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大古镇
州桥古镇
嘉定州桥,系嘉定之极。自1218年建县为县治中心至今,八百年未移,是嘉定历史文化的发祥之地。这千步之内,汇聚了宋、元、明、清历代古塔、石街、老桥、旧庙、名园等古迹,人文浩荡,底蕴深厚。
现嘉定西门老街一带,早在先秦时期已有人类活动,至南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己形成聚落。唐时嘉定因练祁河得名,称练祁市。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设县治,依年号命名“嘉定”至今。嘉定镇是嘉定区商业、文化、旅游中心,全镇面积4.17平方公里。2008年10月,古镇嘉定被国家建设部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法华塔
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 1205-1207 ) ,为四面七级楼阁式砖木结构方塔,高40.8米。历经多次修葺,风貌依旧。游人拾级而上可一览州桥景区风光。2002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法华塔,俗名文笔塔,有祈求科举中式之意。法华塔旁无寺无庙,巍然耸立于街忂闹市之中。嘉定建塔有一段传说。据说,当时嘉定的读书人科名衰微,于是有人提议在横沥河与练祁河交汇处的街上建塔,取名法华,意即人们都能得到佛一样的智慧,用以激励读书人奋发进取。建塔之后,嘉定果然“科名鹊起”,因此宝塔被看作嘉定文风所赖。
翥云堂
翥云堂,原名“岁有堂”。旧在嘉定镇东大街,明崇被初御史赵洪范筑,时其巡抚云南,卸事时自云南携归“翥云峰”奇石一座置堂前。清初,此堂归庶吉士王晦(嘉定首位状元王敬铭之父) ,因堂前置有翥云峰而易名“翥云堂”。后又归周氏为祠堂,故又俗称“周家祠堂”1998年因东大街旧城改造而移建于今址。
翥云堂正在举办胡厥文生平事迹展
法文塔院中的小幢小楼正举办外交家顾维钧生平事迹的展览。
顾维钓( 1888-1985) ,嘉定籍著名外交家,联合国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财政总长、驻美、英、法大使等职。1919年作为中国政府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团成员,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石童子
明朝中叶,倭冠屡犯嘉定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再次围攻县城昼掠四乡,夜聚城下,城外火焰燎原,尸骸遍野,四月某夜,倭寇佯攻东、南二门,而暗聚千余人于西门偷越城墙,一童子见北疾呼,众人奋起击退之,城内百姓免遭洗劫,而童子已断头于倭寇刀刃之下,后于城内查询,竞未获其名,邑人于西城门塑童子石像,以示纪念。四百年后,城墙拆除,石像遂毁。现在这里是重塑的石童子。
登龙桥
嘉定登龙桥又名州桥,跨练祁河,由嘉定知县王选在南宋淳佑五年(1245)始建,由于它在原来的县衙前面,元代嘉定县升为州,因此习惯上称州桥。
城中街以石块平铺为道路
上海——州桥老街(上海四大名镇)①
嘉定文庙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800年中,计整修、重修、增修70余次。占地17亩,庙制部分有:大城殿一座5楹,前有月台,东西庑各12楹,大成门3座5楹,东西角门楹,伴池1泓及石桥3座,棂星门3座。
孔子庙(大成殿)
孔庙大堂是摆放孔子塑像的地方,而且还摆放了祭祀圣人时所要用到的器具,很多是乐器,比如编磬,编钟,古琴,笙箫等。四周围墙接近房梁的地方贴的是孔子授学以及孔子与弟子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殿堂内还有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的塑像。
百年古树
桧柏 650年 一级保护 86年确认
紫玉兰 名木 一级保护 86年确认
榔榆 200年 二级保护 86年确认
桂花 200年 二级保护 86年确认
上海——嘉定孔庙
汇龙潭公园
汇龙潭公园内布局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是应奎山和汇龙潭组成的自然山水风景。登上应奎山的四宜亭,俯视四周,魁星阁、玉虹桥、碧荷池、打唱台等尽收眼底。“打唱台”是一座金碧辉煌、精雕细刻的“百鸟朝凤”台,始建于1888年,为上海闸北区钱业会馆里的一座戏台,1976年迁入此园。公园的北部景点相对集中,有碎玉泉 、夕照亭、芭蕉小院、玉莲池等,错落有致异常精巧。
打唱台
“打唱台”是一座金碧辉煌、精雕细刻的“百鸟朝凤”台,始建于1888年,为上海闸北区钱业会馆里的一座戏台,1976年迁入此园。
五龙潭
汇龙潭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年)所建,自北向南有五条河流汇集而成,应奎山坐落潭,绿水怀抱,宛如一颗明珠,自古有五龙抢珠之称,汇龙潭因此而得名。
