员,对各地官员的遵纪守法情况、施政业绩进行督察。
1、严法峻刑,坚决打击腐败现象
武宗即位伊始,在即位赦文中宣布:“在开成五年二月八日之前,除了十恶不赦、背叛国家、故意杀人、官员贪赃枉法,这些人不予释放,其他罪犯不管罪行轻重,全部释放。”武宗将官员贪赃与谋反和十恶不赦大罪并列,显示了其坚定的反腐决心和力度。
李德裕入相以后,和武宗有着同样的政治理念,随即全国影响广泛的大规模反腐肃贪行动。公元841年正月,武宗下诏“朝廷刑罚,理当一视同仁,官吏贪赃枉法,不应该有特殊待遇,内外文武官如果收入脏物丝绢三十匹,全部处以极刑。”二月再下诏,凡官员贪污满千钱者,处以极刑。千钱,也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三四千元左右。
据《旧唐书》记载:"京城天下系囚,除官典犯赃、持仗劫杀、忤逆十恶外,余罪递减一等,犯轻罪者并释放。"
武宗在位两次大赦天下,依然将“官典犯赃”与十恶、叛逆、故意杀人等罪行并列不予赦免。他说,“除去恶人,进贤纳士,将命令执行起来,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与罪犯,这好比天降神灵,廉政建设也有所成效”。
这些整治吏治的严峻刑法,一直贯穿武宗一朝,严厉的震慑了贪官污吏。
唐武宗
2、高薪养廉,解决官员后顾之忧
唐代官俸不高,直观的对比一下大家心里就有数了:唐朝官员一年的收入几乎仅相等于宋朝官员一个月的收入!加上武宗前几朝政局混乱,经济凋敝,因此许多官吏的薪俸收入,连养家糊口都很困难。因为地方财政收入锐减,导致薪俸发放不及时,这样情况下,官员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另寻它途,说直白一点就是贪污腐败了。
还有一点就是,各级官员,凡是有点门路的,都想到京城任职,因为这里不但条件好,机会也多,说不定哪天就飞黄腾达了。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到外地任职,尤其是不愿意去边远贫穷的地方,不得不去也是挑较为富裕的地方。
这样的后果就是,中央官员多如牛毛,大部分都是各种冗员,造成严重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问题,而地方官员连编制都填不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武宗即位不久就下令调整官员薪俸,也就是涨工资,稳定官僚队伍,使他们安心工作,由李德裕具体实施。
具体措施有两个方面:
1)提高边远地区的官员薪俸。
为了防止薪资被贪污或者不能及时发放,增加部分由现金改为实物替代。
朝廷出台新规:由户部以实物仍及时发放,每个地方都派观察判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按月分放,不能挪作他用,如果有违规,观察判官会被贬到偏远地区,甚至终老一生都不能回来。
唐朝官员工作餐
2)设立官吏养廉银。
唐代的官员许多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要进京赶考,花费时间是小事,最主要的是金钱的花销非常大。我们在各种传奇故事里都会见到这样的桥段:进京赶考的学子没有了盘缠,正生死攸关的时候,遇到了大户人家的小姐或者名妓之类的,慷慨解囊,方得以参加科举考试等等,说的就是这些考生基本上都是贫寒之家出身,本身经济条件就不好,进京赶考一次,往往都会负债累累,一旦考中为官,就面临着还债的窘境。
如果没有切实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贪腐则是不可避免的,不是有一两部严法峻刑就可以解决的。因此,制定了“月选官允许借钱,可加给两月俸料,待遇优厚”,“所冀初官到任,不带息债,衣食稍足,可责清廉。"说白了就给这些新官养廉钱,减少贪污腐败的发生。
3)裁减冗官,减轻财政压力
据《旧唐书》记载:"中外官员,过为繁冗,量宜减省,以便军民。宜令吏部条疏合减员数以闻。"
仅会昌四年,根据李德裕的建议,唐武宗一下裁掉官吏2000多人,极大的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这些措施的实施,一方面禁止了官员以办丧事等为借口借机行贿受贿,另一方面也确实大大的提高了官员的待遇,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到任以后,工作干劲、效率和业绩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受惠的不仅仅是官员个人和民众,朝廷才是最大的赢家。朝廷能短时间打败回鹘,平定泽潞镇叛乱等等,都和官僚系统的稳定高效、民众的支持度高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官员宴会
