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宋德珠:我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艺的日子(节选)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从一九三0年九月一日开学起, 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停办止,历时十年零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 它培养出了一大批比较出色的演员, 形成了一支非常雄厚的力量。当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毕业的同学,有不少人已经成为我国京剧战线上一支重要的骨干。他们无论在舞台表演艺术上, 还是在行政工作岗位上, 教学工作岗位上, 都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把我的同学们的情况, 作一点简单的介绍。

和当时的一些科班一样, 我们进校不久, 也由老师分别起了艺名。一看艺名, 便知道是哪一届的学生了。据说, 焦菊隐校长原来确定了八个字, 然后再根据每个同学所学的行当特点和其本人的一些长处, 分别命名。这八个字是:德,和,金,玉,永,昭,令,名。但是,后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只招了五届学生, 就因为种种原因停办了。而真正念完八年毕业的也只有前三届的同学。后两届同学,在戏校停办后,分别转入别的地方去学艺了。最近我在一份托人借来的史料中, 查到了仅德、和、金、玉四届同学中有姓名可考的就有二百零四人。这些同学中,在生、旦、净、丑各行,  都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演员。

谈到生角这一行的同学, 首先当然应该谈李和曾了。和曾学戏,曾得高庆奎的真传。他的嗓音宏亮, 曾有'铁嗓'之称。和曾演戏, 极其认真, 从来一丝不苟。在当时,就曾有人送给他'拼命李'的雅号。他的《逍遥津》、《哭秦庭》等戏, 激昂悲壮, 极为动人,真是独树一帜,别有特色。

解放以后, 他在担任领导工作的同时, 继续不断钻研艺术, 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最近, 他又重新排演了好几出高派传统戏, 演出以后, 受到了观众热烈的欢迎。

要谈戏校的生角同学, 自然更少不了王金璐。金璐本是第二届的同学,应该命名为 '和璐'才是。只是由于老师认为'和璐'这个名字叫起来不响亮, 才让他改名叫'金璐'的。金璐天资聪颖, 又能刻苦用功, 实是多才多艺。在戏校时, 他先工做功老生。他扮象潇洒, 嗓音宏亮, 行腔悠然有致, 念白清晰, 做工传神, 不久即被丁永利老师发现,教给他以杨派武生正工戏,如《长坂坡》(他演赵云), 《挑滑车》(他演高宠)、《恶虎村》(他演黄天霸),等等。尤其是《连环套》(他演黄天霸)一出, 更是传杨派的神韵。他扮《八大锤》中的陆文龙一角,在当时的北京舞台上, 曾经独步一时, 深受观众的褒奖。对于武生这一行, 金璐虽为半途中学的, 但是由于他刻苦用功,因此功力一点也不逊他人。我还记得,在戏校的时候,我和他都曾经不止一次地得过金奖。      有一次, 登报选童伶, 我们俩也一起获了奖。金璐后来又经李洪春授以关公戏以及《徐策跑城》(他演徐策)、《扫松下书》(他演张广才)等老生戏, 艺术上更是别开生面。戏校毕业后, 他曾经长期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演出。王金璐这个名字, 在这些地方的老观众中,几乎是无人不知的。金璐后因身体有病, 曾经辍演多年。在家养病期间, 他始终没有放弃艺术, 一直顽强地克服疾病给他带来的困难, 坚持不懈地刻苦练功,终于战胜了病魔, 练好了身体。他现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最近他又粉墨登场, 重新回到了舞台上。金璐今年虽也年近花甲, 但是他仍然老当益壮,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他现在扮起戏来, 仍极洒脱大方, 遒劲有力, 不减当年。前几天我又看了他的《长坂坡》、《汉津口》。他前扮赵云, 后扮关羽. 无论是一举手, 一投足, 一投一式, 都极见功底,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金璐的精采表演, 博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散戏的时候我听见几个观众纷纷议论说: 快六十岁的人了,还演得这样好,真是老树重又放新花啊!我觉得这句话真是对金璐的极好的评价。我和他现在经常见面。他表示, 一定要把自己的全部力量, 献给祖国的戏曲事业, 为培养戏曲战线的优秀接班人而努力。