上海——汇龙潭公园
上海——汇龙潭公园(菊展)
汇龙潭公园——第十三届全国菊花展览会⑦
秋霞圃
上海五大名园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园林。它是由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三座私家花园和城隍庙合并而成的。整个园林占地四十五亩。
桃花潭
原是龚氏园。占地8亩,以桃花潭为中心,南北两山隔潭相望,山石亭台互为衬景。
城隍庙
城隍庙大殿于明清两代因火灾和兵祸而屡毁屡建,今大殿及工字廊、寝宫均系清光绪八年重建。1983年大殿按原样修复,其南北长50.66米,东西宽23.54米,高5.24米,面积1192.54平方米。大殿重檐覆顶,檐口饰钉帽,屋脊上塑盘龙吐水戏珠图,两端塑动物及八仙。
上海——秋霞圃(五大古园林)③
朱家角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誉,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俗称“角里”,原名朱家村。坐落于青浦区,东靠虹桥国际机场(30公里),北连昆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金色玉带”318国道横贯全镇,黄金水道槽港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物产丰裕,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
朱家角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早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便已有村落集市;明朝万历年间已成为商贾云集、烟火千家的繁华集镇。现今仍可看到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街市、建筑和水乡泽国古朴的风土民情。
放生桥
放生桥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桥,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即1671年,由曾地意门特的一名性湖和尚,积十五年化较族集之功而建。放生桥全长72米、充5米,高7,4米,长如带,形如虹,凌空而起,从美学角度着,放生标集功能、技术、经济、美观融合一体,成为古镇标志性建筑。古代桥工以超几的规象力,采用超薄柔性桥墩法、纵联分节并砌科学手法,造就了这座雄伟的江南第一桥。
慈门街
慈门街是在原基础上重建的,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的后院,内有文昌阁、九碑廊、龙泉池等
课植园
课植园位于朱家角北首西井街,环境幽静,风光独好,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原园主马文卿,故俗称“马家花园”。园名定为“课植”乃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故园内既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以应园名。
据说园主马文卿为造这座园林,曾游遍江南园林,凡每见一处胜景,决不放过,必命人着意仿建,如上海豫园风格的荷花池、九曲桥;苏州狮子林中的倒挂狮子弯等,如此集江南园林精华于一园的马家花园,规模恢宏,风格各异。
上海——课植园
一线街
北大街,又称“一线街”,誉称“上海明清第一街”,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全长两里多路,其东起放生桥,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筑精华所在。这里,旧式民宅鳞次栉比,粉墙灰瓦错落有致,窄窄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小路蜿蜒不断,老店名店两旁林立,展现了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
上海古镇都有的包粽子
童天和国药号
童天和国药号由清代宁波富绅童氏独资创设,与上海百年老店童涵春堂同宗,是江南著名的国药号之一。1877年,童氏老板重修“天和堂”金字招牌,高悬于堂内。1890年,童氏在家族中扩股,充实经营。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百二十余年的创业之路。
“童天和”有“重济世,不重利”和“道地药材,自设工场”的祖训。药号自制的六神丸、行军散和人参再造丸等药品是当地百姓生活中的常备药。在经营上“童天和”请名医坐堂门诊,名医配良药使“童天和”闻名遐迩,过去药堂门前的市河上常常停满了从江浙一带前来治病就医的船只。“童天和”还遵守祖训,联合当地名医对经济困难的家庭实行常年赊账取药的善举,获得了民众极佳的口碑。
