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如云 | 铜头太公的故事
铜头太公的故事
----画文/戴如云----
铜头太公字伯龄,团堧戴氏大房祖,娶郑氏,生二子,文辅、文宰。公自幼喜爱弄枪使棒,经常和铁场巡检司弓兵们一起拉弓舞剑,练得一身好本领。当时宁海县设有长亭、越溪、铁场、曼岙、窦岙五个巡检司。每个巡检司各置弓兵三十八名,这就是当时的地方武装力量,也是地方性的军事机构,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治安巡防,震慑甚至镇压寇乱等。洪武十七年,改巡检司巡检品级为从九品。
元末明初,由于日本封建兼并战争的加剧,一些丢失军职而破产的武士数量日增,沦为浪人,他们也大量加入海盗行列,因此,我国沿海的倭寇骚扰日趋严重。到十五世纪中,日本又进入藩侯割据的战争时代,各封建藩侯为满足自己的奢侈欲望并弥补战争经费的不足,都积极支持武士、商人和浪人到我国沿海进行抢劫。他们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严重影响我国沿海村名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明正统年间三月的一天,倭寇百余人分五只蛱蜢船,趁深夜偷偷从我村长沙滩海面逼近,企图劫掠我村和崔家村。由于倭寇不知道潮时,他们半夜进狮子口,正处勃潮时分,不能靠沙滩登陆。等到天亮时分,潮水离岸还有一二百米,倭寇迫不及待地下了船,踏泥涂而上。
饱受倭寇抢劫之苦的村民警觉异常,发现涂滩有上百人匆匆而来,连忙打锣的打锣,呼喊的呼喊,村民们奔走相告。当时团堧有戴、蒋、陈、王、等上百户人家,几百人口,但年轻力壮的只有几十人。村民们听到倭患警报,一个个咬牙切齿,义愤填膺,纷纷拿锄头、稻叉出来迎敌。伯龄公听到敲锣声,呼喊声,连忙翻身下床,边穿衣服边对妻子说:“倭寇又来了,我得出去。你在家里带好孩子,看好家,如果我遇不测,你要把孩子抚养成人,长大要告诉他保护家园”,边说边出了门,直奔司城和铁场司巡检一起,集合兵马。由于不清楚敌情,只得兵分两路,一路由巡检带领从寺岭头奔向王家塘,去后海头以防敌人从村后包抄;一路由伯龄公带领沿塘岸向城外奔赴东岙。为了尽快赶到,伯龄公策马扬鞭,孤身在前,随带村民和部分弓兵在后。当他们赶到东岙长沙滩,倭寇也分两路,一路向崔家方向,一路向东岙方向上了沙滩,在东岙长沙滩杨庄庙展开一场殊死拼搏;另一路在长沙滩北首也遇上了倭寇,在长沙滩公鹅礁嘴一带与敌人厮杀。伯龄公骑马上阵,两手舞剑,在敌人阵中左起右落,奋力拼杀,弓兵们一个个手持长矛,英勇抵抗,但倭寇毕竟是武士浪人和海盗组成,一个个如狼似虎,凶狠无比,渐渐逼近,过不久,村民们也拿着锄头、铁钯前来助阵。这时,兵士们更加英勇,这场战斗进进退退,退退进进,从上午一直打到中午,倭寇死伤惨重,剩下不到半数的敌人见势不妙,连忙逃回船上,退出了狮子口。血战之后,铁场司巡检指挥军民清理长沙滩,把近百名被杀的倭寇拉到一处埋葬,后称“强盗坟滩”,此地尚存,且葛藤蔽野,荆棘从生,至今荒草哀哀,无人耕种。可是我们的六房之长——伯龄公为保家卫国,为了我海防的安宁,与倭寇血战竟日,不幸被倭寇割去了头颅,但他仍骑在马上,他的义马把他驮至马跪山脚下。
他的妻子得此噩耗,悲痛欲绝,不思茶饭,经叔侄们商量,最后决定给太公镶一个头颅,为不易生锈,就给太公镶了一个铜头,自此就敬呼曰“铜头太公”。
铜头太公为国捐躯已六百多年了,但他誓死抗倭,保家卫国的光辉事迹,昭炳史册,永励后人。
戴如云,笔名闲云,宁海县民间文艺者协会会员,宁海县书法协会会员,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团堧丝弦传承人。
□编辑:木子叶寒
□图文:戴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