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 楼阁藏烟翠——著名画家孙佩杰的楼阁山水世界

▲ 著名画家孙佩杰

【人物档案】

孙佩杰,1963年生于北京。师从著名画家何镜涵先生数十年,以中国古典园林为研创方向,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力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多次应有关单位邀请绘制巨幅楼阁山水画作品。其创作的《翠暖烟姿入楼台》《万壑千岩锁翠烟》《潭柘寺揽胜》《太庙垂荫》《文昌倚翠知春含烟》《雨过飞泉下碧湍》等巨幅中国画作品,被有关国家机构和场馆酒店收藏陈列。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书法展并获奖。

2013年,应邀绘制设计一套(4枚)“南华寺”国家特种邮票首日封和一套(2枚)“豫园”国家特种邮票首日封,被中国集邮总公司选用,并印制发行40万套。2019年9月,当选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封面人物。

▲ 孙佩杰作品:《谐趣淡翠图》(颐和园) 68cm×136cm

天地有大美 楼阁藏烟翠

——著名画家孙佩杰的楼阁山水世界

■ 记者 邵妙苗 王柯

住在颐和园附近,得天时地利人和,这座皇家御花园,便是我常去的地方。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总是让我流连忘返。伫立知春桥,远眺佛香阁、彩画长廊、十七孔桥、园外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宝塔,真是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深远,加上满园绚丽多彩的山石花木,犹如一幅宏图画卷。后山后湖,假山奇石,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浓郁的江南水乡景色。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布局得宜,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每当这个时候,记者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著名画家孙佩杰先生笔下的颐和园。孙佩杰传承了楼阁山水这门古老的艺术,用写意的笔墨再现园林古建,以他那灵动而细腻的笔触,使画面富有明暗变化的层次感,为我们展现浩荡岁月下园林古建的独特意韵。在他的笔下,九曲回廊、斗拱飞檐、亭台楼榭的水墨世界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那悠远的意境,给人空灵、奔放、舒展、大气之感。

▲ 孙佩杰作品:《云外天香》(颐和园) 95cm×95cm

酸甜苦辣随风逝,一片赤诚化丹青

孙佩杰生于北京,自小便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古都浓厚的人文气息熏陶下成长。那时候,西城少年宫开办了音乐、美术等各种学习班,为大家开辟了一条通向文学、艺术和科技的路径。经学校推荐和考试,喜欢绘画的孙佩杰便每周都去学画,学习素描、速写、色彩等。在那个年代,有这个学画的机会,对他来说可谓弥足珍贵。现在回首,当今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多少年时期都在少年宫学习过。那时学画的小孩子对画画都有一腔热忱,孙佩杰没事便经常在家攥着画笔画。他说:“那时候要是不画画,就满世界疯玩去了。”当时物资稀缺,人们的生活都很简朴。父母的工资要养一大家子人,生活都不宽裕,他便上废品站,买一块钱一摞的废纸,抱回家便疯狂地画画。

在画画的初始阶段,是不能一味追求笔墨的,而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强调对自然物象的理解和表现。让孙佩杰记忆犹新的,也是那些年的写生岁月。年少时他和一起学画的小伙伴经常去火车站画速写,经常画到晚上半夜,没了公共汽车,便徒步踏上漫漫回家路。年纪稍长,便骑个自行车到圆明园、颐和园写生去。有次他约了两同学,一起跑去内蒙古去写生,晚上住客店要花几块钱,他们哥仨一合计,太贵了,钱也不一定够,便直奔草地睡一宿,草原上的蚊子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二十出头,他兜里揣了150块钱,一个人上黄山去写生,一住便是一星期。每天早上爬上黄山,晚上必须又下来,住山脚便宜的小旅馆。那一路省着路费和食物,在返程中,因路费不够硬着头皮挤上了绿皮火车,睡在座位底下,这般晃晃悠悠地回了北京。回忆起这些往事,孙佩杰感慨说,热爱绘画的人,生存能力顽强,不论干什么事都有一股韧劲。