涵大隆酱园
涵大隆酱园就是一家酿造酱菜的百年老店。涵大隆创建于1886年,现在墙上的店名还是当年开业时写的呢。
清朝中期,朱家角的酿造业发展迅速。以涵大隆为首的一批酱园作坊将酿制的酱菜畅销各地。酱菜很快就成为了朱家角价廉、味美的特色产品。涵大隆生产的各种酱油、酱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独特的工艺。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双料酱油分别获奖,后来又在南洋劝业会和国货展览会上分别获奖。
大清邮局
朱家角邮局位于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西湖街35号。前身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办的大清邮局,光绪二十九年正式立为朱家角邮寄代办分局。朱家角邮局是华东地区地区最早的邮政机构,是当时上海十三家主要邮站之一,也是华东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大清邮局旧址。
江南第一茶楼
“江南第一茶楼”创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全部采用木结构。“江南第一茶楼”有“百口衙门”俗称。
财府
财府民俗文化陈列馆传承的中华民族民间迎请财神的风俗、展示历代传说很灵验各种求财方法:如金元宝蜡烛、开财门疏文、发财符、生财位、补财库金等,以及各路财神的金印宝玺箱,历史上记载说各种符咒须盖上财神开光金印才有效;最有特色体验的是向财神借发财毌金,据说借了非常旺财旺运旺事业。
朱家角天主堂
朱家角天主堂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为一座小堂。光绪九年(1883年),扩建为大堂,取名“耶稣升天堂”。宣统元年(1909年),另建与大堂互不相连的钟楼一座。该堂为中西混合式,能容纳七百人。
城隍庙
朱家角城隍庙是青浦城隍行宫,位于朱家角镇中,原在镇南的雪葭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徽州人程履吉谋迁今址。城隍是古代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宗教信仰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打唱台
戏台坐东面西,台宽9米,深6米、高4米,台梁上雕有飞鸟、奔马等图案,周围大理石刻花栏杆,顶部由160只斗拱组成的圆旋藻井,结构别致,工艺精湛;戏台两侧石柱上有对联一副“筑斯台悠也久也,观往事梦耶真耶”,横额为“承平雅颂”。台前有广场,两侧有看楼十余间。自乾、嘉年间始至清末,这里每年二三月间例演昆、京剧酬神并娱大众。民国后此俗不再延续。
圆津禅院
圆津禅院,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坐落于漕港河边,为本镇著名古刹,寺内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娘娘庙”。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禅院成了明清时期文人聚会之所,董其昌、徐干学等诸多名人均到禅院游览、题词,现已成为佛教文化圣地。
圆通宝殿
门额上“那伽定处”匾额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师亲笔题书敬送的。“那伽定处”是指观音菩萨禅定的地方。
寺庙的大殿内通常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因而称大雄宝殿。圆津禅院是为观音菩萨建的,所以大殿里供奉的是观音菩萨的莲花坐像,观音又称圆通大师。观音菩萨前面分别站着善财童子和龙女。殿内两侧还有十八罗汉和梵钟、法鼓等佛教法器。
珠溪园
这是一座独具古典艺术风格的园林珠溪园,园址在解放前为蔡氏墓园。这座占地50余亩,含水面面积的珠溪园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湖水清澄,风光秀丽。金石亭、清华石亭、石拱桥、石驳堤岸、九曲桥、九龙喷泉、假山、长廊等景点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园内的三个圩头,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布置成春园、秋园、冬园三处景点:春园四周池塘,小溪环绕,溪岸边筑有石驳护棚,溪上架有造型各异的四折桥、祥瑞石拱桥、三孔棚架桥、弧形水泥桥、石板小桥等,形成了桥孔中见桥的奇观,并与秋冬两园联成一体,又建有清华亭、石台、石桥等。
上海——珠溪园
上海——朱家角(上海四大名镇)④
枫泾古镇
枫泾镇成市于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镇,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枫泾丁蹄
