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故事】做学生寻找的老师
我们
王道先,81岁,1963年郑大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在唐河一高、社旗一高任教40年,在《长江文艺》、《南阳日报》等报刊上发文多篇。曾任全国青年语文学会会员,全国高考命题中心员,苏、鲁、豫、皖中语会会员。
“师恩无以言表,师恩犹如泰山”。
“我们要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
这是寻找我几十年的学生丁汉生,今年春节时给我发的两条短信,电话里还说:老师过罢春节去看你,望您做好准备,咱们一起去江南游玩。
看了短信,听了电话,我才得知汉生同学为了寻找我,费尽了心血。先联系唐中同学,得知我已调回社旗,当时没手机,信息技术落后,他就让他的同学到社旗打听。才得知我调到社旗一高,当时仍没有手机联系,只知道我在社旗,他又托人亲赴社旗,在家属院找到了我。汉生多次寄信到家属院,但没有收到,直到我退休后,有了手机,才让同学给他通了情报,自此他费尽周折,寻找了半个世纪才算终于找到了我,不禁引起我对当年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
丁汉生同学是唐河高中67届2班的学生,高中毕业后,文革动乱取消高考,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回到家乡恢复高考后77年他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留在学校任教,现为中文系教授。
汉生同学,在高中学习阶段,我是他的班主任,教他们语文课,他思想进步,学习刻苦努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他是班上团支书,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期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学习雷锋活动中,他带头做好事,被评为“学雷锋标兵”、“五好青年”。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在前三名之列,有一次我在课上讲道,林黛玉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下课后,他问我啥是“寄人篱下”,他从不放过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和疑点,晚上熄灯铃后,他还在昏暗的路灯下看书学习。
他的家庭贫穷,父亲多病,弟妹幼小,家里无人挣工分,为了挣工分,让弟弟妹妹上学,二年级上学期,他递交了退学申请,我得知后,和他面谈了几个小时,指明为了前途、工作,高中是关键。你常说,我要努力学习,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如果退学,梦想就变成泡影,你有困难,学校帮助解决,于是我每月评给他5元助学金,不足时我又每月赞助几元,使他完成高中学业。
三年级下学期,他患病,发高烧,十多天没有退烧,西药无效,改成中药,吃中药就麻烦多了,我给他买来药锅,在学校茶炉上给他把药煎好,月余,他的病才痊愈。
冬天我的耳朵冻烂了,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家让他母亲给我织了一条厚围巾。
我们的师生情谊,真是深似海,高如山啊!
今年3月,他开专车接我去江南游览,历时十多夫,我们先后游览了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武汉大学、东湖、武昌中山公园、万寿山、汉正街、荆州古城门、关陵、长板坡、岳阳楼、苏州拙正园等景点,返程路上又游览了襄樊的“古隆中”,真是玩得开心,游的痛快。为此我写了一首诗:
三尺讲台四十秋,
两袖清风正气留。
呕心沥血育桃李,
笑看学子满神州。
今年8月,我过80岁生日,他还寄来一副贺寿联:
仙(先)风道骨青松寿,
王者风范齐天福。
还有一首小诗:
默默耕耘品自高,
治学育人苦操劳。
孺子成才创伟业,
蜡烛精神日月昭。
真是“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