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将自己放在笼子里,那就永远无法获得新生

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当感觉到环境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状态或者适合自己的存在时,这种机制就会被潜藏的意识所激发,而这种意识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自我不被当下环境所认可而造成的。就像含羞草一样,一旦有人或者其他生物触动他,他就会激发自己的“保护状态”,这种保护机制,在我们人的身上,其实就是自我对环境的认知和自身状况的一种评判,简而言之,基本上可以理解成更为广义上的“舒适区”。

舒适区逐渐被人们理解成了一种贬义的状态包围,人们形成了固有的习惯、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人们都喜欢处在只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心理舒适区”中,可是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我们应该勇敢的承认那些自己的不足,并且正视这些问题,如果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困惑和迷茫中而不去改变,那么注定要被这个环境所淘汰。

笼中鸟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生活永远幸福,可现实告诉我们,舒适区就像一个笼子一样,钥匙在自己手里,没人可以把你从舒适区中拯救,除非是你自己想要改变。所憧憬的一切美好的幸福生活,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跨越维度,走出令我们“身心愉悦”的舒服环境,但是永远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这一点。

当我们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并不熟悉的领域,我们会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的原本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会遭受质疑,会经受别人的冷嘲热讽,害怕失败,对新事物抵触反抗。每当一次次碰壁之后,我们就会开始寻找其他原因,譬如说命运如此,再比如没那个天赋。可是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也绝非一蹴而就。

小区里下象棋的大爷,下了十几年的象棋,却被刚专业学习象棋没几个月的小伙子给打败,这是为何?我们不能用对比方法去说大爷没有进取心,不善棋道,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很多东西,都只是在反复重复而已,这种漫无目的的练习,形成了习惯型动作和思维,还指望着依靠这种重复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其实这种形式的走出舒适圈,实际上很大程度只是让自己觉得自己很努力了,让别人觉得你真的很用心了,那要是都是这种想法,跟车间流水线又有什么分别呢?干得快就完了呗,现实的耳光往往就是这么响亮,只是你在埋头苦干罢了。

走出

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第一,不要只是会重复做一件事。很多时候,做一份工作干一件事儿,在入门之后有相当的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因为做的东西都是在重复,不能说这种重复是无意义的,至少他可以提高你的熟练度和效率,但你的能力却并不能跳脱出来。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即使有了错误,我们也难以发觉,这就是惯性思维的作用,学会回顾错误,学会去交流,一味地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当中自嗨,无异于自取灭亡。

第二就是学会要有目的的去做一件事,就如下棋的大爷一样,他下棋纯粹是为了消遣娱乐而已,他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某种目标,因此不回去回顾自己下棋的得失,也不会过多的考虑其他可能性,所以在目的性上,成为了阻碍很多人做事没有结果,办事永远收不了尾的原因;

第三就是要专注的投入练习。这个和我们以前在学校里所说的听英文歌学习英语和看美剧学习英语是一样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注意力往往会随着剧情或者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变化,英语没怎么提高,英语歌曲和美剧倒是整了不少。其实不是反对这种方式,而是这种方式也许可以带领我们接触到这些事物的门槛,但是永远无法让我们走进他的后花园,想要进步,那就必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要做的事儿中,带着目的性去完成。走出舒适区,带着目的制定自己的目标计划,制定计划达成周期,一步一步,离开舒适的笼子,获得新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