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医忌口的真正原理

新朋友点击关注↑↑↑,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对待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的忌口问题,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是不问病的深浅轻重和寒热虚实,主张统统忌口;一是强调食物营养的重要,主张任何疾病都不要忌口。

这两种看法,虽都有其理由,但都是以偏概全的。

其实,任何一种饮食物,既有利于人体生长发育的一方面,也有害于脏腑功能的一方面,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我们应该取其利而弃其弊。

疾病的发生错综复杂,立法用方也是变化无穷的。但总起来说,不外乎“扶正祛邪”,即如何协调阴阳的相对平衡,通过经络脏腑,增加人体的抵抗力而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要扶正,除了用药来保护胃气和及时解除病邪,避免损伤气血外,还应配合适当的食物营养。这对于治愈疾病,促进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所以,《素问·脏器法时论》在说到“毒药攻邪”之后,紧接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有些疾病通过一定阶段的治疗,在邪气衰退,正气初复的情况下,就是要通过饮食的调节而收全功。

《素问·五常正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可见食物营养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但也应该看到,食物营养取之不当,不仅影响治疗的效果,而且会增加病人的负担。

这因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五脏生成》)。

有些热性疾病初愈,由于过食肉类,导致脾胃不和,气血逆乱而复发,所以《素问·热论》有“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之说。

食物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少的物质,具有“利”和“害”的两面性,因而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的忌口问题,我的看法是既要忌口,又要不忌口。

在什么情况下要忌口,什么情况下不忌口,我认为应该根据以下三方面情况确定。

01

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

疾病的发生,尽管是错综复杂的,但总不外是感邪于外或病起于内,邪盛正衰或正盛邪衰,病性属阴或属阳。

所以,病人对于饮食物的忌口或不忌口,首先应该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来定。

一般来说,凡是属实、属热、属外感的病变,宜吃清淡而富于营养的饮食物,不宜吃肥甘厚味。

例如麻疹,是感受时行不正之气,邪犯肺胃而致的热性病变,在治疗过程中,虽然有宣透、解毒、养阴先后次序的不同,但均以透疹为主。

所以在发热出疹期间,宜吃芫荽、稀粥或藕粉之类,以顾护胃气而扶正以祛邪,如果吃油腻甘甜黏滞之品,则往往引起疹毒内陷,造成气急鼻扇,口唇青紫,咳喘肢厥的危候。

又如湿温病人,为湿热之邪内蕴中焦,脾胃受困,清浊相干的病变,宜吃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食品,如冬瓜猪骨汤、玉米粥之类,既能渗湿清热,又能扶正,不宜吃甜腻及坚硬之食物,以免加重湿邪而形成危急的病变。

内伤疾病,原属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病变,故其病性多寒多虚,治之当以扶正为主,在饮食的配合上,宜吃甘温之品以益气,或甘润之品以养阴,忌食辛热发散之品,以免耗气伤阴。

如肺痨多因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或酒色劳役太过,脏腑亏损,邪毒乘虚入侵而致,除根据病情对证治疗外,在饮食上也要适当注意。

如属阴虚,可多吃甲鱼肉或山龟肉粥,或用老母鸭肉煲黑豆吃以固本,并适当吃川贝炖冰糖以治标。

如属阳虚,可配吃桂圆肉、淮山药、莲子肉炖瘦猪肉或山羊肉。淮山药、莲子甘平,猪肉、羊肉、桂圆肉甘温,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温能长养,甘能益气生血,配之得当,则正复邪去。

如吃辛燥发散之品,则往往导致耗气伤阴而邪不去。

又如肾虚腰痛,多属阴阳两亏的病变,除在治疗上用温阳或滋阴之药外,在饮食上要注意调配,民间常食用猪骨煲杜仲或猪腰煲桑寄生,效果比较好。

02

根据食物的性能

任何一种食物,对人体脏腑都有一定的影响,不过由于食物有四性(寒、热、温、凉)和五味(苦、辛、甘、酸、咸)的不同,因此,饮食物与脏腑之间有其特殊的联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酸性收敛,甘能缓中,对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病变,吃一些酸性、甘性的食物,有敛肝、缓急、潜阳的作用;

反之,如属肝气郁结,胸胁胀痛的病变,治之当用疏解之法,在食物上宜配吃辛润之品,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这样,疗效就较佳。

苦能通泄下降,凡属实热之证,宜吃苦瓜之类,以清热泻火;反之,如属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的病变,宜吃咸寒之品,如墨鱼、牡蛎肉之类以滋阴潜阳,所谓“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

甘为平味,能益气生血,凡属脾气虚弱引起的紫癜,用桂圆肉、红枣、冰糖之类炖吃,有益气摄血之功。

如属食积伤胃,不时胀痛嗳气,不宜吃甘润之品,只可吃面条、瘦猪肉之类。

辛性主升主散,凡属风寒之邪犯肺而引起鼻塞、咳嗽,可吃生姜、鲜苏叶之类以发汗祛邪;反之如属肺虚自汗,则宜益气养阴以敛汗,可用糯稻根、甘蔗之类煲水当茶饮,或喝冰糖酸梅汤,所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咸能软坚润下,凡热病后期,真阴亏损而便秘者,吃淡菜、鲜牡蛎肉之类,有滋阴通便之效。如属骨痿肢软之病变,不宜用这类饮食。

