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往事:那些焦山的老照片呦!是多少老镇江人满满的乡愁,看过泪湿湿
虽然现在的焦山和江滩连在了一起,人们可以通过焦山东大门的陆路上焦山游玩。但过去焦山确实是地处江心,历来以船作为交通工具的。
因此,现时搜集到镇江焦山最早的照片,是由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所拍摄的“银岛”(江中浮玉)。1871年12月,汤姆逊由上海沿长江逆流而上,一直去到四川巫山,然后顺流返回,在回到上海时已经是1872年的春末夏初了。
期间,约翰·汤姆逊在长江两岸拍摄了大量景物和人物照片,在途经镇江时,拍下了金山寺和焦山。
当我们把各个时期的焦山照片整理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发现,焦山确实越来越美了,老镇江和焦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通常我们把这种亲切感,称之为乡愁。(金山公园往事)
01
1921年,镇江鸿文码头利苏船局,备快轮每日往返于焦山、沙头镇等地。1934年,民国江苏省建设厅设渡轮于焦山。1946年,国营招商局镇江办事处以快轮数艘对开。1949年4月国军溃败撤退时将原“义渡”、“红船”等渡轮带走,以至新中国成立初,焦山公园一直就只有八条小划子,还是私人渔民的。
1880年代的焦山。
清末,站在金山留云亭向东拍摄。
清末焦山明信片。
清末焦山。
△扬子·金存启老师、彭德宝老师制作
清末焦山吸江楼。
焦山大雄宝殿前的香炉
清末焦山定慧寺山门牌坊。
1930年,焦山定慧寺山门牌坊,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原名普济寺,清康熙帝南巡时游此,改名为定慧寺。
1930年,位于焦山定慧寺内的“碑中之王”《瘗鹤铭》碑刻。
1930年,焦山的书法碑刻,那时墙壁上也写有游人的留言,最上面的碑刻下,甚至还有英文的内容。
1930年,焦山某处墙上嵌有4块由清道光丙戌年(1826年),十五龄童子王爕和书写的“中流砥柱”四个大字。1999年,焦山山顶万佛塔落成,这4块石刻也随之移到万佛塔门口墙上。
1930年的焦山观音崖。
1930年的焦山竹楼,是清乾隆皇帝的行宫遗址。
民国初期照片,一男人在焦山定慧寺山门留影。山门楹联是四川人廖纶在清光绪辛巳(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秋日书写,上联“长江此天堑”下联“中国有圣人”。
拍摄于1928年左右,从云台山顶东望镇江城。
民国初期的焦山。
民国时期的焦山。
1937的焦山。
1937年12月9日5时,日军占领象山,全天向焦山和都天庙炮台攻击。这是被日军轰毁后的焦山定慧寺山门内,明朝书法家胡缵宗所写的“海不扬波” 影壁。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象山后,在象山山脚临江处留影,背后是焦山。
1937年12月13日,焦山炮台失守后被日军攻占,日本鬼子站在被炮火摧毁的焦山定慧寺山门前把守。
自从1937年12月8日,镇江沦陷后,镇江被日本鬼子强占了8年。这是镇江沦陷期,日本鬼子在焦山定慧寺山门前留影。
02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焦山辟为公园,当时面积只有26.7公顷。隔了两年,成立镇江市园林管理焦山办事处,隶属市政府建设科。1959年改隶市园林管理所,僧人全部转为园林职工。1962年,又将定慧寺从园林划出。
六十年代中期,和尚们被赶出寺庙,佛像和法器都被毁了,但寺庙还是被当时的焦山公园保护下来了。1975年,为了吸收108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因此将焦山东南部划出,成立绿化种苗场。
解放后,1950的焦山定慧寺山门。
1950年代初期的焦山。
1957年桑种站焦山合影。
1959年的焦山合影。
1965年,人民子弟兵在焦山定慧寺山门前留影。
1966年粮食局团员青年春游焦山留影。
1971年焦山脚下的捕鱼船
1975年焦化厂码头望焦山(陈大经摄)
1970年代的焦山。
1979年,为了迎接鉴真和尚干漆像回国探亲,省政府拨款30万元,修建定慧寺,工程质量达到优良。
1980年代的焦山定慧寺牌坊。
1982年的焦山定慧寺山门。
1982年,一位干部在焦山定慧寺山门内的“海不扬波” 影壁前留影。
在古炮台拍摄的外国记者
1985年,为落实宗教政策,定慧寺归还僧人,公园设有“浮玉斋”素菜馆、小卖部、照相馆等公共设施。
1986年焦山航拍
2009年焦山花漫浮玉艺术展。(杨宪华先生摄影)
2010年4月24日,上焦山还有缆车,焦山新码头在兴建中。山顶的万佛塔于1999年9月11日建成。
(杨宪华先生摄影)
2010年下半年的焦山,焦山新码头已兴建完工。
不断上涨的焦山北部。
2016年11月14日的焦山。
影像见证历史,历史链接未来。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
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记忆。
虽然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历史变迁,
但焦山美丽的风光
一直是镇江人心中的一个依托,
伴随着镇江人走过风雨,
走向四季,走进未来(部分作品陈大经老师)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