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到后背上的温暖与“想都不会想”

梁东方

如果不是这五月下旬的几天连阴雨,北方的气温就早已经到了夏天了。全拜雨后的湿润和阴凉,才有这样阳光普照而依然阴凉的好日子,春天一样的好日子。春天的一个标准就是人们还喜欢阳光,还愿意置身阳光之下,比如现在,我这样背冲阳光,向西走,走着去上班的时候。

阳光很快就能透过防晒衣和T恤衫让后腰部位温煦起来,这种温煦不仅直接给了人温度,还给了人一日之晨的兴致,好像脚步由此而变得愈发轻盈,有了外源性的动力。正是在这样太阳能的直接推动下,才有了这样难得于城市中收获的季节性的喜悦。

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嘈杂,到处是工地,到处是热岛效应,即使这一切都忽略不计,给季节本身留下的显示空间也已经捉襟见肘久矣。

一下楼,就是对面拆迁工地的拆房机一天到晚的哒哒哒哒哒哒的无穷声响。走上中华大街是因为长期地铁施工而导致的逆行人流车流,如果走市庄村那就会是城中村的脏乱差和同样的拥挤不堪;好在有一条新开出来的通往北站的路,路边的商业还没有来得及大规模地形成,还有容人甩开胳膊走路的空间,于是也就成了周围这一片广大的区域里几乎唯一一处可以沿着马路走一走的地方。但是好景不长,一到北站,就会重新为车辆行人所拥塞。正常的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之外,大量的三轮电摩黑车将所有的路口都封得严严实实,黑车司机和旅客在马路上拉开架势,先要高价再稍微降低一点点,客人要走就再降一点点的讲价之声,此起彼伏。

北站虽然没有了动车停靠,都变成了普通火车,但是人流还是很大。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却一直只有一个南口,北口早已经在上下车的地下通道内打通了,但是好像这么拥挤的南广场的现状还不足以形成开辟北广场的动力……

好不容易从人流车缝里钻过去,就到了集中改造过的原来的北焦村;村子早已经不见,代之以耸立起来的密集高楼。高楼下的窄窄道路上风口效应形成的强烈对流一年四季都很强烈,瑟缩着从小区里出来的人们纷纷在一溜排开的三轮车前停下来买煎饼果子鸡蛋灌饼手抓饼豆浆油条肉夹馍,将他们的汽车三轮车电动车自行车一律靠在本已经占据了路边位置的摊位前,于是只剩下了马路正中间一个单车道……

每天走过这条人为的“单车道”都很需要一番工夫,只要对面有车,这边就举步维艰;如果迎头两辆车对上了,那就谁也别想走。想挪到便道上去?那是没门的。不仅马路牙子很高,两侧的各个小区还都将这不得不留出来的便道,视作自己的财产:每隔半米就设置了一个圆石墩,并且还安装防止进入的铁链。从这些设施里似乎都能感觉到他们为不能在便道上收行人通过的费用的无尽苦恼……

转过弯儿去的电大街是传统的窄路,这条窄路两边的机关单位和学校还很多,早晨正是送幼儿园小学孩子上学的高峰,骑电动车的中学生更如洪流一般从各个方向汇聚而来;而马路早市正如火如荼,吆喝声喇叭声喧嚷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你即便已经在便道上了,也还是寸步难行,因为摊位已经将便道占得满满。

城中心无序的反复开发使任何交通控制都已经无济于事,使任何关于季节的详细感受都不再有展开的空间与安赏的心情。刚才那样好不容易体会到的一点阳光温暖了后背的喜悦,很快就随着前进的脚步的一再被阻而变得完全无感。

同样是这样的温暖,在适当的空间里你能感受到它,它就给你身心两方面的愉悦;没有适当的空间,甚至举步维艰难有立足之地,人就会因为不由自主地焦灼而陷于现实的挣扎,从而再无闲情逸致去体会生命在季节中的观感与体验。这就是生活空间予人的影响,就是我们一向不大理解甚至会认为是矫情的,所谓一个地方适合人类生存与否判断的重要所从来处。

不过这样的判断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不适合又能怎样,还不是得日复一日地生活在这里。所以过来人就会很不以为然地说:嗯,时间长了就好了,慢慢地想都不会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