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把司马迁的《史记》评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受到文人墨客的普遍认同。这“史家之绝唱”是千古公赞,而“无韵之离骚”就别具慧眼了。先生为什么不说是“无韵之诗经”或“无韵之史诗”,而单单要将其赞为“无韵之离骚”呢?这就要从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意图说起。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意思是: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让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邪恶小人以私害公,品行方正的君子不能容身于世,所以他忧伤愁闷、沉郁深思而创作了 《离骚》。屈原写作《离骚》的意图,就是为了表达对楚怀王的不满,排解自己心中的忧愁,实际是在发牢骚,所以名其曰《离骚》。司马迁对屈原的遭遇等同身受,对屈原的内心洞若观火,所以才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重笔解释了《离骚》的根由。仔细品读《史记》,就能体会到,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是和屈原一样,在大发牢骚。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与汉武帝作对,被处以屈辱的宫刑,心里痛恨汉武帝,痛恨刘家。凡是刘家的人,刘家的事,都用贬笔:把刘邦说成是个无赖,没什么本事,只不过侥幸取胜做了皇帝;把汉武帝描写成残忍、暴戾、嗜战如命的暴君,说汉武帝治国尽用酷吏,不施仁政。相反,凡是刘家的对立面、朝廷不重用的人,司马迁就大书特书,极力拔高赞赏,花足了功夫进行文学润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讲项羽是多么神勇,反衬刘邦是多么无用;讲李广是多么会打仗,一生却得不到封侯,而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李广利等人,打了败仗却个个封侯,讥讽汉武帝不公,不重用包括自己在内的有才有功之士。可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要能创造机会,就会借各样人物之口,怨刘、骂刘、贬损刘,发尽了牢骚。鲁迅先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才评价其为“无韵之离骚”的。意谓《史记》虽然是历史著作,也同《离骚》一样,夹杂着艺术性很高的、手法很巧妙的个人牢骚。可见,鲁迅的眼光是多么精准和深刻。
我感叹啊!有多少不存在的事情,因史家的个人好恶,而被随意打扮成真实的历史;又有多少史家的牢骚,反而当成真实的事情,被后世当作经典故事传播着呢!
201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