03

根据体质差异和地理环境、生活习性

人体由于禀赋不同和后天调养关系,体质也各有差异。

凡矮胖、属阴之体,虽吃温性的食物,亦不为害,如吃寒冷之物,则阳易伤而百病丛生。

凡属高瘦、阳气偏盛的体质,宜吃甘凉的食物,以矫正其偏颇,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反之,如吃燥热之食物,则往往导致“阳胜则阴病”。

饮食的宜忌,除了要考虑体质的因素外,还要注意地理环境、四时气候和生活习惯等。

例如,西北地高多燥,气候寒冷,虽多吃温润之品,亦不为害;东南地卑多湿,气候温和,常吃甘淡之品,则有利于健康。

总之,病人在治疗期间,必须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食物的性味功能、病人体质的属阴或属阳、平时生活的喜恶、地理环境、气候的变化等加以综合分析,然后决定应吃什么,应忌什么;

即使做不到不偏于阴,不偏于阳,不偏于血,不偏于气,亦即要符合《灵枢·师传》所说的“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的要求,取其利而防其害,促进病体的康复。

(0)

相关推荐

  • 适量节食就能长寿?适量的标准是多少?

    节食能长寿这个说法您听说过吗? 节食能长寿? 最近许多文章里都写过,节食能延长寿命.是根据日本的一项研究,说是人在感到饥饿后一小时内不进食,身体会产生一种"长寿因子",从而延长人的 ...

  • “药补不如食补”,但是你知道饮食养生中的这些禁忌吗?

    昨天18:01 中国人最熟知的一句养生用语大概就是"药补不如食补"了,中医养生的精髓也正在于此--食养,而不是去寻求什么长生不老的药物.所谓"养生",就是一种细 ...

  • 不许吃肉——皮肤病之饮食禁忌篇

    不许吃肉不许喝酒不许吃辣,还不如当个和尚去呢,这日子怎么过啊!!" "今天食堂有好多肉,我只能流口水,5555" 皮肤病的饮食禁忌是让大家都头痛的事,今天带领大家来剖析一 ...

  • 解读:中医忌口的真正原理!

    对待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的忌口问题,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是不问病的深浅轻重和寒热虚实,主张统统忌口:一是强调食物营养的重要,主张任何疾病都不要忌口. 这两种看法,虽都有其理由,但都是以偏概全的. 其实,任 ...

  • 多角度了解中医“忌口”

    作者/邓运明.王晓跃 ⊙ 编辑/闫立彬 ⊙ 校对/党卫阁 导读:忌口是中医一大特色,很多患者在拿到医生的处方纸后都会询问是否需要忌口.然而医生因为医疗习惯和知识储备不同,对患者的回答也不尽相同,有特别 ...

  • 二十八病脉 | 解读中医“治未病”(附临床医案) | 山海精舍

    导 读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来最早见于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比如在"四气调神大论"中写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

  • 中医讲解高血压的原理及治法

    高血压病是如何诞生的呢? 高血压病是如何诞生的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明了血压计,量到血管的舒张压.收缩压数据,为什么血管的舒张压.收缩压会超过正常值呢?则有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八的"原因 ...

  • 中医调理疾病的原理

    导读:"上工治未病",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道法自然,吃喝拉撒睡,事事皆学问,攸关健康所在,不可不慎,本文通过讲述能量与"升降"的规律,揭露疾病的真相,治病的最高 ...

  • 真正的中医解说疾病的原理

    不论是高血压,还是肺结核,以至于白血病.癌症,都不是不治之症.这点,拜张仲景.张锡纯.李可等大家为师(书授,亲授从技术层面说,还是有难度)的,无不认可,且在中医论坛上,都有不少案例心得. 而且这些东西 ...

  • 中医忌口大盘点,你知道多少?

    广义的忌口除病中忌口外,还包括因年龄.体质.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忌服或少服某些食品,也包括为避免某些病情复发而忌服某些"发物"等. 忌口的问题确实存在.食物.药物都有偏性,人在生病或 ...

  • 秦伯末解读中医辨证之三焦辨证

    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一书就是运用这方法编写的.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热性病整个发展过程中辨别轻.重.浅.深.比如外感温病初起在上焦,病浅而轻,顺次传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渐深 ...

  • 中医把脉看病的原理是啥?9个动图让你秒懂脉象

    中国传统文化是形象思维的一门艺术,古人把无形的能量用可见的意象来表达.比如把天地能量用八个卦象来形象化的分类,这就是所谓的: 中医在判断身体疾病的时候更是如此,把抽象的病气感受用一种具体画面传达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