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在叙永(九)红军长征两过赤水海丰乡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中央红军长征过海丰
文/贺安辅
一九四三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赤水河畔的叙永县海丰乡境内,腊梅盛开,青松傲雪,宛如“北国风光”,忽然,当地群众发现,一只只红红的蜻蜓,驾起红绸般的羽翼,铺天盖地而来,在海丰场上空盘旋起舞,慢慢地向西而去。这亘古未见的奇景、奇事,是大自然的恩赐,还是什么预兆,人们不得而知,相互谈论着,猜测着...
次日,东边冈峦上光芒四射,彩云袅袅。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晨晖中大步跨过三渡水,踏进海丰地域。其中一支部队来到一个小地名叫响水沟、又名“寒爬岭” 的地方。此处山高坡陡,挂在半山的羊肠小道曲折难行,脚下是咆哮的河水,稍有不慎,人一旦掉下,毫无生还希望。红军战士在只能通行一人的岩壁小道上艰难地前进着,突然,山上如垮岩般的石头,滚滚下来,随着传来密集的枪声。原来有土匪奉国民党地方民团的命令,在此地凭借险要地形袭击行进中的红军。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红军首长临危不惧、当机立断,命令前面战士继续向前,吸引敌人,后面战士迂回包抄,前后协同攻上寒爬岭,抓获外号“大蓝猫”的周姓匪首,击溃了这支土匪,并在黄荆林召开宣判大会,当众枪毙了“大蓝猫”,威慑海丰、摩尼、赤水一带土匪武装,不敢对红军轻举妄动。
另一支从三渡水过来的红军部队,他们穿沟越壑,爬坡上坎,来到风水桥边楼风鸦,在路旁书写“打土豪杀贫官,不予穷人何相干。”的标语口号,宣传红军主张。随后,来到檬样沟小地名杉儿包包处,把大地主张汉卿家的粮仓打开,分给穷人。告诉穷人不要钱,不用还,不必怕,今天我们去了,明日我们还会再来。
傍晚,操劳忙碌了一整天的红军战士,分散在檬梓村、观音寺、教场坝、龙井榜、海丰街村附近等地住宿,选住的都是贫苦农民家庭的院坝,如张芝恒外公兰树成家烂糟槽的草棚外等。据张芝恒讲,他外公兰树成一家几口人仅有四根树叉撑起的一张床,床上无席子,铺些稻草就当席子;破锅内装些酸菜,布袋里装些干苕片,就是一家人的口粮;穿的衣服、裤子全是破筋烂纱,连嫁女都只能到棕树上剥两片棕叶做裤带,真的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干人”。黑夜里,红军战士在他家门前坝子上点燃一堆熊熊的柴火,把一块薄薄的油布铺在地上,围在火堆旁,边取暖边和兰树成促膝谈心,宣传红军政策。
有的红军住在观音寺的院子里,寺里僧人既胆怯,又疑惑,忐忑不安地离开寺庙躲在山上。待红军战士走后,僧人归寺看到:地面打扫的干干净净,寺里大水缸装得满满的,寺里一切东西都完好无损,僧人全都向天合手,直念“阿弥陀佛”。随后,僧人众口一词,向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讲,红军是天兵天将下凡,专为穷人做好事,做善事,是救苦救难的显灵神兵。这真是军民一家亲的光辉缩影。
腊月三十日,住在海丰街附近的红军齐集海丰街上,兵分两路西进,一路走大山上、关脚、安基屯、黑尼哨到石厢子;另一路走皮匠沟、风水桥、楼风鸦、摩尼到石厢子。
过了十多天,红军又原路返回进入海丰境内,几个红军伤病员因不能行走,不得已被迫留在了海丰境内。其中,住在风水桥穷苦农民李明昭家的谢金成是个裁缝,李明昭向其投师当学徒,学得一门好手艺;解放后,谢金成将保藏多年的红军号谱拿出来给群众见面,并上交国家(现号谱保存在古蔺县太平渡长征纪念馆),人们才知道他就是工农红军里的司号员,亲切地称呼他谢红军,历任市管会主任、银行营业所主任等职,现已去世。陈理事是个铁匠,住在一个穷人家(名字不详),当地青年廖在林给他当学徒,后也一直以铁匠谋生;解放后,陈理事在永新村分得田土,工作积极踏踏实实,担任村农协会主任(村长);1954年由古蔺县政府发文、海丰乡政府开出证明,找廖在林、周啓伯二人送他去叙永,他在县民政局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回了部队,再无音讯。拢檬梓沟桐梓林张廷方家也住了一名重病红军战士,休养两天后,有一个骑马的红军来接他,但他因伤重不能骑马,待接他的红军走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解放后,张廷方任农协会主任(村长),1954年,清匪反霸运动中,有人揭发该红军是他害死的,经乡政府请示区派出所调查,张廷方在事实面前低头认罪,被开除农协会主任职务,经古蔺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遣送新疆劳改农场,执行劳动改造。相隔住在张廷方家红军牺牲后几天,住在兰树成兰家的红军病号,突然决定要走,兰树成恋恋不舍的目送一程,不到半华里,就看不见背影了,他觉得奇怪,急冲冲跑去看个究竟,“啊呀!”那个病号靠着土埂,已经闭着眼睛去世了!兰树成马上请来几个人帮忙,将他就地安葬。
1967年,檬榟沟煤厂上(小地名)张芝贤家几岁的放牛娃,在鱼洞坪环山沟边一块田里拾得一枚公章并上交国家,公章上刻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团第一营”,现已收藏于古蔺县太平渡红军长征纪念馆。
红军长征过海丰虽然时间不长,但红军不怕艰难,遵纪爱民的往事至今仍广为传颂。笔者希望,沿着红军当年的行进路线,修筑一条红军公路,让群众沿路品尝海丰俊秀风光的同时,牢记红军恩情,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红军精神,为建设美好家乡不懈努力奋斗。
喜欢历史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