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苏轼24岁写下一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开头14字成千古名句,诞生一个成语"雪泥鸿爪"

作者:平儿,我不是《红楼梦》里的平儿,我是聊历史的平儿。

许嵩有一首著名流行古风歌曲《惊鸿一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金盆洗手止风雨……',副歌中有一句歌词是'恩怨都似飞鸿踏雪泥',这句歌词化用了苏轼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作品《和子由渑(miǎn)池怀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宋诗。

和子由渑(miǎn)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jiǎn)驴嘶。

苏轼出生于1037年,这首诗写于1061年,那时的苏轼年仅24岁。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你知道人的一生每到一个地方像什么吗?应该就像飞鸿踏在雪地中一样。

这是本诗中最著名的一句,成语'雪泥鸿爪'即典出此处。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雪泥上偶尔会留下爪印,鸿鸟飞走后,又哪里会去算计这爪印留在何处呢?

上一句中,苏轼写了人生应该像'飞鸿踏雪泥'一样,到了这一句,苏轼就解释了'飞鸿踏雪泥'是什么样的,飞鸿在雪泥上偶然间留下爪印后,就飞走了,不再去想这个印子。

此时的苏轼,虽然年轻,未曾经历日后那么多的磨难,其旷达的心态基调却已经可见一斑。所谓的飞鸿踏雪泥,就是不执着于过去的东西,不固守于一隅。

本诗的前两句,太过于淡然超脱,完全不像是出自于一个年轻人的手笔,如果不是查看了相关的历史资料,我真的会以为这是苏轼中晚年的作品。

到了本诗的后两句,就接地气多了。本诗的题目为《和子由渑(miǎn)池怀旧》,其中,'子由'指的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和'则表明这是一首唱和诗,和的是苏辙写给苏轼的《怀渑池寄子瞻兄》。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19岁的时候,曾经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还没到任就中了进士。他跟哥哥苏轼赴京考试时经过渑池,一起住在这里的僧舍中,还在墙壁上题了诗。后来,苏轼要赴陕西凤翔任职,又会途经渑池,于是写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有了这个历史背景,本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就很好理解了。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曾经,我们一起在老僧奉闲家寄宿,现在奉闲已经离世,他的骨灰被安置在新建的塔中,墙壁也已经坏了,我们曾经一起写在上面的诗也都看不见了。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jiǎn)驴嘶'——之前我们一起赴京赶考时的崎岖你还记得吗?路途遥远,身体疲倦,那头跛驴忍受不了时,还会不停嘶叫。

苏轼早年就研读过《庄子》,并且相当认同其中的思想,不知道他此诗的'应似飞鸿踏雪泥'心态,以及日后的超脱旷达,是否有部分原因是受到《庄子》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宋史·苏轼传》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