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拾遗】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影像诊断
文章转自“华夏影像诊断中心”,由疯刘才子整理。
特别声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 spondyloepiphysealdysplasia tarda, SEDt)是一类累及脊椎椎体和骨骺的骨软骨发育不良性疾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是由SEDL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的X连锁隐性(XR)遗传病。
目前认为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为原胶原蛋白II 基因突变所致,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短臂末端。
X连锁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通常是男性发病(图3-5-1、图3-5-2),女性只携带致病基因而表型正常。
致病后软骨成骨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脊椎骨骺及长骨骨骺的不发育或发育落后,形成了短躯干侏儒的典型身材、脊椎骨的驼峰状改变。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短躯干性侏儒,但智力正常,无头面部畸形。
本病发病较晚,故称为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
本病均有不同程度腰背及髋、膝疼痛和活动受限。
共同体征:颈短肩高,桶状胸,步态蹒跚,智力正常的短躯干型侏儒;血液生化检查均正常。
身材矮小是本病临床特征之一,一方面由于软骨发育障碍,椎体变扁,椎间隙及关节间隙均变狭窄,造成患者身材矮小;另一方面,由于软骨发育障碍,软骨下骨化异常,造成骨发育受限。
虽然本病的确切机制不详,但骨发育异常是本病患者身材矮小的另个主要原因。
X线平片及CT表现:脊椎表现,由于软骨发育不良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软骨的过度增生和成熟障碍,造成关节软骨持续性退化、丢失和骨破坏,骨密度下降,其结果是长骨的骨端进行性膨大及骨质增生,关节间隙逐渐狭窄;椎体变扁,二次骨化中心形成障碍,从而影像上早期出现明显骨关节退行性改变,使椎体呈横置花瓶状和子弹头状改变,胸椎中段及腰椎明显,椎间隙明显变窄,脊柱侧弯。
由于椎体软骨发育异常,椎间盘与椎体的连接不稳定,椎间盘容易发生疲劳损伤导致椎间盘变性,椎问隙变狭窄,椎体表面终板凹凸不平,并可出现多个凹陷切迹,为史莫结节改变,椎间隙内可出现低密度影( 真空征),双侧肋骨表现后肋窄小,前段宽呈飘带状,但椎弓根显示正常。
X线片上:
①骨盆改变主要表现为骨盆狭小,髂骨和骶骨发育小,骶骨耳部发育不良,坐耻骨支相对增大呈直立状,坐骨大切迹上缘呈直角状,闭孔增大; ②髋关节改变,表现为髋臼外上缘发育不良,变浅,髋白角加大,关节面不规整及硬化; ③股骨头发育小且扁,关节面欠光滑,股骨颈粗短,颈干角小,髋内翻; ④四肢大关节主要表现为关节发育不良 导致较早地发生退行性改变。膝关节改变,股骨两髁平坦,髁间窝变浅,胫骨髁间隆突变平甚至消失,膝关节关节面失去其自然弧度,关节间隙变窄。
MRI表现
除显示上述形态改变外,椎体中后部上下缘呈驼峰状突起,脊椎骨呈驼峰状椎体表现,以腰段椎体明显。脊椎骨质表现为疏松信号,TIWI、T2WI呈低信号;椎间盘变薄,形态不规则并有不同程度向后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和富髓核结构不能分辨, 椎间盘信号减低,T1WI、T2WI 均呈低信号;个别椎体终板可出现终板骨软骨炎改变; 胸、腰椎后纵韧带及 黄韧带不同程度增厚, 压迫硬膜囊及脊髓,椎管明显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