在生角这一行中, 还有王和霖、沈金波也是很具特色的。和霖在戏校时就已崭露头角。他和赵金蓉两人曾随程砚秋老师一起前往南方演出, 受到了观众一致的欢迎。

除上述四人外, 学生角的同学中, 还有傅德威、李德彬两人, 也是很值得一谈的。德威工武生, 曾得沈三玉、朱玉康老师的指教(提起沈三玉老师,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在这里插几句。沈老师后来生活无着, 只好靠卖白薯, 做绢花为生, 处境非常困难。解放后, 和曾偶然碰见了他, 了解了他的情况。便把他介绍到中国京剧院工作, 后来他又调到中国戏曲学校教戏,退休以后就一直呆在家中。沈老师有个儿子, 解放前就丢失了, 一直没有找到。他还有个女儿, 在青海工作。沈老师思念女儿, 便到青海去看望她。不料得了病, 医治无效,在青海去世了)。德威在沈三玉和朱玉康老师的指导下, 长靠、短打都很出色, 而尤以长靠胜于短打。他后来又曾经先后拜著名武生杨小楼和尚和玉为师, 艺术更是日益精进。他的净角勾脸戏, 如《四平山》(他演李元霸),《铁龙山》(他演姜维), 《艳阳楼》(他演高登)等戏, 派头样式都极好, 而《长坂坡》(他演赵云)一戏原是直接从杨小楼学习的, 更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之一。德威现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 正在为培养戏曲事业的后起之秀而辛勤地工作。

李德彬的小生在当也是名盛一时的。他的开蒙老师是冯惠林, 后来又投在金仲仁、王瑶卿二人的门下学戏。他嗓音、扮相都好, 正工戏有《群英会》(他演周瑜),《辕门射戟》(他演吕布),《探庄射灯》(他演石秀),《玉镯记》(他演傅朋),《雁门关》(他演杨八郎)等。我的许多戏就都是由他配演的。他和储金鹏、徐和才三人, 当时亦称为'戏校小生三杰'。

戏校的生行,我还要谈一下赵金年同学。金年也工须生。他的老师是张连福。金年少年老成,学戏又肯下功夫,是当时须生这一行的后起之秀。他与李和曾、王和霖一起,在当时就有“戏校须生台柱”的美名。金年后来嗓子倒仓, 致力于马派各戏。他的扮象派头都酷似马连良, 而《借东风》(他演孔明)一出,更为突出。金年初学的戏有《洪洋洞》(他演杨延昭》,《捉放曹》(他演陈宫),都非常出色。他的《连营寨》(他演刘备)一戏, 在当时也是广为观众所称道的。《孔雀东南飞》(他演焦仲卿)一出则更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了。金年也极珍惜这个戏。

宋德珠(左)指导宋丹菊学戏

以上我简单地谈了戏校生角这一行的几位同学。现在我再来谈一下戏校旦角这一行的几位比较优秀的演员。

谈到戏校旦角这一行, 其中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这便是女同学人材辈出, 争胜驰骛了。他们的表演, 各有千秋, 别具特色。其中观众比较熟悉的就有:赵金蓉、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李玉芝、高玉倩, 等等。现在我着重介绍一下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李玉芝这四位同学.。