公元1852年(清咸丰二年) ,枫泾镇“丁义兴”酒肆开始制作丁蹄,其选用枫泾杜伸猪即黑毛猪为原料,佐以中草药,经三文三旺工艺从而形成了'香美、软糯”的“丁义兴' “枫泾丁蹄”。
此后一百多年来, “丁义兴”制作的“视泾丁略”先后参加过20多个国家地区的博览会,据《枫泾小志》载,宣统二年(1910年)获南洋动业会褒奖银牌、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1926年获美国费城世博会甲等大奖、1935年获德国莱比锡博览会金质奖章、1996年获瑞士日内瓦银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中华老字号”、'上海市著名商标”——“丁火兴”品牌旗帜下,“枫泾丁蹄”这一优秀产业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1997年,获第2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银奖;2007年,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获'上海市特色旅游食品'称号枫泾丁蹄不仅是中华优秀饮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更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珍宝。
枫泾三桥
枫泾三桥是枫泾南北、东西市河交叉口的一个景观,它由北丰桥、竹行桥、清风桥组成,这三桥的桥名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和全国著名的书法家黄苗子所题写的。在三桥的旁边还有一座清风阁茶楼,这里的清风桥、清风阁名称的由来都是因为在宋代时有一位屯田员外郎叫陈舜俞,他不仅为人清廉,而且当他弃官隐居来到枫泾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仰其清风亮节还把当时的镇名改为了清枫泾。
枫泾长廊小吃一条街
枫泾古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自元代开始枫泾镇就是商业重镇,来往商贾云集界河两岸,客商临水成街。当时,全镇临河而建的商业长廊达到800多米。如今,修复的枫溪长廊南起致和桥北至竹行桥,全长300米,连接生产街长廊。以前这里曾经是吴越两界最繁荣的商业街。
三百园
三百园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是一座宋代的建筑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是一座宋代的建筑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原主人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是枫泾人。
致和桥
建于元朝致和年(1328年) ,是枫泾现存最古老的桥梁,过去新婚夫妻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夫妻恩爱,必到桥上叩拜一步三拜,故每个台阶都比较宽,而且都是用两块石头拼起来的,取意'夫妻石' 。桥下还刻有双龙戏珠图案。致和桥桥端的送子观音栩栩如生,生动演绎了致和桥'庙连桥,桥连庙”的人文历史景观。
人民公社旧址
人民公社是中国现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形势下,当时的枫围乡(今枫泾镇外围农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旧改名为枫围人民公社。一直到1984年1月,根据上级精神,枫围人民公社才恢复为枫围乡人民政府。前后26年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这里一直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
古戏台
枫泾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
重建后的古戏台面宽6.4米,进深4.4米,舞台面积28平方米,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古意盎然。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古戏台上将常年为游客演出各档传统经典的戏剧节目。
泰平桥
泰平桥,它是枫泾古镇中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据说该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站在桥上可以欣赏到枫泾古镇最著名的“长廊”全景。
东区火政会