3、加强巡视整顿,禁止官员借婚丧嫁娶敛财结朋
在严峻刑法的同时,还建立了巡视制度,武宗考虑到当时官吏履职的实际情况,设观察使为居廉察,督察一方,如果督察不力,则面临着被问责的风险。
整顿官僚纪律和作风,一直是历代王朝的一项重要内容。武宗时期,通过取缔进士曲江集宴,阻止了官僚小集团的产生;通过禁止官员无节制的游宴,刹住了流行已久的奢靡浪费之风。
根据存在已久的官员借婚丧嫁娶敛财的现象,根据御史台的建议,武宗于会昌元年就下旨明确要求官员廉洁从政,限制官员借婚丧嫁娶敛财扰民,损坏政风民风,影响官员形象。
武宗这一系列整顿举措,给晚唐的官场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官场生态趋于清明。
唐代官员
四、去特权,重能力,开辟公正入仕新气
晚唐时期,官员入仕的途径很多,非常混乱,十分不利于优秀官员的选拔,其严重程度堪比藩镇祸乱和宦官专权。整顿入仕门径,也就是官吏的来源,从源头上解决混乱的情况,加强官僚队伍建设,就成了武宗一朝的重要工作。
1、严格进士覆试制度,提高遴选质量。
“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也”。鉴于进士选拔的问题积久成弊,武宗于会昌三年下旨“礼部所放进士及第人数,自今已后,但据才堪即与,不要限人数,每年止于二十五人”。
选拔的形式与人数不拘一格,,只要是真才实学就可以选拔,如果有优秀人才,就不必拘泥限定人数。
2、严格新科进士的实授,必须从基层做起,设立试用期
新科进士入仕,必须从诸州府参军,及紧县尉逐级做起,设立试用期,并进行任期考核。未经两考,不许奏职提拔。这样做目的,一方面可以让这些新任官吏了解基层民情,锻炼施政能力,既可以避免出现“苟从知己,不念蒸民”的情况,又可以淘汰能力不足的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形成地方集团势力,影响朝廷威信。
3、限制官宦的门荫特权,严格控制官员的兼职数量与范围
唐朝入仕,除了科举,还有一条就是门荫途径,就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就能够入仕。这样以来,官员的素质就良莠不齐,不利于提高官吏队伍的整体素质。
“自幼授官,多不求学,未详典法,颇有愆违”。“一身属太常金吾,一门尽免杂差役”。
这些门荫特权者,不但自己受益,还能使和其有关的许多人免除杂役赋税,严重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
这些不经过寒窗苦读既可以入仕的官宦子弟,虽然也有旷世之才者,但不学无术仅凭父荫取仕的也不在少数,且大多都是纨绔子弟,不堪大用。
因此武宗一朝,对靠门荫特权入仕和对门荫官宦的特权都加以限制,同时严格控制官员的兼职范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官宦门荫
五、禁官商,改形象,让利于民促经济发展
根据当时官员经商现象比较普遍,既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又会产生官商勾结、与民争利的状况。因此,禁止官吏经营质库业,也就是高利贷和典当行业,不准与民争利,既改善了官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有助于官僚队伍的清廉建设。
武宗会昌五年下旨:“古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
如果知道有人既做官有做商人放置高利贷,与老百姓争夺利益。今后不但会被禁止,而且还要让御史台察访上奏。
经过一系列的官场整治与惠民措施,会昌年间的户口比安史之乱期间增加了一倍多,人口数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在古代的时候,人口就是生产力,今天依然如此。
结语:
唐武宗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但他对官僚体系进行的这些卓有成效的治理改革,为其大举灭佛和对内削藩、对外固边的大规模行军事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不能不说,这不但是唐武宗与李德裕君臣组合的最佳表现,更是晚唐政治历史上最为闪光的绝唱,也为后世官僚体系的治理提供了现实而又有效的模板,功在当代,利惠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