▲ 孙佩杰作品:《雨过飞泉下碧湍》 136cm×68cm

真正引领孙佩杰走进艺术世界的人,是他的恩师何镜涵先生。那时,孙佩杰不过十五六岁,经人介绍,他鼓起勇气去敲何先生家的家门。当时并不兴收礼和磕头跪拜,人和人之间也很简单,何先生是位既和蔼又善良的国画大家,他看了孙佩杰的画,认可他的基本功,收他为徒。从此,孙佩杰走上了研习楼阁山水画的道路。

千余年来,楼阁山水画在中国画传统画科中独具特色,价值独特。而古人一直遵循界画传统,受界画工具所囿,鲜有本质的突破和发展。到了近现代,恐怕知道“界画”的人也不多,楼阁山水画在中国画坛上几近销声匿迹。而跟随何镜涵先生的孙佩杰深有感触,何先生当时已经对传统楼阁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进行了几十年的深入研究,着手以现代写意的创作方式,对界画进行创新。何先生在吸收西方绘画透视、明暗等特点的同时,凭借扎实的传统水墨写实功力,从绘画形式方面变革了传统楼阁界画画法,以现代的写意创作方式,改写了呆板的界画旧貌,将传统的古典园林艺术与水墨写意艺术相结合,在当代开启了“现代写意楼阁山水画派”。

孙佩杰跟着何镜涵先生,一学就是三十年。那时候拜了师傅,师徒之间的感情都非常淳朴。学生经常去老师家求教,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全心领会。而几十年光景一晃而过,也不禁让他唏嘘人生的变化和时光的短暂。曾一起画画的好多同学,有的还在默默坚持,而有的因各种原因选了其他路,时间荡涤了一切彷徨之人。余下的人,不管是跟随老师抑或去他方深造,还在不断前行。潘天寿先生论画有云:“画事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以平取胜者,往往天资并齐于功力,不着意于奇(而着意于规矩法则),故难。”孙佩杰画了多年,亦深有同感,他说:“一直这么多年就坚持下来。画画绝对不能投机取巧,即使再聪明的人,也得需要时间来沉淀。艺术,是苦干、坚持,然后悟出来的。”

▲ 孙佩杰作品:《凸碧凹晶见明月》(大观园) 138cm×68cm

踏遍亭台楼阁,望穿幽幽岁月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中国古典园林以独树一帜的重大成就,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画无法回避的主题之一。早在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就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在《洛神赋图卷》中,顾恺之还用界画的方法绘制了舆车与龙舟。

建筑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雕栏玉砌、斗拱壁画无不彰显当时的艺术水平。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可惜木质易损,沧海桑田,一些传说中的琼楼玉宇我们已无缘亲见,幸好,建筑也是中国画尤其是界画的重要题材,人们可以自界画的画卷间稍窥其风采。山水与园林阁楼的碰撞,既能让中国建筑之精美得以传承,又能独辟艺术风格,使园林、建筑与自然相得益彰,让人赏心悦目。

▲ 孙佩杰作品:《景明春荫图》(颐和园) 68cm×136cm

建筑文化,让我们深感历史的厚重。梁思成曾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长城、故宫、天坛、苏州园林、钟楼、大雁塔……一座座建筑,便是一部部伟大的史书,更能经受住时间的橡皮擦。诗人们赞美古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哲人们感叹它“美轮美奂”;而画家画出楼阁山水画,则展现其端庄雍容的艺术魅力和古人清幽典雅的生活气息。

风雨几十年间,孙佩杰的足迹走过众多江南的私家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观察建筑阴阳瓦下的各式檩,檩下面的斗拱,斗拱下面的各式梁,梁下面的菱花窗……建筑之美,数不胜数。而楼阁山水画的创作比较独特,为了画面体现出视觉观览过程中,其古建园林与自然山川的视觉延伸感,写意楼阁山水画扬弃了南北朝画家王徽提倡的“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的成角透视理论,采用视点运动的鸟瞰画法,达到缩千里于尺幅之中,在方寸之间展现千里河山的视觉效果。孙佩杰通过对建筑不同角度的观察,组织素材,目视心记,构思演绎出俯视景象,以平视的视角安排画面,并结合园林古建的实际构造与独特结构,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亭台楼宇在自然中表现出的张力,又让画面更加深远广阔。

