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家”的“生存之道”:中原王朝阴影下的西夏与高丽

10—13世纪的中国,王朝分立,政治格局极为复杂。

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灭亡后晋后,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登基,改国号为“大辽”,雄踞北方。

960年,后周众将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后周为北宋所代。太宗继位后,志在统一北方,但多次为辽所败。1005年初,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奠定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

 

北宋骑兵

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中国版图上,不仅有宋、辽两国。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一度给北宋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拓展阅读:读书笔记:西夏文化的“一体多元”和“兼容并包”)。在版图的西方有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西南方有吐蕃诸部,吐蕃的东南方还有大理国。

另外,在10世纪初的东北亚地区,高丽王朝崛起。935年合并新罗(前57—935),936年灭后百济(900—936),实现了“三韩一统”,一跃成为我国北方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

辽与北宋时期全图

1115年,本为辽朝藩属的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完颜旻)建立金朝。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1130年,南宋高宗赵构向金朝献降表称臣。此时,金朝盘踞中原,版图北方为蒙古诸部,西方为西辽,西南方为吐蕃诸部,南方分别为南宋和大理等地方政权。

金与南宋时期全图(1142年)

那么问题来了,雄踞一方的西夏和高丽两国,与中原王朝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它们的存在,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1)西夏、高丽与辽朝的关系

发祥于青藏高原东麓的党项族在迁徙到西北地区后,在北宋初期已经十分壮大。李继迁(963—1004)担任党项首领时,积极采取“亲辽抗宋”政策。《辽史》记录道:

“….迨辽圣宗统和四年(986),继迁叛宋,始来附辽,授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遂复姓李。十月,遣使来贡。六年,入贡。七年,来贡,以王子帐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下嫁继迁。”

简单地说,党项向辽朝“遣使来贡”,辽朝“以王子帐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双方关系日趋亲密。990年,李继迁被辽朝封为“夏国王,一年后“晋升”为“西平王”。尽管迫于北宋压力,李继迁一度在名义上依附于北宋,但一直视辽朝为“上国”。

每当他取得对北宋的军事胜利后,都会在第一时间向辽朝告捷,以显示自己“亲辽抗宋”的决心。1002年,党项军队在攻陷北宋重镇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后,立即派遣使节前往辽朝进行了“汇报”。

李继迁(963—1004),出身党项族平夏部,宋朝曾赐名赵保吉

926年,辽灭渤海国,与高丽有了初步接触。10世纪中期,辽与高丽因为领土问题产生了很大矛盾,双方陷入对峙状态。10世纪末,与辽朝关系日趋紧张的高丽,主动与辽朝的“敌国”北宋结交,并“朝贡于(北)宋”。

993年,辽朝征伐高丽,高丽战败,不得不向辽朝称臣纳贡并与北宋断交。作为“回报”,辽朝赐高丽“鸭绿江东数百里”,高丽疆域逐渐扩展到鸭绿江一带。这样,辽朝在东西两翼分别获得西夏和高丽的“恭顺”。

1010年,高丽王被权臣所害,辽朝以此为由再次进攻高丽。尽管辽军一度占领高丽国都开京,但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并未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1018年,辽又以10万大军三征高丽,但以全面惨败而告终。战事结束后,早已疲惫不堪的两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谈判。

1022年,高丽王王询(992—1031)被辽朝正式册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令、上柱国、高丽国王”,重新遵用辽朝年号,并停用北宋年号。在他在位的后半期,双方再也没有爆发武装冲突。

朝鲜所绘的《龟州大捷(想象图)》

1005年初,北宋与辽朝签订“澶渊之盟”。盟约签订后,党项与宋辽两国均处于比较友好的局面。李德明(981—1032)即位后,先后被辽朝册封为“西平王”和“夏国王”;辽兴宗即位后,为加强双边关系,以兴平公主下嫁德明之子李元昊,并加封其为“驸马都尉”。

