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体质的别解:阳明一降三阳皆降,阳明不降火生与上!

女性患者中常有这种描述,“上半身特别热,经常面部长包嘴有溃疡;下半身特别凉,大热天也需要捂的严实”。常常成为临床诊疗中的一个难点,临床检查往往没有任何异常指标,但是患者自身感受很差。西医通常对此类症状无有效药物治疗,中药调整颇为有效,但是过程一般都很纠结。

是不是除了传统的认识之外,还可以有些不同的分析解释呢?作为一个西医临床专业毕业,又热爱和关注中医知识的一个小医生,总结了一些病例以后,我发现手法治疗对于这类人群的调整实际上可以做到相对明确的效果。

原因是,可以把这类问题总结分析之后,归结为血液循环不畅问题。人体的正常体温恒定为36-37℃,中枢神经系统确定了这个温度范围,而血液循环所携带的热量维持了体温。实际上,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思维,人体的体温如同暖气片的散热一样,要想保持合理的温度,第一需要足够的循环血液流量,第二需要足够的散热面积。血液循环数量太低,散热面积不够,都会导致体温下降。其中,散热面积的多少是由毛细血管的数量来决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都是长期久坐,导致下肢的肌肉持续紧张状态,肌肉紧张了自然就会约束和限制走行在肌肉当中的血管。血管的管径就会变小,毛细血管的数量就会减少,相应的就会出现下肢的寒冷状况。于是,“下寒”的症状就出现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思路很简单,就是调整和改善整个下肢的肌肉张力,使得肌肉弹性恢复,减少对于血管的压迫和束缚。循环血量增加了,散热面积变大了,自然就会整个下肢变得温暖。最为关键的限制血液循环的部位,就是脚踝和足部。足部的肌肉尤其紧张,血液经过毛细血管之后进入静脉回流还要克服重力影响,就使得足部成为血液循环的“拥堵区域”。

“上热”怎么解释呢?人体的总的循环血液容量是相对固定的,既然下半身血液循环变慢,那么就有更多的血液存在于上半身。于是,上半身相对富余的血液循环量造成了更多的散热,出现了“上热”。血液循环过于充裕,就会导致器官功能亢进,于是乎就有了很多“上火” 的毛病出现。

上热下寒的另类解释出来了。您看懂了吗?放心,这个真的是经过长期手法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思考,不是胡说......

怎么治疗呢?估计很多人觉得,“我脚凉,多泡脚行不行”?肯定大家都体验过了,泡脚也就热乎那么一会,过一会就不热了。根本解决之道,就是按摩放松腿部,尤其是脚踝和足部。下寒解决了,上热自然会跟着就好。

草木医学上热下寒体征应该如何调理?针灸应该如何组方?如何速效?如何长效?

头疼脑热四肢冰凉不也是与阳明不降同样的道理?

@河南安阳—李桂英

人体十四条经络阻塞后的表现!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胃经不通: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脾经不通: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心经不通: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小肠经不通: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膀胱经不通: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肾经不通: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胆经不通: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肝经不通: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