火政会在当时又称为龙王堂,也就是海龙王克火的意思。东区火政会是上海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以前枫泾水网遍布,河道四通八达,比公路更畅通,所以火政会根据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内安装了大功率的高压抽水机,一旦出现火警,立即开到出事地点,启动机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枫泾消防纪念塔
1926年,为纪念历次救火中牺牲的勇士,枫泾救火联合会在总会桃源漾清水桥西建造了座高7米的消防纪念塔,全称“枫泾救火联合会亡故同志纪念塔”,下刻铭文表彰义务救火有功人员的事迹。这是上海郊区至今惟一保存完好的消防历史纪念塔。
施王庙
施王庙,俗称施王堂,坐落在北大街409号,是枫泾重要的道教胜地,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
施王其名叫施全,历史上实有其人,宋高宗时任殿前司军校,民间唱本称施全是抗金英雄岳飞手下的护国大将军。岳飞遇害风波亭后,施全曾乔装打扮潜人相府,行刺秦桧未成,离京回乡后朝廷册封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带,为金山及相邻浙江一带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另有一种说法,说他趁秦桧退朝时刺杀他,然未成功,反被秦桧分肢杀害于市中。由于他继承了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美德,因而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加封为“靖江王”。枫泾百姓为纪念施全,在明万历七年募白银400两;在枫泾北栅建造了施王庙。
性觉寺
性觉寺原名月明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一位法名性本的僧人主持所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南巡,寺僧本冲被召松江,康熙御书“性觉寺”三字赐额,该寺因而得名。到了咸丰十年(1860),遭到太平军战火,被焚烧一空。光绪四年(1878),僧人永激又募资重建。至20世纪60年代,性觉寺被停止宗教活动,僧人遭遣散,房屋改作他用。
1994年4月,根据广大佛教信众要求,易地重建性觉寺。
康熙赐名的传说
在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了体察民情,经常走村游乡,微服私访。有一日傍晚,康熙在江北私访后,准备到江南去。他就租了一条小船。上了船后,船夫问:“客官,你到哪里去?”康熙因为操劳了一天,身体很疲劳,所以躺下船舱对船夫说:“老人家,我到江南去,我在睡觉时,你只管摇,不要停橹,也不要叫醒我,等我醒来,你方可靠岸停船。你好好辛苦,船钿加倍付你。”康熙说完,就呼呼地入睡了。
船夫摇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太阳一竹杆高,仍见那客官在酣睡,船夫牢记客官昨夜的叮嘱,他不停地摇橹。又摇了一天一夜,船夫觉得很奇怪,那位客官越睡越香甜,连翻身都不见。而自己摇船两天两夜,不吃不睡也不觉得累,而且劲头越来越足。到了第三天的中午时候,船夫只见躺着的客官,紧闭着眼睛问:“老人家,现在到哪里了?”这时船夫朝岸上看了一眼说:“客官,这里已到了江南的枫泾了,正好在月明庵的河边。”这时康熙立即坐起身,叫船夫靠岸停船。康熙立在船头,一边思索,一边从袋里摸出五两银子给船夫,叫船夫到街上小铺里去买文房四宝。康熙想:我一觉醒来已到枫泾的月明庵,那只庵我就给它题名叫“醒觉寺”吧!
康熙踏上岸,来到寺前,抬起手正欲敲门。谁知,紧闭的月明庵山门一下子打开了,里面本冲和尚一步一叩头,口称“万岁驾到,小僧本冲,有失远迎,罪该万死。”这时,皇帝惊奇地问:“朕微服游宝刹,大师何以得知?”本冲和尚道:“小僧在用功之间,得知吾皇驾到。”康熙皇帝听了心想:这大师能在功夫之中,性觉到一切,其功力无量,非同小可。这时,那船夫买了文房四宝已经到了山门,听了那僧人说的那番话,惊得倒退几步。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摇了两天两夜船,舱里躺着的那位客官,竟是当今皇上。怪不得自己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不觉得饿,反而劲头十足,原来菩萨在保佑我。船夫连忙下跪叩头请安。此刻,皇帝拿过文房四宝,把宣纸摊在供桌上,本来想到自己到月明庵醒觉过来,准备题“醒觉寺”,现在本冲和尚功夫之深,我皇上驾到,他能性觉到,所以挥毫题写“性觉寺”三个大字。那本冲和尚把皇上题的“性觉寺”精心制成金匾,在寺内正殿当中高高挂起。从此,月明庵就成了“性觉寺”。
枫溪公园
枫溪公园占地面积28.9亩,建于1985年,门楼上题字为朱学文所书。园内绿化用地15800平方米,占79.3%,建有亭阁假山、剑场茶室、两厢品院、仿古门楼、并附设花艺苗圃、儿童乐园等。园内分布有玉兰草坪、桂花杜鹃、棕榈松樟、垂柳船埠等区域。
迎秀桥
