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爱还是占有?两者皆非,是依恋
来访者是一个30多岁的男性,带着一个5岁的男孩,因为妻子离家出走35天,他在既当爹又当妈。他家暴过多次,最后的一次他持刀威胁,妻子从阳台逃脱之后,离家出走。这段时间他四处寻找,魂不守舍,生活成了一团糟。
外表健壮强悍的他,在咨询室痛苦失声,泪眼婆娑。我温和地看着他,看到的是一个弱小无助的孩子,问:你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他含着泪哽咽着开始了叙述:
我是独生子,从小是在父母的争吵打架中度过,家里经常被摔得乱七八糟,无法下脚。而我无疑成为了他们两个人的出气筒,妈妈认为是生了我拖累了她,不能离开这个家。爸爸的理由更是荒诞,他打架输了钱,莫名其妙地怪罪于我,回家对我就是一顿乱打。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充满的是恐惧和黑暗,我一个人爬上6楼,打开门,家里没人,黑漆漆的,我把所有的灯打开,蜷缩在被窝里,直到听到开门的声音,我才能睡着。终于在我12岁时,他们过不下去了离婚。也是在12岁那年,我辍学了,从此踏入社会,所幸的是我没有误入歧途,做过许多工作,最终也做到了总监的职位。父母一生坎坷,母亲结婚5次,父亲结婚3次。
一个外表健壮强悍的男人为何会哭得像一个弱小无助受伤的孩子?同时他也非常弄不明白,他对妻子到底是爱还是占有?如果是爱,为何有无尽的伤害?如果是占有,为何有无尽的思念?不全是爱,不全是占有,是依恋,源自于潜意识中对于母亲的依恋,在他的潜意识中,妻子就像是他的母亲。两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剧情是什么无关紧要,靠在妻子肩膀上,让他感觉到非常地安心和温暖。某些看似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其本质是依恋,源于幼年关爱的匮乏或突然丧失。
因为父母的长期冲突、利益。各自再婚,12岁的孩子辍学踏入社会,其中心酸和冷暖,他的内心有一个空洞,一个缺失爱的空洞,这个空洞是爱的匮乏。他的内心永远有一个弱小孤单无助受伤的孩子,当妻子离家出走以后,他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分离焦虑,如同12岁时,母亲离婚之后离家而去,他体验到一种严重的失落感,一种依恋的严重丧失。
妻子家在农村,家中无男丁,受到歧视,她立志成为一个像男人的人不受欺负,养成了她争强好胜刚硬不屈的性格,丈夫也强悍,硬碰硬,两败俱伤。妻子毕竟敌不过丈夫的冲动和暴力,心生恐惧,不敢表露真实的自我,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捏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丈夫认为妻子不真实,是在敷衍他,矛盾和冲突逐步升级。恐惧消失,真实的自我才能回来。
在两性关系中,若一方想要逃离,除了另有所欢之外,最大的可能是另一方有让她特别不能接纳的那个部分。只有这个不被接纳的部分发生根本的改变,两性关系的修复才会成为可能。
这位来访者需要心理治疗,幼小的受伤的心灵达成疗愈,放下冲动和暴力,与自己和解,让妻子看到他持续的稳定的平和的理性的情绪。缓和关系之后,在两个人的相处中,有一个关键性的相处智慧是:丈夫有爱的缺失和匮乏,流露出自己弱的那个部分,让妻子看到他的那个空洞,不仅可以留住她,自身的暴力也能消解。让人放不下的是弱者,而不是强者。在男人强悍的外表之下,流露出一颗弱小的需要爱护的心。
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历经过200个女人的托马斯,自由、独立、桀骜的萨丽娜只是他长久的性伴侣,能和他走入婚姻的并让他牵挂伴随的只有特丽莎,为什么?因为他第一次见到特丽莎,带给他的感觉是:她是一个装在篮子里的孩子顺流而下,而他拾起了她,再也放不下。
那个篮子里的孩子既可以是一个女孩,也可以是一个男孩,有多少看似坚强不可摧、在外大放异彩的男人,孤身一人时、夜深人静时,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极少的有幸者遇到了女性的“托马斯”,成为他的红颜或情侣,能走近他、能抚慰他、能疗愈他,这与婚姻无关、与道德无关、与人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