▲ 孙佩杰作品:《断云千里归秋风》 136cm×68cm

孙佩杰每次去写生,总要边看边走,需从各个视角观察建筑,默记下来,反复酝酿,通过多次腹稿的调整才把心中感受之博大景观,落笔于宣纸。写生本身就以强调艺术表达的生动与鲜活,而非刻板的再现。而这种游历式的采风写生的方式,就是目视心记,心始于无画,久居于写生之地,用心看、用心记、用心感悟,这样才得以让画家的画路更加宽泛。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强调画要“从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搞艺术创作,不是整天抱着画板对着石头去画,画得再逼真再现实,也只是解决石头的结构问题,解决基本的造型水平。花鸟画大师王雪涛先生提倡画家多以默记得方式取素材,但他笔下的鸟,振翅回头之间,那种灵动的形态,却总能让人记忆犹新。他说:“默写比速写更重要,我讲的默写,实际是默记。速写再快,也常局限于一时一物,而认真观察后印在脑子里的形象,则更为完整、生动,待到运用时自然发于笔端……我老师王梦白画猴子,在于默记,他能抓得住神气,有生活气氛。”而界画尤其重于此。

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在创作《云外天香》时,孙佩杰便常去颐和园采风,湖岸边、山脚下、亭台中……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佛香阁及周围建筑布局,观察默记好久才提笔来画。画中佛香阁巍然高耸于山脊之上,林木掩映下红色的柱子与菱花窗、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光彩夺人,充分展现佛香阁的八面三层四重檐,仰视有高出云表之概,其轩昂之气更令人倾倒。林木幽幽,景色深远,氤氲的树木和天上的云彩交相呼应,仿佛深远清幽之气从画中摇曳而出,犹如微风醉人。整幅画面把颐和园的沧桑与清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遐思翩翩,悠然神往。

▲ 孙佩杰作品:《曲径通幽紫菱洲》(大观园) 136cm×68cm

为画好大观园,孙佩杰深入考究了《红楼梦》中博大的古典建筑艺术世界。其中,黛玉的森森修竹掩映的潇湘馆之幽、探春的芭蕉梧桐映衬的秋爽斋之阔、宝钗的依山傍水怀抱假山的蘅芜苑之淡、宝玉的花团锦簇金碧辉煌的怡红院之艳……大观园中各色建筑的细节刻画,无不令人精妙喟叹。在他的作品《凸碧凹晶见明月》中,凸碧山庄于远山之上,辽远清幽,仿佛通达于天阙,随手便可摘一轮明月。湖畔的凹晶溪馆掩映在丛林山石间,与山水浑然交错,动人心魄。山石楼阁下如镜的湖面,水草间披着淡淡的月光,无不给人陶然忘我、幽静深远之感,正应了山色碧、水如晶之名。亦可知在《红楼梦》中这两处建筑的建造大有学问。凸碧山庄与凹晶溪馆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可谓相得益彰。画面通天之空灵、达水之清澈,让人既可爱那山高月小,又可去那皓月清波,让人唏嘘叹惋,天下亦竟有如此雅致的天地与建筑结合之美。

因创作组画“大观园”系列,孙佩杰对“红学”的探究产生极大兴趣,不断挖掘其中的建筑与传统文化融合之意象,不仅仅只为创作大观园系列组画,更是提升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探寻楼阁山水画的深厚内涵,追求曹雪芹的艺术创作意境,最终展现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文化层次的修养与艺术的创造,是最需时间来不断打磨的,如此这般,画家的内心才能更加的博大,艺术之路才能走得更远,这也是作为画家一生需坚持的创作之路。