迎秀桥,清代建造,东西走向,在原华灵搪瓷厂旁,1995年迁移入园,成为公园镇园之宝。宋咸淳二年(1266年)定慧寺落成,庙里有桥,取名'迎秀',后几经战乱,清重建。
波兰倒置屋
波兰倒置屋是一个上下两层有不同倾斜方向的建筑。参观者行走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参观者在第一层反应强烈,而有些在第二层,而另一些则会在出倒置屋之后,行走在平地上产生同平日不一样的感觉。感受因人而异,足以反应我们每个人对容观事物的不同判断。
参观倒置屋是对我们业已习惯的视觉、大脑平衡系统的挑战。多走几趟,会对我们的视觉进行颠覆,会产生佛经上讲的眼见为虚的意境。
上海——金山枫泾波兰倒置屋
上海——枫泾古镇(上海四大名镇)③
南翔古镇
南翔是一个千年古镇,早在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明代建造的园林――古猗园。南翔镇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报济桥
此桥建于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名曰报济桥,俗称香花桥,桥建镇兴,周围渐为商溪中心,历代都有修建,屡次改变面貌,2008年进行修复还原来面貌。
槎浦棹歌
清 · 陈松
寺门雄峻地钟灵,古井东西建两亭。
报济石桥通四邑,势家自古说龙形。
添加(0/38)
南翔寺山门遗迹一
南翔寺山门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 1037)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遭火焚。 2008年,南规寺砖塔旁考古清理出石柱础、夹柱石、八角形石柱、石夹墙及瓦砾灰烟等山门建筑遗迹。古寺昔日雄姿可见班。
南翔寺山门遗迹
南翔寺山門は北宋景祐四年(1037
清乾隆三十一年
被火烧了(1766)。2008年,在南翔寺砖塔旁发现了石柱、柱石、八角形石柱、石钳壁和互碟灰等山门遗迹。古寺昔日的雄姿果然不同寻常。
南翔寺正门遗址,始建于靖游四年(1037年)。
北宋时,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门被烧毁。2008年,就在这两座砖砌的宝塔周围,出土了“一系列”
纳丁·埃塔内·恩林斯油石
编辑
原图4
添加(0/38)
一梁朝井
古井位于原南翔寺山门外,左右各一, 2008年夏考古清理出土,据《南规镇志》记载,并始凿于梁天监年间(505-519 )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为干年古镇的实物见证。
梁朝井
古井位于原南期寺山门外,左右各一座,2008年夏经考古整理出土。根据《南翔镇志》的记载,水井开凿于梁天监年间(505-519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千年古镇的见证。
编辑
原图
添加(0/38)
南翔寺砖塔
南翔寺砖塔又称南翔双塔,始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位于原南翔寺山门内两侧,为'千年物也' 。相传南翔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明代以后,香火鼎盛,因寺兴镇,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古专山门遭焚,惟双塔劫后余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塔历经沧桑,岌岌可危。 1985 ~ 1986年,政府出资精心修复了双塔。南翔双堵高11米,人面七层,每层没有腰椎、斗共、平座、栏板、直根窗和壶门,全部构件为砖制,加工精细,外观模仿江南木结构楼阎式佛塔,惟妙惟肖,具有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古塔修复后, 107岁的上海人瑞苏局仙为南翔双塔题名。
南翔寺砖塔是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也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 1980年8月26日,双塔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为干年古镇南翔的重要标志
南翔寺砖塔
南翔寺砖塔,又名南翔双塔,始建于五代至北宋初期,因烛火劈成两半而得名,是“千年之物”。南翔寺在梁天年间所建的山门巍然屹立,仅存双塔的面貌因此而繁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5南翔寺的山门,引燃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沧桑的变迁,古塔变得破败不堪。1985~1986年,
精心修复了。南翔双塔高11米,8面7层,每层有腰厦、斗共、座椅、细板、窗棂窗及年,政府出资修建双塔
设有牌坊,所有部件均为砖制,加工精密,外观接近江南木造楼阁式佛塔,真!
