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口横沿永镇庵
汾口横沿永镇庵
汾口横沿与百亩畈水域旧时为横沿古镇所在,武强溪两岸密布横沿、直街、蒋村、前门、中宅等村庄,连为一片,主要有姜、蒋、余、汪等姓氏,是武强溪上最繁华的交通商贸集镇。溪上建有多座桥梁,水口还建有文昌阁(永镇庵),《横沿姜氏宗谱》将永镇庵列为八景之一,名为禅阁鸣钟。其诗曰:
高阁临江叠几重,参禅一指悟天龙。
炎凉世态何时了,猛省如闻夜半钟。
凉月高高玉漏清,华严法界势峥嵘。
发人深省书堂近,听吼蒲牢百八声。
关于永镇庵,横沿蒋村《三径蒋氏宗谱》有文献记载。据蒋庆参《大墅堰新建文昌阁记》,建文昌阁,是补风水、兴文风,横沿镇东南为大墅堰水口(村民指为今百亩畈黄泥突),岗丘低缓,地势倾斜,建文昌阁以邀福于水口。所以建文昌阁,绘文昌星。与此同时,又建轩建厅,设观音堂,邀请僧家管理。文昌阁是阁庵合一的建筑群体。其方向为“负甲而面庚”,也即坐东北而朝西南。
宗谱还有营建文昌阁补记。文昌阁(永镇庵)是利用本村社庙方廊庙积累的羡余而建。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戊午(1618)年。永镇之名由石知县立户而名。后来,姜家慈云庵(高柏山)僧广云驻锡文昌阁对面的文笔庵,因文笔庵僧堂倾圮,遂将永镇庵及祀产交付僧广云及其徒孙本福管理经营。
据汾口镇调查,上世纪50年代新安江水库蓄水,横沿镇村落移民、后靠,文昌阁(永镇庵)拆毁并没入水中。
村民传说,永镇庵供奉王灵官,坐在椅内,镇守水口,保障平安。每年蒋氏都给换一次衣服即开光。村民不定期祭拜,祈祷保佑村民平安无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附:
大墅堰新建文昌阁记(庆参)
吾里自三衢逶迤数百里及宏贤,路当子午孔道,实为一都会云。后注大河,渊深莫测,前溪涧绕正南,及东,与大河交淮,四山环回,惟东方卑卑,岗峦非不罗列,亦仅称(山咅)嵝,地轴倾矣。将为愚公移太行王屋,恐操蛇(山神)不闻而夸娥氏二子不吾负也。乃社有令公者忧之,谓:地当其缺,人实可以胜之。欲邀福于水口,吾且为亭台,为楼阁,不难与女娲氏争烈矣。于是下令于社中,曰:吾有朱鍉白粲散尔大众久矣,定倾者人尔,大众其毋坐视。昔者田单借神人以励士气,王羁托冰坚以定众心,千载而下,功实无两。会有大士颇著灵异,众共侫之,时因以神其说,遂于大墅堰头当东南缺处建阁其上而文昌名焉。阁之下为厅三楹,前为轩面溪,长江如带,后为观音堂,阁居厅之上,绘文昌星,邀比丘弟子为万年香火计。高五丈有奇,广并之。规制宏肆,丹堙赫奕,矻然一方之巨镇也。予与吾党士游览登眺,赓歌互答,聊以卒岁,且见游人逸士之往还于斯阁者,轩舆贲于道,肩摩毂击杂于途,自春迄冬,岁时伏腊,了无虚日。于都哉,观止矣。其以文昌名斯阁也,不信然哉。尝按《大洞经》及《文昌化书》,志神张姓,讳善勋,字仲子,蜀之梓潼人,遇神人授以大洞法录,没而为神,主文昌宫事。晋唐以来,灵迹屡著。此神之所由名也。又考之汉晋天文志中,紫薇垣之旁有星,曰文昌,下列司禄司命诸星,意者神为文昌司禄,其以是与?且所丽分野,南值张宿不数度许,岂神之张姓,实本此与?而今祠以栋宇,供以香火,宜也。阁负甲而面庚,甲有甲第之义,庚取庚新之兆,补其不足,以辅相其宜。吾党士气当愈鼓愈奋,而幸毋虚此令公意也。是役也,鸠工程材始于戊午之正月,越岁有奇而功告竣。董其事则正甫,而予不才实式灵之矣。是为记。
营建文昌阁
本社方廊庙,元宵所敛丁米,除设醮燃灯外,每年遗有羡余。头首生放(放债)。至万历(四十八)戊午(1618)岁,建立文昌阁于大墅堰头水口。 等随将余资置买产业,延僧为万年香火计。蒙县石公(知县石有恒)立户名永镇,其税系通族递年轮流,十年割税收租,当差其税色照段开后,使侵渔者不得行其奸也。厥后,僧广云偕其徒由高柏山(姜家慈云庵,万历建)挂锡于永镇之南岸。至之日,虽贫苦难堪犹能恪守清净法门。继因文笔僧堂倾圯,力不能支。吾乡前辈遂将永镇田地面立交单,令其移住于此。据尔时交单,从前载谱之业半属乌有,赖广云与其徒孙本福为创为守,续置田产若干亩。本福恐阅世之后僧徒不克世守,爰将旧存交单田地并新受之业,凂(mei,恳托)族载谱,永不许卖,庶不负云广禅师之苦志也夫。
今将旧存田地列左:
土名庵脚南边田一段。
土名詹姓上首田一亩。
土名庵后地五亩。
土名庵下东边地一亩。
土名庵上弯时地三分,又同外地一亩。
土名大墅堨头山成地一段。
新受田地列左:
土名百亩畈黄家演田一亩二分。又同外项家塘边田一亩。
土名詹姓上首麻车垅田七分四厘。
土名黄泥突地一亩二分。
道光十七年岁在丁酉仲春月下浣之吉
你的分享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