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大叔娶个女婿当儿子,撵到西藏整年不回,亲家地里有活他去替

河南省栾川县陶湾镇一个叫龙潭沟的小山村,这里是伊河三大源头之一,67岁的郭大妈正在烧水煮山茱萸。前文 67岁大娘独居伊河源头,老伴儿意外命丧深山,全凭“做梦”活着 中讲过,大妈家的水管子不知道什么原因,不会流水了,从小溪里提来冰凉的溪水,烧了两捆干木柴,才终于把水烧开。

而我们还得继续前行,尽管已经知道这趟寻找伊河源头的旅程不会成功,但是我们知道山谷深处还有人正在采摘山茱萸,比如,来山里帮忙的李大叔,是郭大妈的亲家。

山谷里面除了灰白色的巨石,就是落光了叶子的树木,远山上还有不少积雪。林木葱郁的夏季,会是进山避暑的好时机,陶湾镇近几年打造特色康养小镇,不管看风景还是体验农家住宿,都有很好的提升。我们的心思并不在旅游,根据几年的乡村行走经验,冬季,更能让山里人收起经商的心思,敞开心扉跟你聊天。

山坳里,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由于山谷过于安静,即使隔得挺远,也能听见他们的声音。

女的说:“爹,这些拿回去,我跟我妈说一声,我就得先走,4点,娃子就放学了。”

“你走吧,有我哩。两天没回去了,有时间喽,拐家猫猫(方言:看看的意思),看天,又想下雪了,叫你妈给咱地里那白菜盖盖……”

等走上残存着积雪的小木桥,大叔已经看到了我们。“吃饭秒(方言:指有没有,也可以做语气词)?”大叔问,“镇暂(方言:指现在)进山老冷,木吃饭喽,去俺闺女婆子家烧点鸡蛋茶喝……”

我当即明白,大叔就是郭大妈的亲家---李马虎。“俺闺女家姓田,现在就剩一个老婆子了,人通是好呢。她娃子不是跟了我,咱家缺娃子,就娶了个女婿,当娃子看,不是想着老了有人管。”说话,不耽误干活,大叔开始在落叶里捡掉地上的山茱萸。

“我不是在这儿住哩。我搁底下,下码头,你去过秒?我就在那儿住的。”李大叔说的下码头,指的是沟外的伊河漂流,村子具体叫什么名字,记不清楚了,现在通常说下码头,都知道是那儿。

李大姐看背着相机,笑问一声:“你们弄啥哩?”询问给她拍照的时候,大姐有些不好意思:“你给我爹照吧,可别给我照,长嘞不好看……”

“木那怕啥,照张相喽!”大叔对女儿说。

“不想门儿(方言:语气词)!”大姐低声回应,接着干活。

伊河源头盛产黄蜡石和伊源玉,据说有人在河谷里捡到一块肉夹馍一般的石头,有人出价50万,石头持有者没有卖。虽说没有抱着发财的想法,既然到了这儿,伊河源头没见着,能捡一块石头做留念,也算不枉此行。

询问李大叔,哪儿有黄蜡石,大叔停下手中的活,略思索了一下:“哎呀,以前咱这儿人做矿,只怕都采光了呀。热天发水喽,河沟里头沙子翻上来,幸会能捡两块差不多的,镇暂,只怕不会有。”

大叔也没有完全打消我们的兴致,指了指前面,说那边的河沟宽一些,不妨去看看。

告别大叔,往前走没多远,确实有一片较为宽敞的河沟,沿路的溪水基本都是在巨石之间流淌,这儿还有一些稍微小一点的石头。我们一行自然是不认识宝石的,只是在溪水中看到相对透亮的石头,就捞出来看看,倒也捡了几块漂亮的石头。

山里已经再没有人家,空旷的山谷,显得格外安静,说话声音稍微大一点,就会在山谷里形成回声,随便捡了几块石头,我们赶紧返回。路过大叔摘山茱萸的地方,他们已经离开了。

准备离开山谷了,还是要向郭大妈道个别的。“真是不走了,家里拾掇一下,还是能住下的。前两天儿媳妇在家住,刚走。哎呀忘了,早知道你们回来这么快,叫她趁趁你车了。”大妈说。

“明年暑假了,带着娃子们来耍啊!”大妈从上房,一直送到门口的树下,看着我们走远了,一个人落寞的往回走。对于大妈,我们只是一个过客,陪她说说话,给她宽宽心,剩下的日子,还得她自己过。

“你们走嘞?”从三块巨石堆积的“贵妃低头”景观钻出来,再一次遇上了李大叔。“俺闺女走了,她得去学校接娃子。现在娃子们都在镇上上学,木(方言:没有)人接不中。”

李大叔家里平时也只有他和老伴儿两个人,这两年亲家公去世后,山里的茱萸都是他来帮着采摘。“我也不花她钱,人家养那么大一个娃子,跟咱了,咱来替替娃子干活,也理所应当么。”

小田,也就是李大叔的女婿,之前在西藏打工,7月份才接到通知开工,大叔说过年不让他回来了,回来一趟太花钱,得坐飞机先到上海,再坐高铁到郑州,从郑州坐汽车回来,不说耽误的时间,光回家一趟花的路费,就够一家置办年货了。

“俺那亲家,人通是好哩呀!我家条件也不好,以前就两间土瓦房,惹(方言:音ra,指人家)也没有嫌弃咱家老瞎,俺就那儿结的亲戚。他是咋回事吧,年丝年(方言:去年),大概就是那四五月间,天都快热了么,去坡上刨药材。咱山里人没啥挣钱门路,一年了,都是刨点药卖卖,弄俩买盐钱。该他不行运气,他在底下撬,不知道咋回事儿,上头有恁大块石头傫(方言:指塌方)了,一下子砸的不成人样子……”说起来亲家公出意外,大叔眼圈红了。

“谁都不望(方言:没想到)他会出这事,通是好一个人呀,本本分分,通是知道好歹哩!他一死,这边,那边,光山萸肉树快2、300棵,两面坡只怕要有6、70亩,那谁管?我都70多了呀,我也帮不了几年。娃子住的还是上级分的房子,光凭我,我自己那房子还是上级给我盖哩。镇暂政策真是好,这是没啥说的。啥时候路过咱家了,到村里打听一下,我叫李马虎么,下码头人都知道我……”

“俺们不是不想跟着娃子们,一个是吃饭不方便,吃不成一锅饭,再一个吧,娃子们也都老是不容易。出去打工,一年到头没事不能回来,我也就不叫他回来,你想想,仨老哩,还有俩娃子,负担大着哩呀。惹(方言:音ra,指人家)别人都盖农家宾馆了,热天在家做生意,没游客了出去打半年工,咱不行,没人手,净累赘……”

李大叔告诉作者:女儿也很辛苦,山里的林子、地,没有人照看着也不行,郭大妈也不愿意下山,丈夫不在家,一个人三下跑。昨天晚上干活没回家,就是打电话让一个院住的朋友把孩子接到人家家里。“那不是常法呀,叫人帮一回两回中,咱这日子没过起来,总不能经常麻烦人家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