李德明死后,李元昊即位。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即西夏),并上表于北宋。值得注意的是,在各方文献记录中,未见其“上表于辽”的记载。如《辽史·兴宗本纪》中,没有记录“属国(党项)”的立国之事;《辽史·夏国传》中,也只有区区“来贡”二字,并未提“立国”一事。

李元昊(1003—1048),银州米脂寨(今陕西米脂县)人,西夏王朝开国皇帝

为什么“小老铁”西夏没有“上表于辽”?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据史料记载,元昊与兴平公主关系一直不睦,以至于公主去世后,一度遭到了辽朝的问责。当然,元昊不断侵扰辽朝边境和诱降辽朝境内党项人的行为,是激起两国矛盾的导火索。

1044年,辽兴宗(1016—1055)亲率10万大军进攻西夏。两军于贺兰山下展开决战,辽军惨败,兴宗本人单骑逃出,栽了个大跟头。1048年,元昊为次子宁令哥所弑,幼子李谅祚即位,志在“找回场子”的兴宗再度举兵攻打西夏,迫使西夏向辽“进降表”以示臣服而告终。

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辽朝与西夏一直维持着稳定的朝贡和联姻关系。如1105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族女成安公主(?—1125)下嫁于西夏崇宗李乾顺(1083—1139)。

西夏妇女

与西夏一样,辽朝与高丽也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从属关系。如兴宗降服西夏后,高丽特意遣使“庆贺”伐夏之捷。

女真崛起后,辽朝的统治陷入严重危机。1120年4月,金兵仅用半天时间就攻克了辽上京,天祚帝不得不逃往西京。面对金军无计可施的辽朝,一度“乞师高丽”以抵御金朝,但并未得到高丽的有效回应。

1122年,兵败如山倒的天祚帝败逃至阴山(临近西夏边境)。金朝得知后,主动向西夏提出条件——若西夏主动将天祚帝“送还”金朝,金朝将辽朝的部分土地“送给”西夏予以“酬赏”。在权衡利弊之后,李乾顺答应了金朝的要求。1125年,天祚帝被金俘虏,辽朝灭亡。

坦诚说,西夏和高丽的选择是“理性”的,因为两国根本就没有和金朝“掰手腕”的本钱。因此,面对辽金争锋的局面,它们根本无法(也没必要)做到“从一而终”。伴随着辽朝的覆灭,两国先后向金朝表示“臣服”

金朝的骑兵

2)西夏、高丽与宋朝的关系

1)北宋时期

自五代至宋初,党项政权(朔方节度使)在名义上一直接受中原王朝的统辖。不过,在李继迁统辖时期,党项一直奉行“连辽抗宋”政策,并占据了北宋重镇灵州。直到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关系才逐步缓和。

李德明即位后,北宋每年“赐”给党项大量银、绢、茶等物品,并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等地开设榷场(互市市场),发展贸易,换回了边境的安宁。

熙熙攘攘的西夏市场

1038年,元昊“黄衣称朕”,正式立国,国号定为“夏”(即西夏)。元昊“擅自”称帝的行为,激起了北宋的强烈不满。11世纪40年代初,双方接连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定川寨(在今宁夏固原西北)进行三次大战,皆以北宋惨败而告终。

战事结束后,疲惫不堪的双方于1044年订立“庆历和议”。和议约定:元昊答应“取消帝号”(但在国内仍以皇帝自居),北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北宋每年“赐”予西夏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重开保安军、高平寨(今宁夏固原)等沿边榷场贸易。

在今天看来,北宋一直对西夏“放心不下”,防范甚严。“(西夏)虽尝受封册于宋,宋亦称有岁币之赐、誓诏之答,要皆出于一时之言,其心未尝有臣顺之实也”。

党项骑兵

986年,北宋北伐攻辽。考虑到高丽与辽朝接壤,且双方经常爆发武装冲突,北宋特意遣使高丽,商议合力攻辽的事宜。不过,高丽只是在言语上表达了支持,实际上“迁延未即奉诏”。

