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城中隐藏的“三山五岭八大寺”传说,这是一笔巨大宝藏的线索!
在镇江众多的人文历史中,
隐藏在城市深处的文化宝藏,
便要数镇江的“三山五岭八大寺”了。
三山,日精、月华、寿邱山
日精山:在今天的三五九医院内。高约30米的小山。
月华山:又名万岁山。在今天的千秋桥街以东,塑料二厂后身。
寿丘山:又名县学山、圣像山。在师专大院内,进去你就知道了。原来是开古运河时堆土的一个土堆。古时山上常长何首乌,故得名寿丘。同时也是宋武帝刘寄奴家的宅基地。
1.日精山
传说日精为太阳之魂灵,日精山位于三山之东,日精山观日最先。日精山与镇江老北门为邻,北门又称定波门,城有两重城门,古称月城。月城外之城楼称定波楼。
如今,位于三五九医院内日精山依在,沿着山径、水泥台阶拾级而登山巅光风霁月亭。光风霁月亭已经是医院病患者、陪护和附近老人、居民休闲场所。千古时空传说和典故,吸引市内许多文史爱好者,时常来这里探寻可能会遗存的古迹。
静人/摄于2012年
2.月华山
月华山又叫万岁山,东晋王恭在月华山西南建万岁楼。王恭,东晋晋阳人,曾任京口镇将,在镇江期间修缮城郭,建万岁楼于城上,另外还在月华山西北建芙蓉楼。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任江宁丞时,送友人辛渐赴洛阳,取道润州渡江,在芙蓉楼小歇,依依不舍,作诗《芙蓉楼送辛渐》。其中“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月华山下还有一条小河,河上建有一桥,名千秋桥,后填河拆桥,桥北称千秋桥北,桥西称千秋桥街。南宋嘉定年间,郡守史弥坚在千秋桥南建了一座喜雨楼。楼建成后,诗人戴复古贺诗云道:“京口画楼三百所,第一新楼名喜雨。”赞喜雨楼为第一楼,因此又有了第一楼街名。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寿邱山
山顶石刻:竺捷拍摄
比起月华山,寿邱山多了一份帝王之气。凡是喜爱宋词的人,都记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就是南朝开国皇帝刘裕。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徐州),曾祖刘混时移居京口寿邱山下。刘裕少年时家道贫寒,以种地、打柴和捕鱼为生。据传有一次他在丹徒州上砍柴,看到一条大蟒蛇,他张弓搭箭,将蛇射伤。第二天他又去砍柴,看见几个小童在杵草药。于是问道:“你们杵草药干什么用?”小童答道:“昨天大王被刘裕射伤,我们正在杵草药给大王治伤。”刘裕说:“你们大王为什么不把刘裕杀了。”小童答道:“刘裕将来要当皇帝,怎么能杀呢?”于是刘裕就把草药带了回去。后来刘裕打天下时,他的士兵就用这种草药疗伤,功效神奇。人们将这种草叫做“寄奴草”。
(刘裕战像)
寿丘或寿邱这一山名,不见于南朝和隋唐任何诗文。唐代诗人 许浑、 张祜多次登临山上慈和寺留下佳篇,从不言寿丘。直到北宋中期,始见 曾巩有“禅方寿丘山,平昔宋公宅”之诗句;稍后的张舜民亦留下“游延庆寺即刘裕故宅,有丹井、寿丘在焉”的文字(《彬行录》)。
五岭,乌风、骆驼、梅花、燕支、凤凰岭
乌风岭:又名乌盆坳,在东门坡附近。
骆驼岭:在五条街小学后面的中街。
梅花岭:在城内五条街磨盘巷中段。
燕支岭:在演军巷中段的胭脂巷内。
凤凰岭:在城隍庙与月华山之间。
1.乌风岭
正东路北侧东门坡与梦溪园巷交会处有一山岭,名叫乌风岭,是镇江城内有名的“三山五岭”之一。
“乌风”是一种毒蛇的名字,而乌风岭的名字来自于一个传说。
