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朱阜宏作品

又是一年端午节

朱阜宏(江苏)

转眼又是端午节,每当这时,我不禁想起以前跟母亲过端午节的情景。每年进入立夏节气,母亲就为端午做准备了。因为这时的粽箬(我们当地就是芦苇叶)长得大小适中碧绿鲜嫩又没有生虫子,是包粽子的好材料。母亲一有空闲就背上一只篾篮去小河边打粽箬。打完回家后,母亲再把这些粽箬一把一把地扎起来挂在太阳底下晒,直到晒得很干很干以防霉变生虫。

到了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把这些粽箬拿出来放到水中浸泡,让粽箬变得柔软容易折弯。除了粽箬,母亲还准备好了扎粽子的材料——茅草秸,用斧头断去它的根部和末梢也放到水中浸泡。包粽子最重要的原料当然是糯米了。母亲会估算一下家里每个人要吃多少粽子,大致需用多少糯米,用淘箩把称好的糯米淘洗干净,再放到温水中浸泡一个时辰。为让粽子更有味更好吃,母亲还会剥些蚕豆仁、花生仁、红小豆等做粽子的馅料。

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开始包粽子。这时,我们几个小姊妹喜欢坐在一旁凑热闹,一边看着母亲包粽子,一边还动手跟母亲学习包粽子。母亲是包粽子的好手,只见她随手抽出几张碧绿的粽箬重叠在一块,双手抓住粽箬的两端,轻轻向中心一卷,熟练地卷成圆锥状,放于左手掌中,右手用勺子舀了些备好的糯米和馅料装进里边,直到把空间填满。然后,母亲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粽箬的两头轻轻向前一压,再一个小的反剪,交于左手握牢不放松,空出来的右手拿两三根茅草秸,一头用牙齿咬住,一头用右手拽紧,沿粽子腰间绕几圈扎紧系牢,一个四角尖尖的绿闪闪的粽子就包好了。除了这样包粽子,母亲有时还用针穿的方法包粽子。用粽箬把糯米等包裹好后,再在外面裹一张粽箬,然后把粽箬细细的尾子穿在粽针的针孔里,粽针扎进粽子里,把粽叶的尾子拽过去,这样包起来的粽子似乎比草扎的粽子更黏更好吃。母亲包粽子的动作看起来简单,可我们怎么也学不好,要么包不起来粽子,要么包成的粽子不像样子。

粽子包好了就开始烀粽子。我们家有三口锅,每年的端午节三口锅里都是装得满满的粽子。母亲坐在锅灶口一边扇扇子一边往锅灶腔里添树枝。母亲知道粽子要烀多长时间会熟,她很耐心地烧着锅。可是我们往往等不及,时不时地掀开锅盖拉出一个粽子来看看有没有烀熟,可剥开一看还是生的,只得不好意思地请母亲再把粽子包好放进锅里继续烀。看到我们这样做,母亲笑着说:“你们这些小馋嘴怎么这样等不得?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啊!”

两三个小时后,终于等到母亲亲自拿开锅盖把粽子捞出锅,顿时锅屋里热气腾腾粽香四溢,我和小姊妹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垂涎欲滴了,大家急不可耐地一边用两手交换着拎粽子,一边不停地用嘴吹着冷气,不顾一切地解开捆扎粽子的茅草秸,拽开粽叶咬起粽箬,满嘴立即充满了粽子特有的清香,过节的滋味一下子就从舌尖蔓延到全身。

这边我们在尽情地吃粽子,母亲却又把粽子送到了邻居家,也让邻居尝尝我们家粽子的味道。当然,如果邻居家的粽子也好了,还会送给我们家。这样,乡邻们哪家粽子用什么馅料包的,哪家粽子是什么味道,哪家粽子更好吃些,我们就都知道了。这更给节日增添了一种浓浓乡情的氛围。

傍晚的时候,包粽子的事还没完全结束,母亲又拿起一把镰刀到屋后的鱼塘边割了几把菖蒲几把艾草,把它们插到门楣和窗户上边。母亲告诉我们,插菖蒲和艾草能驱邪保平安。

端午节这一天,我们闻着门楣上艾叶、菖蒲的香味,吃着母亲包的粽子,心里充满了喜悦和快乐。

如今,母亲已经离开了我们,再也不见母亲包粽子的情景,再也不见母亲插菖蒲挂艾草了,吃母亲包的粽子永远成了美好的回忆。可不管时光如何变幻,也不管到哪年的端午节,我总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包粽子插菖蒲的那一幕一幕。

作者简介朱阜宏,江苏农民,文学爱好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