▲ 孙佩杰作品:《西山秋色》 68cm×45cm

有内涵是画的灵魂,有心则是画的生命

中国的绘画传统一直注重写意,如同京剧艺术一样,不拘于机械地再现对象,更要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着意于创造意境以感染观者。孙佩杰从跟随何镜涵先生开始,一直坚持着写意画创作,岁月无声,经十多年的沉淀,到他三十多岁时,便侧重于北京的皇家园林的创作。他遍访名山、大川、古刹、名苑,从中领悟天地间之大意。其间,他还不断吸收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详细考究了文征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等名作。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明代御史王献臣请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文征明便把绘画中写意的理解融入到了拙政园的建设中,让园林有了格外的意境之美。孙佩杰深入研习其中的笔墨意象,秉承写意手法,沉浸于建筑的人文奥妙与艺术灵性之中,不知岁月。在他眼里,建筑像无数古老文明造就的船只,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着星星的光芒,缓缓前行,为后人留下甘泽而馥郁的文化果实。

观赏孙佩杰的楼阁,抱山势而遨游,落水镜则悠悠。他用水墨的浓淡明暗再敷以淡彩点染成画,赋予画面清淡典雅之意境。在他的作品《西山秋色》中,淡雅古朴的素墙黛瓦,屋后林木微茫,若隐若现西山的影踪,树木在秋风下,色彩缤纷,屋前秋草如织,温婉曲折的小径如此幽寂,尽显秋之高古空旷意境,不禁引人频频回首,叹四季更迭,往事如风。在作品《景明春荫图》中,水天一色,景明楼临水而立,水中倒影绰约。楼前高大的树木依偎拥簇,枝杈纵横,泛出点点春绿。阳光和煦洒在参天林木的枝干上,树林似透非透,朦胧中掩映着勃勃生机,犹如深林秘境,意境深远,令人心驰神往,啧啧称奇。

▲ 孙佩杰作品:《涵虚春寂》(颐和园) 68cm×45cm

“能够辉映天地自然的人类文明是建筑。南方建筑多为飞檐峭壁,而北方建筑则多稳重沉静,主房檩平直不翘扬,其中都大有文化渊源。”孙佩杰说。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适应自然的居住场所,而居所的营造设计又承载了人类对自然的解读和文明的延续。孙佩杰常年行走在北京的三山五园,又游走于五湖四海的各式古建筑旁,还把对山西、江南古建筑的理解融入到皇家园林的创作中。若要了解这些古老沧桑的古建筑,尤其是北京的那些古老的园林,就得挖掘其中蕴藏的几多岁月典故与深厚的人文历史。去各地写生,会有很多新鲜的启发,但绝非艺术表达的全部。中国画的创作更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画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融会进行艺术加工。只有真正领悟透彻文化和生活,体现人文的关照,才能画出有境界的作品。

画家要注重写生,更要注重自己的心灵感受。孙佩杰一直对这些古老的建筑无比钟爱,碧瓦朱甍、层楼叠榭、雕梁绣柱、飞阁流丹、琼台玉阁……他对走过的路、穿过的建筑无一不默默铭记于心海。随着自身修养的提高,古人博大的艺术结晶亦在其心海更加通明璀璨。作为一个画家,就得是一个有真情实感、更不吝流露的人,才能以栩栩如生、自然灵动打动每个观赏者。孙佩杰是个真性情之人,他对建筑艺术至诚至爱,流诸笔端,画纸上的建筑自然幻化出艺术之美与盎然之生气。在他的作品《谐趣淡翠图》中,他用清逸的笔墨点染出空灵之感,长亭于湖面之上蜿蜒穿过,层层屋檐,飞梁横亘,老旧的菱花窗,古朴雍容。长亭前几株掩映的垂柳萌生新绿,淡然澄澈。屋脊背后松柏丛生,迷蒙深远,极富鲜明的民族性。整幅画既可见作者观察之细致,又可明作者对此情此景无不爱恋有加。正是如此,画面才既灵动,又有自然万物的焕然复苏之趣味。