不知是什么年代,乌风岭下有一个酱园。老板夫妇年事已高,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在儿子新婚之夜,女子对儿子说自己有麻风病,不愿祸害公子,只求在镇江,公子能收留她。有一日,女子的麻风病发作,不愿连累她人,便投入庭院中装满酒的大缸中欲寻思。被府中人救醒后,麻风病竟奇迹般的治愈了。后来人们往女子投的大缸中一瞧,原来竟有只乌风蛇泡在酒缸中。
那时的乌风岭还是“原生态”村庄,风景秀美,而乌风蛇长期就栖身在此深林茂草之中,这日下山觅食把酒当水饮用,醉后坠缸而死,这酒便成了治麻风病的乌风蛇药酒。
这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四乡八镇,后来人们将乌风蛇栖身的山岭叫乌风岭。
2.骆驼岭
东至中街,西至剪子巷。
因巷中段地势略高,形似驼峰而得名。
3.梅花岭
扬州古城北边广储门有梅花岭,明万历中,州守吴秀浚河积土成丘,丘上植梅,故名。镇江有明朝兵部尚书、大学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这位誓与扬州城共存亡,孤军抵抗,兵败殉国的英雄成为城市的骄傲。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的一篇《梅花岭记》让这位抵御外来入侵的民族英雄与梅花岭一道千秋不朽。
到了镇江梅花岭,触景生情,不禁想起牺牲于扬州梅花岭的史可法这位英雄人物。
4.凤凰岭
凤凰岭(中山东路)现为凤凰岭饭店所在地。传说远古时是凤凰栖息的地方。在凤凰岭的前面有一座城隍庙,建于宋代绍兴七年(1137年),内有万年台(坐南朝北)一座。城隍庙每年6月香火极盛,锣鼓爆竹喧天,持续半月以上,每年还要举行三次城隍会。分别在清明节、农历七月半、十月初一举行。城隍会出会时,抬出“四神”,“四神”乘坐四人绿呢大轿,配以鼓乐等仪仗,巡城一周,甚是热闹,不亚于天都会。
5.燕支岭
燕支岭又名胭脂岭,岭中有一巷名为胭脂巷,位于镇江大西路东端,南至演军巷,北至大西路,长百余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这里原来称作胭脂岭,是镇江城里“三山五岭八大寺”“五岭”中的一岭,形成巷道后,被人们俗称胭脂巷。
胭脂巷之所以被称为胭脂巷,有几种不一样的传说。
一是因遗址得名,《光绪丹徒县志》记载:“燕支岭在堰头街南演军巷内,民居略高处是其遗址。”清末镇江李恩绶《臙支岭井铭·有序》曰:“镇郡城内向有‘五岭’之说,臙支岭其一也。余家于演军巷有年所矣,巷距堰头街后身,宅内陆址后耸于前,遗迹犹可寻。”因胭脂与燕支谐音,故名胭脂岭,巷以岭名之。
《丹徒县志》
二是因战得名,这里曾经是军寨的原因。因为这里曾经是军寨,发生过肉搏血战,妇女英勇参战以壮其军。为纪念妇女的英勇参战,称此巷为胭脂巷。《丹徒县志摭余》记载:“其名臙支者,盖当年肉搏血战之所致,演军巷前为磨刀巷可证。”并指出:“非如塞上焉支山,妇女资之壮颜色耳。”是说胭脂巷妇女是肉搏血战,不是隋炀帝登焉支山,甘、凉州府派仕女朝迎之事。“焉支”的谐音是“胭脂”。血为红色,胭脂为红色,胭脂又为妇女美容之物,这可能也就是取名胭脂巷的原因吧。
三是因井得名,李恩绶《臙支岭井铭·有序》曰:“胭脂岭有一井,井今在余屋旁,俯而窥之,晶莹清澈,信其通泽,气飞灵液也。”因此井“润堪及物,净可鉴人”,方圆百姓几乎都饮此井水,用此井水,妇女们常常以此井水润肌肤,以此井为镜常观自己容貌,这口井也就成为闻名当地的名井了。
八大寺
罗汉寺:在京口饭店大院内。
青苔寺:在万古一人路内,后改名为关庙。
水陆寺:在水陆寺巷西端。
普照寺:在寿丘山上,刘寄奴家的老房子附近。
龙华寺:寿丘山南坡,明朝的时候寺废改建学堂。
惠安寺:在药师庵巷西侧。
弥陀寺:就在弥陀寺巷。
灵建寺:在三五九医院东面,定波门内。
1.罗汉寺