有自己的,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古塔修复后,107岁的上海人瑞苏局仙为南翔双塔题名,是上海古塔中最古老的塔,也是我国砖塔的珍藏品。1980年8月26日,双塔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是千年古镇南翔的重要象征。
南翔寺的砖塔
南翔寺的砖塔,又称“双塔”,始建于北宋初期五代。它们最初位于寺庙正门的两侧,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始建于梁天建年间(公元502- 519年),因其广受欢迎,周边逐渐形成城镇。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焚毁青楼,正门为1985年至1986年的青楼。的南翔
编辑
原图
南翔老街
南翔老街坐落于南翔古镇的中心区域,规划面积14.34万平方米。内有人民街、共和街、解放街和胜利街,为传统的商业区和居民住宅区。经过整修,恢复了清末民初“银南翔”的历史风貌:粉墙黛瓦、屋舍参差林立,大小商铺鳞次栉比;小桥、流水、花园、长廊、画店各具风韵。
吉利桥、隆兴桥、太平桥
富有地方特色的“走三桥”,是江南民俗中的一个特色。
走三桥源于上已日(三月初三),宴乐于水边,祈驱精灵,免疫病,盛行于明清。
灯火煌煌紫一姑,东亚邻东学扛芦。
夜阑还趁街头月,走遍三桥倩婢扶。
清 陈金浩
元宵踏月闹春街,同走三桥笑堕钗。
一路看灯归去晚,却嫌露湿牡丹鞋。
清 李南行
六街处处夜烧香,踏月同游路几条。
一袭衣馨人影外,娇喉呼伴过三桥。
清 陈松
金黄桥
金黄桥跨横汤,旧北在镇北。明嘉靖七年建,清乾隆二十二年修。为恢复水乡占镇历史风貌,迁桥于此。
中医文化街
这里仿古造起一排古色古香的建筑,一则上临水,由长廊和小桥流水衔接,另一则街边店铺建成仿古的屋檐,欲与仿古建筑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还有草药群芳丛立的百草园,宣传中医典故与中医历史的中医文化长廊,介绍说,将引进中医国家非物质遗产、嘉定籍中医大师“朱氏一指禅”继承人朱鼎成先生、“陆氏针灸”传人陆焱垚女士也、“蔡氏排头针”创始人蔡德亨先生的传人等。
留云禅寺
云翔寺始建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唐时达到鼎盛,寺基扩大到180亩。宋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南翔寺”匾额,寺名更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赐额“云翔寺”,故又易名为云翔寺。
大雄宝殿
1500年前南北朝时,一位农民在种地时掘到一块一丈见方的巨石,随即便有两只仙鹤飞来停在上面,有一个名叫德齐的和尚看见后,便认定此处是'佛地仙迹',于是天天骑上仙鹤四处化缘集资,在此兴建了白鹤南翔寺,当时香火十分旺盛,遂因寺成镇,诞生了南翔镇。后因清康熙赐额“云翔寺”,遂更名。云翔寺几经兴废,如今只留下两座砖塔依旧。
放生池
留云禅寺则为另一寺庙,地处老城厢,始建于清末,当时为沪上四大丛林之一,后因战火而毁废。现在的留云禅寺是早已毁废的留云寺在云翔寺的旧址重建的,历四载光阴,于2004年全寺落成。因法脉系留云禅寺,而地处云翔寺旧址,故称留云禅寺(云翔寺),这就是为何此寺有两个寺名的缘由。
檀园
檀园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园林。毁于明清易代之际,于2011年恢复性重建,园内保留有宝尊堂、山雨楼、次醉厅、芙蓉沜等历史景点。檀园布局紧凑得体,以葫芦形水池居中,厅堂环立;洞壑盘旋宛转,曲廊贯通全园,体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特色,做到了廊随桥引,步移景换的园林效果。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南直隶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明代诗人、书画家。
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崇祯二年,卒于檀园,享年五十五岁。
芙蓉沜
芙蓉沜,名出古园,即荷花池。位于檀园中央,周围建筑皆依水而建。芙蓉沜形似葫芦,谐音“福禄”。
翏翏亭
翏,比喻飞的高,两个翏翏就更高了。翏翏亭隐于绿色树木中与湖水相伴。
上海——檀园(南翔)
古猗园
古猗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
古猗园内有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是上海最古老的揽胜之一
。
唐经幢