994年6月,辽朝与高丽爆发冲突,后者遣使向北宋求援。不过,不愿再招惹事端的北宋,只是给予了高丽“不可轻动干戈”的“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丽外交逐步向辽朝倾斜。1029年后,高丽中断了向北宋的使节派遣,直到1071年后才得以恢复。

高丽疆域

与西夏相比,高丽与北宋的关系更为密切。双方“复交”后,高丽希望入见时“依(西)夏国例,立班紫宸殿,燕坐东朵殿”,即希望能享受到与西夏一样的礼遇。

孟元老(生卒年不详)所撰《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载了各国使臣的众生相:“……其大辽使人,在都亭驿,(西)夏国在都亭西驿,高丽在梁门外安州巷同文馆,回纥、于阗在礼宾院,诸番国在瞻云馆或怀远驿。唯大辽、高丽就馆赐宴。”

简单地说,在接待规格上,辽使地位最高,西夏次之,高丽第三。不过,北宋与辽朝和高丽的关系更为亲密,因为“唯大辽、高丽就馆赐宴”。到了徽宗政和(1111—1118)年间,北宋将高丽使者“升级”为“国信使”,接待规格排在了西夏之前。

高丽时代建筑——礼山修德寺大雄殿

另外,西夏和高丽两国,均与北宋有着比较密切的文化往来。西夏先后六次向北宋赎取《大藏经》,并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高丽不仅向北宋请《大藏经》以及其他佛教著述,还大兴儒学,倡导“以儒治国”,甚至直接将汉字选定为自己的官方文字。

综合各方史料看,与西夏相比,北宋与高丽的文化交流更为深入。如高丽“留学生”康戬不仅参加了北宋的科举考试,还一度官至京西转运使和工部郎中;西夏尽管也讲究“以儒治国”,但尚未在各类文献中发现北宋境内有“西夏留学生”活动的记录。

西夏君臣概览

2)南宋时期

金灭北宋后,赵构南渡即位,史称高宗。1142年,两国达成“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金册封赵构为皇帝。这一时期,西夏与南宋的领土基本被金朝隔绝,两国关系变得更为微妙。1127年,西夏与金朝“合作”入侵南宋;1131年,宋高宗“诏以夏本敌国”,“断绝”了名义上的“从属”关系。

不过,西夏虽向金朝称臣,但也并非一心一意。当南宋拉拢西夏联兵讨金时,西夏仁宗一度表示要“恭行天讨(金)”,但“话音未落”就出兵侵扰南宋;几个月后,金朝新君继位,他又乘机出兵骚扰金朝边境。

李仁孝(1124—1193年),西夏第五位皇帝。崇宗李乾顺之子。

南宋与高丽尽管仍有使节来往,但一直对高丽心存疑虑。如高宗“虑金人通于高丽,命迪功郎胡蠡假宗正少卿为高丽国使以间之”。一言概之,考虑到高丽与金朝的“臣属”关系,南宋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十分谨慎。

实际上,南宋的冷漠态度不仅有政治上的猜疑,还有经济上的考量。只能依靠海路进行的往来,给南宋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在1136年后,双方的使节往来彻底中断,两国只能以商人为纽带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往来。

3)西夏、高丽与金朝的关系

西夏接触金朝相对较晚,直到金军进攻辽朝时,双方才开始有所联络。在辽金争锋之初,作为辽朝“属国”的西夏一度发兵驰援辽朝。但看到辽朝大势已去的现状后,西夏只能屈服于金朝,以“事辽之礼事金”。