李可染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常年的观察与研习,让孙佩杰对古建筑有了独到的理解,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和阅历的丰富,他对世界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对画画的认识亦更加的深刻。所以,在楼阁山水世界里,他并没有跟着何镜涵先生亦步亦趋,而是以自己的独到笔墨,挥洒出幽寂深远的意境。他追求随心,追求画之幽静。正如黄公望所说:“诗要孤,画要静。”画家的心境,对画风之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八大山人的画,便是他一生内心的写照。悠悠历史长河,不朽之画作,哪一个又不是内心有感而发的?绘画之路宽广,画心之境高远,艺术家的内心才能博大辽远,作品才能酣畅淋漓,物我两忘,这既是自然山水与人的气息相通,又是艺术与自我的融会贯通,这样的画便极具灵性。在漫长的绘画艺术之路上,孙佩杰总是不断地感受与体悟,向内在的心灵探寻,以虚怀若谷、宁静淡泊,朝着生命咏叹之画境不断迈进。

▲ 孙佩杰作品:《天坛双环亭》 136cm×68cm

(0)

相关推荐

  • 北京.孙佩杰的楼阁山水画欣赏

    作者:求是2013来了 孙佩杰,1963年生于北京.师从著名画家何镜涵先生,研习水墨楼阁山水数十年.师从著名画家何镜涵先生,研习水墨楼阁山水数十年.多年来,以中国古典建筑园林为创作方向,形成独特艺术风 ...

  • 【画廊推荐】画家孙海峰:精神的家园 生命的禅床

    苏州园林,一个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造园体系,它为人类文明进程提供了理想栖居的实证,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苏州适宜的气候,发达的经济,繁盛的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各方的杰出人才,为苏州造 ...

  • 动人心魄!欢迎来到画家孙佩杰笔下的“太虚幻境”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神游到了一个名为太虚幻境的所在. 您大概想问"太虚幻境"是什么地方? "太虚幻境"是 ...

  • 画家孙佩杰的写意楼阁山水画:波澜不兴中,境已千万里

    中国人的闲居日常中,赏画当为一大快意事.一间雅室,悬挂几幅妙墨,可令观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无论贫中之趣,抑或闲里所需,「赏画」,似一味良药,自可点化人间几许俗情. <万壑松风山雨过>/孙 ...

  • 当代著名画家孙其峰,《鹤》画选

    2019-06-29 18:56:08·大可写意 孙其峰先生 孙其峰,男,汉族,原名奇峰,曾用名琪峰,别署双槐楼主.求异存同斋主.1920年1月生于山东省招远县.194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 ...

  • 著名画家孙其峰先生《花鸟画谱》之孔雀的画法

    <花鸟画谱>是著名画家孙其峰先生根据自己的写生手稿,整理加工汇编而成,画家在绘稿过程中,总结了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对各种常见鸟类的造型结构.姿态动势,都作了深入浅出的具体说明.这里介绍其中 ...

  • 名家品评——著名画家孙建东的花鸟画艺术

    艺术简介 孙建东,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成为著名画家袁晓岑先生入室弟子.擅长写意花鸟.人物,尤其在写意孔雀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现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正高二级) ...

  • 著名画家孙建东 中国画作品赏析

    [艺术简历] 孙建东,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留校任教,成为著名画家袁晓岑先生入室弟子.擅长写意花鸟.人物,尤其在写意孔雀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新一代福睿斯竞争力解读 广告 现为云 ...

  • 大气典雅 华美吉祥——著名画家孙建东

    孙建东,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留校任教,成为著名画家袁晓岑先生入室弟子.擅长写意花鸟.人物,尤其在写意孔雀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现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正高二级),硕士研究生 ...

  • 著名画家孙建东——声名因雀起 丹青以雅闻

    画家孙建东 [艺术简历] 孙建东,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留校任教,成为著名画家袁晓岑先生入室弟子.擅长写意花鸟.人物,尤其在写意孔雀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现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