罗汉寺建于唐颓山下,古运河东岸,今京口饭店内,历经宋、元、明三朝,屡毁屡建,万历年间再次重修,改名通济昆卢阁,贮大藏经,后又毁于战火。
2.青苔寺
青苔寺在今万古一人巷内,始建于唐代,寺侧有绿水桥,又名高桥,可谓依桥傍水,景色宜人。明代改为关帝庙,庙前有“万古一人”木牌坊,为明代张文光所书。木坊背后有“天人咸仰”四字,明代崇祯九年赵志梦题写,庙后仍有“古青苔寺”四字。唐代青苔寺一带因靠近江边,水运发达,商贾出入,文人汇聚,十分繁华。杜牧有诗云:“青苔寺内无马(鸟)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3.惠安寺
惠安寺在绿水桥北端,本为古刹甘露寺下方浴院。明崇祯九年,在巷的东端又建了一座药师庵,清乾隆年间重修,后毁。
4.普照寺
普照寺在寿邱山巅,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宅。南朝陈创寺,名慈和,宋代绍兴中期改名普照寺,寺内有一塔名僧伽塔。由僧伽塔还引出了一段类似水漫金山的故事。京剧里有一出戏叫《水漫四洲》,又叫《虹桥赠珠》,根据民间传说改编,是“打出手”的武旦戏。古代有一个水母爱上了四洲城里的一个书生,把他吸入水中,强行婚配。书生乘其不备,偷了避水珠逃走,水母一怒之下水漫四洲,这就是常说的“北漫”,与白娘子水漫金山的“南漫”遥相呼应。有一僧伽正好途经此处,借观音的法力,与其斗法,斗败水母。
后僧伽来到镇江寿邱山,于普照寺内建了这座僧伽塔。明代该塔移建东门外鼎石山即宝塔山上。
5.龙华寺
龙华寺建于寿邱山麓,宋代绍兴十一年创寺。在寿邱山脚下。
相传在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东游于上海、苏州,当然也会来的京口。一日,来到龙华荡,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染,认为是块修行宝地,就在这里结庐而居。他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自己愿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改建成龙华寺,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
6.水陆寺
水陆寺在文昌巷内,罗汉寺南,即今水陆寺巷西端,南宋淳祐元年建,明洪武中毁,清康熙中重建。古时镇江金山寺常有“水陆道场”等大型佛事活动在文昌巷内举办,于是建水陆寺,文昌巷名也改为水陆寺巷。
7.弥陀寺
弥陀寺在年家巷即今弥陀寺巷内,元代永嘉张氏舍宅建寺,清光绪年间重修。弥陀,如来名,阿弥陀佛之简称。
元至元间,永嘉张氏舍宅建寺,清光绪年间重修。沿用为路名。
8.灵建寺
灵建寺在定波门内,即今三五九医院东面。唐元和六年建,清康熙二十年僧尚旭重修,道光间复加修茸,咸丰间毁于战火。
一个地名、一段历史、
一个故事、一片美景、一个传说,
都是镇江最古老的文化宝藏。
虽然很多老地名已不复存在,
但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藏
仍会留在我们的心中。
这座身怀宝藏的城市,
会一直绽放属于她的精彩!
分享镇江故事阅读:
“上河边”往事:“如意江南”前身,记录了过去运河边的镇江人家生活!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文化,您需要了解的镇江问题给我“留言”,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我们一起研究。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