灭亡辽朝后,金朝第一时间遣使西夏“相约”入侵北宋,得到积极响应。得益于金朝的完胜,西夏再一次扩充了自己的辖地。

《精忠岳飞》里的女真人形象

总的来说,西夏尽管摇摆于金宋两国之间,但一直与金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到襄宗李安全(1170—1211)即位后,两国关系迅速破裂,并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拉锯战。战争不仅给两国人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也严重削弱了两国的综合实力,更为蒙古的“乘虚而入”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面对着虎视眈眈的蒙古人,疲惫不堪的两国于1225年达成和议。和议约定:两国国君互称“皇帝”,约为“兄弟之国”,以图共同抗蒙。遗憾的是,即便是两国合力,也根本无济于事。1227年,西夏灭亡;1234年,金朝灭亡。

蒙金战争局势

在完颜阿骨打崛起之前,朝鲜半岛东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一度为高丽臣属,并向高丽朝贡。完颜部统一女真后,开始着手进攻高丽。近百年的和平环境,使得高丽武备较弱,根本无力抵抗来势汹汹的金朝军队。1126年6月,高丽向金朝奉表称藩。

自1143年开始,南宋、西夏、高丽三国使臣同时来金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朝贺正旦和皇帝生日。1153年,金朝迁都燕京(今北京),金朝官方与三国使臣的往来均位于此。后因蒙古入侵,自1218年后,金与高丽彻底失去了联络。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元朝和高丽结为“甥舅之国”。为确保两国宗藩关系的稳固,高丽于1270年遣使请求“赐婚”,忽必烈将女儿齐国公主嫁给高丽世子。此后的七代高丽王后,均为元朝公主。

位于韩国密阳的官僚朴翊墓壁画,可见高丽后期的蒙古风

4)西夏与高丽的“历史地位”

1)两国政体的异同

自元昊立国后,西夏一直以“独立大国”自居。举国上下皆称西夏国君为“皇帝”,历朝都有自己的年号和帝号,死后有谥号和陵号。皇帝的命令称为“诏”,继任者称为“太子”,妻子称为“皇后”和“妃”,母亲称为“太后”,所设职官皆遵循皇朝帝制。尽管北宋提出过抗议,认为元昊称帝“非陪臣所为”,但西夏仍我行我素,不为所动。

向辽金(北)宋三朝均有纳贡记录的高丽,国君在国内享有尊号、年号和谥号,首都称为“皇都”,王宫称为“皇城”,国君的命令称为“诏”,继任者称为“太子”,母亲称为“太后”,职官建制几乎与中原王朝无异。但与帝制不同的是,高丽国君被称为“大王”,谥号中无“皇帝”的字样,除个别朝代外,基本使用中原王朝的年号(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为什么“大明衣冠”在朝鲜“如此吃香”?

蒙古征讨高丽示意图

2)两国在辽、金、宋三朝的实际地位

西夏与高丽位于中原王朝的东西两翼,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与高丽相比,西夏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民众成分复杂,综合实力更强,战略地位更高,对中原王朝政治格局的影响也更大。

从《宋史》、《辽史》和《金史》的相关记录中,两国“战略地位”的差异便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

  • 《宋史》中有“外国传”八卷,第一是“夏国”(占上下两卷),第二是“高丽”。“夏国传”合计23000字左右,“高丽传”近10000字。一言概之,“夏国传”比“高丽传”字数多出一倍以上,名称上均有“国”字。

  • 《辽史》中“外纪”仅占一卷,首列“高丽”,后列“西夏”。其中“高丽传”不足2000字,“西夏传”约3300字左右。

  • 《金史》中的“外国”共分为上下两卷,首列“西夏”,后列“高丽”。其中,“西夏传”合计近6300字,“高丽传”近4000字,外加“国语解”近1200字。另有“交聘表”三卷,表中首以金朝年号为序,依次列(南)宋、西夏、高丽等国的事迹。

西夏壁画

一言概之,在辽金宋三史的传记中,西夏详于高丽。这也反映了在10—13世纪,两国在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过程中,西夏“优先级”高于高丽的现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