薮猫来了?北京十渡山区惊现迷你形“豹子”,它到底是什么动物?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好,一些曾经一度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野生动植物也频繁出现,有的物种种群规模呈现出恢复性增长,藏羚羊由7万余只增长到30多万只、亚洲象由185头增加到300余头等。其中豺狼虎豹等肉食动物的踪迹频现,更是生态环境向好的一种“标志”,说明栖息地食物链得到恢复,植被、昆虫、食草动物等。
今年以来,“豺狼虎豹”中的“豹子”这种动物可以说是抢了不少“镜头”,浙江、山西、陕西以及三江源地区等区域均有“豹子”出没的报告。而八月底的时候,正在北京房山十渡山区执行训练任务的宝贝回家宠物搜救队接到村民的求助表示,附近的山上有一只“豹子”出没,他们都不敢靠近,希望搜救队能帮忙处理一下,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房山十渡山区惊现迷你形“猎豹”
有一定地理常识的朋友应该知道,北京大致上位于太行山脉西山东部与燕山山脉军都山南部的“夹角”地带,山地面积占比较大,占比达62%,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地处“迎风坡”的北京虽然纬度较高,但是降雨量要比同属华北平原的其它平原地区降雨量略大,都具有“雨热同期”的规律,也就是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7、8这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近8成。
正常年份降雨量大约在450-550毫米之间,但是今年以来受气候变化带来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大多数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多,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的介绍,其中仅“今年夏季的北京降水量就较常年同期偏多65.2%”,可以说“偏多”不止一点点了。
北京相对较好的雨热条件、地形环境等,为野生动物的栖息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加上北京持续加大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近年来还发现了一些“新物种”,例如在北方地区比较罕见的「尖帽草」在密云五座楼林场被发现,此外还有「北京无喙兰」「北方鸟巢兰」等珍稀、濒危植物。
而此次迷你形“猎豹”现身的北京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部,这里属于太行山脉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同样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征,不过降雨量要略高于北京平均水平,其中平原区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毫米、山区可达645毫米。
由于房山区地处太行山东麓,这里原本就是华北豹(也称“中国豹”、“太行的栖息地之一,在太行山脉绵延400余公里的山区均有分布。而房山十渡山区地处太行山北段余脉东北侧、华北平原西北山区,占地面积300余平方公里,其地形复杂,植被也比较茂盛。
按理说,华北豹在太行山区出现并不是很稀奇的事,因为这里本来也是它们的“家园”,只是后来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逐渐向西南的山西、陕西一带的原始森林避退。而如今太行山区生态环境持续变好,不少野生动物也回归了,其中包括“华北豹”,此前有游客就在山西省沁源县的花坡风景区“偶遇”两只华北豹,看上去更像是“豹妈妈”带着“豹宝宝”巡山。
不过,此次在房山发现并围捕的一只“豹子”,经过经过搜救队的初步确认,它的身高约0.5米,体长近1米,除了身上分布有豹子的花纹外,其它特征与真正的豹子“大相径庭”,尤其是大长腿、小脑袋完全是非“豹子”的形象了,在房山十渡山区也从未见过,也就是不属于这里的“原生物种”。后经过动物专家的介绍,这种动物实际上学名叫学名“Leptailurus serval”,中文名称叫薮猫(sǒu máo)。
薮猫又是什么物种?
薮猫是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薮猫属的动物,原生地是在非洲东部、中部以及西部的大草原湿地边缘芦苇丛生的地方,偶尔出没于于林缘地带和植被茂盛的森林区域,也就是主要栖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草原上,其食谱丰富多样,主要以鼠类、鱼类、鸟类、蛙类等动物以及蝗虫为食,从这一点来看薮猫属于“益兽”了,可以“为民除害”控制鼠类、蝗虫的肆意蔓延。
从体型上来看,薮猫像一头小体型的“猎豹”,与其他猫科动物相比其显著特征是头小、躯干和四肢修长、尾巴短、双耳又圆又高,甚至耳基部都快有连起来,而雌性个体体重通常要略小于雄性的体重。成年薮猫体长约0.67米-1米、尾长0.4米、肩高0.53米,而体重方面雄性大约为9-18公斤、雌性则为9-13公斤。
由于薮猫躯干和四肢修长,其四条腿如同“四个强力弹簧”,具有非常好的弹跳能力,能够轻松跳到3-4米开外的地方,所以这非常有利于捕食,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目标内的猎物,然后用剃刀般锋利的爪子将其牢牢控制并撕裂并用锋利的牙齿猛咬其要害部位,捕食成功率可达50%以上,远高于老虎、狮子、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仅约不到20%的捕食成功率,因此薮猫属于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不过它们很少攻击家畜。
薮猫通常在黄昏至第二天黎明这段时间最为活跃,是名副其实的“夜猫子”,不仅能通过雷达般短圆耳朵洞察微小的声音,甚至能听到老鼠打洞的声音,而且双眼夜视能力非常好,所以即便是漆黑的夜晚捕猎也是轻松自如。
不过,尽管薮猫跳跃能力超强,但是由于主要聚集在河流、湖泊等湿地区域,又很容易暴露而遭到捕捉或捕杀,加上湿地区域也是非洲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人类的活动其生境遭到破坏,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已被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也就是属于野生物种保护红皮书附录2的物种,在我国对应的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北京房山野外“不产”薮猫,到底哪里来的?
既然薮猫的原生地在撒哈拉以南除热带雨林地区的热带草原地带,那么北京房山十渡山区的薮猫又是哪里来的呢?
根据我国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只薮猫应该是人工饲养的,被主人遗弃或跳出来跑到野外,由于其身上不时地散发出异味,疑似患有皮肤病,且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得私自饲养,因此需要正规机构收养。
而关于薮猫的饲养和贩卖等问题,私人饲养最开始源于中东地区,而后一些国家也选择将薮猫当作“宠物”进行饲养,甚至还进行了杂交育种,以此来降低“新物种”的攻击性,使其更温顺一些。但是经过一两代的人工繁育是难以降低薮猫的野性,因为家猫经过了长达数千年的驯化还尚存野性,所以人工饲养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若途径不明的话也存在检验检疫方面的“蒙混过关”,可能会携带病毒。
不过按照我国现有的规定,饲养薮猫的个人或机构必须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且一般是用于科学研究,如果是在家里当宠物养是得不到许可证的,所以无证饲养薮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大家可以进行举报。
总结
通常情况下,受海洋、山脉、河流等地理环境的制约,物种一般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无法远距离扩散,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生物也搭上了时代的便车加速扩散,轮船、飞机等都是物种跨区域流动的交通工具,这其中既有物种的自然传播,也有人为的引进,而对于前者很难完全避免,但是对于后者则需要好好反思物种入侵可能会带来的危害,澳大利亚野兔泛滥、美国的缅甸蟒和亚洲鲤鱼等物种泛滥都是“前车之鉴”,失去天敌的物种一旦适应了新的环境种群数量就会快速增加。
我国同样也是世界上受物种入侵危害比较大的国家之一,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许多人爱吃的“小龙虾”)、红火蚁、非洲大蜗牛以及飞机草、土荆芥等动植物均在列,其中有一些就是于当作“观赏”或“宠物”等目的地引种,结果因为处理不当扩散到自然环境中。
由此可见,非法饲养或引种外来物种,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生物入侵灾难,造成原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那些无法适应新环境的物种也会迅速被淘汰,但是原生地若是不断地“抓”捕,那这样就会加速该物种的“灭绝”,所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我们大家应该自觉抵制饲养外来物种,不给生物入侵留任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