唐经幢矗在微音阁前,唐咸通八年(867年)动工,干符二年(875年)竣工,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年)重修,元元统二年(1334年)因幢身经文模糊重镌。幢高8米许,各有20余级,幢身6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各级刻有莲瓣、卷云、力士、天王、狮子等。
梅花 茶花 牡丹 睡莲
盘槐
古树编号1396,470年一级保护
上海——古猗园(五大古园林)④
上海——古猗园(看梅)
新场古镇
上海新场古镇,古称“石笋里”,素有“小小新场赛苏州”之美誉。作为千年古镇,新场积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其静谧、美丽、多姿得到了世人的青睐。小桥、流水、人家、长街、茶楼、老店、小庙与古寺,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图。
新场建镇约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至今有800余年的历史,得名源于下沙盐场之南迁形成新的盐场,故名“新场”,元代初年,即有两浙盐运司署松江分司迁衙于此,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江南古镇。
洪福桥
洪桥。又称洪福桥,位于新场大街北市。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原为石级环龙桥。1958年,新场镇政府为方便小车辆通行,在石级上浇筑两条水泥行车道。1960年,拆除环龙结构,砌成平石桥。1964年,改建成水泥平桥。1982年建上栏杆。
 现在的洪福桥,也许恢复拱桥形式时不仅仅追求了外表的形似,还是采用了传统的造桥工艺,所以得以继续保留在保护名录中。
第一楼茶园
“江南第一楼” 地处新场的闹市地段, 倚洪福桥而造,是一座三层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第一层是普通茶馆,始建于清朝同治末年;第二层是书场兼高档茶馆,时常有来自各地的民间说书、评弹艺人在此演出,每每说书名家到来,车舟汇聚、听客云集。第三层则是“栈房”,供旅客歇息借宿。
长廊
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
新场镇文化陈列館。新场文化教育历来发达。早在宋元年间,即有瞿士彦在此创办义学。在南汇县誌中曾有新场镇'科第两朝称盛'的记载。
街头雕塑
廊桥
河两旁的住家
街景
街头雕塑
三世二品牌坊
三世二品坊位于上海新场古镇中市大街,牌坊高11.3米,宽10.3米,重约1.5吨。原建于明万历年间。
官居二品的明太常寺卿朱国盛为纪念其祖父朱镗,其父亲朱泗而建造之。因祖孙三代均官居二品,故命名为'三世二品'。 该牌坊巍巍壮观,雕刻精美有'江南第一牌楼'之称。
祟修堂
崇修堂原为康碧梅建。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前后四进,面爾3间。三、四进内宅,皆二层楼,有腰楼。
张氏老宅
这座张氏宅第始建于清代中期,最终成型于清末宣统年间。张厅是现今大家对这处四进三开间大宅的称呼,以前是新场富户张信昌的祖传老宅,目前仍有张氏后人居住于此。
从新场大街上看,张厅毫无特别之处,临街的三个门面中,左右各一个开间作为商铺使用,中间则开有一扇灰色的木门,与大街上的其实老宅相比并无二致。
清香园
南山古寺
南山寺,俗称“南庵”。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僧照建,初名“常寂庵”。清顺治初,僧九如重修,易名“南山寺”,又名“南山禅寺”。清同治三年(1864年),住持僧觉可再修,置香积田五十亩、内房屋三十八间,有三元殿、雷祖阁等,阁后银杏三株。后历经战火兵灾,唯有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及银杏两株幸存。2001年起,先后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厢房、圆通宝殿等,逐步恢复古寺的原貌。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该殿仍保留了原大殿的形制,江南民居式单檐庑殿顶建筑。
古银杏
圆通宝殿后有一对古银杏,系南山寺始建时种植,现在均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古银杏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原有三棵,文革中被驻地海军征用了一棵。
上海——新场古镇
上海——五大古园林
上海——上海博物馆
上海一一桥梁集锦
上海一一佛教寺院集锦(上)
上海——古树名木(部分精选)
上海——程十发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