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家河南”更自豪
|
|||
♣ 李泽清 借着百名豫记回家的机会,我有幸到郑州的街头巷尾参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上个世纪,提起老家河南,许多人会对其产生异样的眼光。到了本世纪,许多优秀的河南儿女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股子实诚劲儿,在外闯荡出一番成绩。而在绝大多数人眼里,他们内心始终挂牵的是生他养他的中原大地。 不管行走到哪里,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寻觅信阳炖菜打个牙祭成为我的异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罗山大肠汤、商城桶鲜鱼、固始鹅块……甚至是涩港猪油馍、辣婆婆米线、信阳豪华版热干面等太多小时候就已经非常熟悉的食物,其吸引力远超异乡城中林立的五星酒店。 自豫记成立之初至今,我们每一次相聚基本都与家乡美食有着莫大的关联,以我所在的北京为例,许多带着河南特色的馆子见证了我们这个群体的成长。无论是开封第一楼还是金狮麟、浉淮情、信阳食府等特色餐厅,还是包括任记固始鹅块在内的各类小馆,都留下我们出没的踪迹。我想,这便是与生俱来的骨血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随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走出去,又返回来……“老家河南”不再是上个世纪人人避讳的敏感词。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王锋、张玉滚等许多先进事迹频频感动中国,李学生舍己救人、90后的哥王海超和邓伟强勇救落水女子等一批正能量新闻事迹取代“地域黑”频频见诸报端。 我生于豫南,求学、工作、生活均在18岁后远离故土,对省会郑州多半是陌生的,老破小、脏乱差等道听途说的信息传递让我难以提起太多兴趣。别人说和自己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2019年第一次回郑州有些匆忙,没能接触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留下颇多遗憾。2020年再次返郑,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豫记成员集体到访平等街、梨花巷、北三街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现场,实地感受3600多年历史的商代王城城垣遗址和夕阳楼旧址,也现场观摩体验了航海路改造工程项目。在古老的城垣追溯历史鸿篇,又在街头巷尾观摩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点点滴滴。 如果说一座城市要在全国打造出知名度,形成传播力进而产生吸附力要依赖多重因素,文旅项目、网红标志、营商环境、人才政策等许多方面都要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独到之处。如今,提及郑州,二七塔、“大玉米”绝对名声在外。此番社区、街头的实地探访,不得不感叹家乡早已改变了模样。整洁的街道、多功能的户外空间、智慧社区服务、焕然一新的老破小区……许多细节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改变。始终关心生活细节才是提升居民内心幸福获得感的关键,这大概才是昵称“国际郑”的由来,也是生活中最直接的感触。 经此一程,我也不免感叹,“郑州变化大呀”。相信来过郑州的人不管老家在哪儿都不难理解。“老家河南”也逐渐让无数河南人在自知之中找到自信。这离不开豫记群体的助力,在持续的关注中一边不断建言献策,一边发现和推广美好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老家河南”从自知到自信再到自豪。许多人好奇,豫记是怎样的一群人存在。如果非要总结概括,应该是一群与河南血脉相连正在或曾经在各类媒体从业的人员,如说有什么标准,大概是对家乡有着无法割舍的爱。我们常这样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一次豫记回家之旅不仅是家乡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传播者,也是亲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