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奖的都是弟弟妹妹:后出生的孩子真的更聪明吗?
文 | Monana
来源 |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微信公众号ID:xlzxecnu)
原文标题:“为什么被夸奖的永远都是弟弟妹妹”:后出生的孩子真的更聪明吗?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开始推行,已经上初中的小敏被父母告知,她将要拥有一个妹妹。在这个小生命刚刚出生的时候,小敏的心中充满了对她的喜爱,但是随着妹妹的长大,事情开始有了变化。妹妹会说话了,开始搂着爸爸妈妈的脖子撒娇,即便做了错事也能应付过去。说话像个小大人的她,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每次熟人碰面,妈妈总是笑盈盈地说:“我家二丫头可聪明了,敏敏像她这么大的时候还什么都不懂呢。”一旁的小敏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小敏的故事并不罕见,在某些二孩家庭中,最引人注目的常常是年幼的孩子,父母也总是夸赞他们更聪明。甚至有种非常不靠谱的说法——孩子出生的时候会继承父母的智慧,因此越晚出生的孩子就越聪明。这显然是有悖科学知识的,但是为什么长辈们会持这样的观点呢?难道后出生的孩子真的就比先出生的孩子聪明吗?
恰恰相反。2015年发表在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文章表明,对于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孩子在智力测验上的得分随出生顺序略微下降。也就是说,长子反而是智力水平更高的那一个。
科学研究结果好像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发生了冲突,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长辈们口中的“聪明”,或许并不能和“智力水平高”划等号。智力一般指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和判断,而聪明的含义似乎更广一些。比如,长辈们夸一个孩子聪明,可能更多地是称赞他很机灵、会说话等,这种能力与测验测出的智力有所不同。
虽然出生在同一个家庭,拥有同样的父母,长子和幼子的成长环境也不尽相同——孩子的出生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这就导致了,长子和幼子可能会发展出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在《清平乐·村居》中描绘过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两个哥哥为农活而忙碌,最受疼爱的老幺则在优哉游哉地剥着莲蓬,一个机灵活泼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的确,在大众的一般认知中,长子更具责任感、更加稳重保守,幼子往往更加活泼随性。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内外文献的支持。比如,幼子的外向性程度更高(吴小玲,1984),焦虑水平更低(李玲,2011),更富同理心、更受欢迎、更高自尊、在社会互动中表现更加突出(Forer, 1976),他们也更加开放、愿意探索新的经历(Salmon,2007)。
综合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幼子似乎更加“社会化”,他们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敢于尝试。拥有这些特点的孩子,未必拥有高智商和高成就,但他们恰恰符合长辈们对“聪明孩子”的定义。
那么为什么幼子会发展出这些特点呢?可能是因为,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有来自父母的庇护,还有来自哥哥姐姐的照顾(尤其当长子与幼子年龄差距较大时)。他们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更多,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因此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少的顾虑和更多的安全感。
除了人格方面的原因,幼子的“早熟”也是他们看起来更加聪明的原因,这里的早熟主要指心理发展层面。我们经常会听长辈们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的确,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孩子们享受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经验(通过社会互动而获得的知识)和自然经验(与外界物理环境接触而获得的知识)的影响。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父母有了更先进的育儿观念,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因此,他们会拥有更丰富的社会经验——更好的语言环境和教育环境;同时还有更丰富的自然经验——设计科学的益智玩具和游戏等。这些因素,使得幼子的心理发展较同时期的哥哥姐姐更加成熟。
此外,长子的榜样形象也对幼子的心理成熟起到了推动作用。研究表明,由于长子的年龄较大、地位较高,对于幼子来说,哥哥姐姐通常起到显著的榜样作用(Mischel, 1966)。而且,孩子之间的关系越亲密,榜样作用越显著;两个孩子属于同一性别,榜样作用也会更显著。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Observational Learning Theory),当孩子看到榜样受到嘉奖或惩罚时,他们就会更加关注榜样的言行举止。幼子通过观察长子和他们得到的反馈,明白了什么是被赞赏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他们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显得比以往同时期没有榜样可参照的长子更加聪明。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主观评价方式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位陪伴长子度过青春期的母亲,在预测第二个孩子的青春期状况时,认为他会出现更少的情绪和行为问题(Whiteman & Buchanan, 2002)。这是因为父母在养育幼子时更富经验、自我效能感更强(陈斌斌 & 施泽艺,2017)。也就是说,父母会更加相信自己可以很好地养育第二个孩子。这种心理让他们误认为,是第二个孩子更加聪明、更加容易照料。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总结一下,为什么父母总是夸赞年幼的孩子更加聪明呢?
首先,相较于长子的沉稳负责,幼子往往更加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敢于尝试,这些特点本身比较讨喜,也更符合大人们对聪明的定义。其次,丰富的成长环境,以及对哥哥姐姐的观察学习,导致了后出生的孩子在心理上成熟更快,表现得像个“小大人”。父母往往会把幼子和过去同一阶段的长子相比较,难免会得出“老二更加聪明”这一结论,但这并不代表后出生的孩子真的拥有更高的智力水平。最后,父母在养育二胎时更富经验、更有信心,这也会提升他们对幼子的评价。
在多子女家庭中,总是对某个孩子给予关注和夸赞,这也属于区别对待。研究表明,区别对待(Differential Treatment)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养方式本身的影响(McGuire, Dunn & Plomin, 1995)。可能更小的孩子确实更加活泼讨喜,但是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子女间进行比较,不要把对某个孩子的夸赞放在嘴边,更不要在夸赞的同时去否定另一个孩子。
作为父母,若能看到并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并做到“一碗水端平”,不仅有利于子女各自的健康成长,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同胞关系,从而对整个家庭的氛围产生深远的影响。
■■■
小丘说
所以说,接纳和包容、公平和爱护才是多子女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事情嘛,至于长子和幼子们到底哪个更聪明一点,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