李玉茹幼时曾学过《朱砂痣》等老生戏, 进戏校后即从何喜春等老师学艺。她青衣、花旦都能表演。离开戏校后玉茹曾担纲如意社, 去上海演出, 受到热烈的欢迎。玉茹的演出宗荀派, 后来更专心致力于荀派戏, 曾有 '女慧生'之称。玉茹演戏, 眼神极好,喜怒哀乐都能传神。白口酷似荀慧生, 很受观众的称颂。《拾玉镯》(她演孙玉姣),《花田错》(她演春兰),《得意缘》(她演狄云鸾),《辛安驿》(她演周凤英),《战宛城》(她演邹氏),《梅玉配》(她演苏玉莲)等戏, 是她最拿手的杰作。最近, 玉茹正率领上海京剧团在欧洲作访问演出,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侯玉兰原名景兰, 玉兰是她进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以后改叫的名字。她出身于梨园世家, 十四岁入校学戏, 从律佩芳老师学青衣, 后又向程砚秋老师求教。她的许多戏都是程砚秋老师亲自指授的。玉兰在戏校就是一名高材生, 她嗓音宽, 而且带有一点水音,极为动听。她做功文而不乱,真是恰到好处。毕业以后, 她随言菊朋到上海演出, 继而又配合奚啸伯、杨宝森、李少春、李盛藻等人一起演出, 是当时极受观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玉兰端庄淑静, 人品颇清高,又不喜修饰,因此当时就有“布衣坤伶”的雅号。她演出的代表作有《鸳鸯冢》(她演王五姐),《青霜剑》(她演申雪贞)等戏。

白玉薇早年曾向王瑶卿老师学戏。《女起解》等戏就是王老师教她的。进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以后, 又得到了程砚秋老师的指教, 进步更快了。如《小放牛》(她演村姑), 《花田错》中她演春兰等戏,都是她的得意之作。尤其是《小放牛》、《花田错》这些表现小儿女天真活泼的戏,在上海演出的时候, 最受称赞。玉薇知书识字,文学根底很好,在上海演出时曾获得过'女学士'的美名。

和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一起合称戏校“四块玉”的还有一位李玉芝同学。她的艺术也极见功底, 表演深受观众欢迎, 限于篇幅就不多谈了。

在学旦角这一行的男同学中, 除了我以外, 还有一位李金鸿同学, 应该介绍一下。金鸿和我一样, 也是张善亭、闫岚秋老师的学生。他面庞俊俏佼好, 扮相非常漂亮。跻工也极稳健, 出手把子都很熟练。开始, 他只在中轴唱《取金陵》(他演凤吉公主)一类武旦戏, 后因演出《独占花魁》一戏中的刘四妈一角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欢迎。他在《虹霓关》这出戏中扮演东方夫人一角, 在当时也极受观众的称赞。戏校停办后, 金鸿先在李万春的 '永春社'演出,后来又随叶盛章到天津献艺.。由此以后, 金鸿一直长期在富连成搭班.。

戏校学净角这一行的同学有赵德钰、肖德寅、赵德勋、周和桐、王玉让等同学。德寅现在上海京剧院工作。德勋的情况前边已经介绍了。这里我想谈几句和桐的情况。和桐在戏校时最喜读书,一到下课, 他立刻就跑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去, 埋头读起书来。一到星期六, 他还和同学们一起编演话剧, 极受同学的欢迎。他还是一位足球迷, 是他们班的足球队长。和桐的这些爱好, 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减退。只要一有球赛, 和桐一定要千方百计前往观看。和桐工架子花脸, 曾长期和著名演员马连良合作。在《沙家浜》这出戏中, 和桐扮演的胡传魁一角,刻画得极为细致深刻,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现在北京京剧院一团。我们也经常见面。我们在一起畅谈这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 抚今追昔, 有时真是感慨万端, 不能自已。

丑角这一行, 有赵德普、张金梁、殷金振等人。金梁工文丑, 曾经长期和我合作, 演出《小放牛》等戏。他曾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金振工武丑。他曾拜富连成科第一科的 '六大弟子'之一的陆喜才为师, 武工白口都极好, 尤其是'走矮子'和翻跌的技巧更为出色。

时间关系, 我也不多谈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十年间, 就培养出了这样一大批比较出色的演员, 它的成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一九三八年我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实际上这时已改名叫'中华高级戏曲职业学校' 了)毕业以后,便组织了一个'颖光社'自己独自挑班演出了。关于我的演出经过, 我准备另外找时间再来谈。我在戏校学习的情况, 根据我现在的记忆所及, 就这样杂七杂八地谈到这里。

(宋德珠口述   汪效倚记录整理)

(0)

相关推荐

  • “中戏校花”曾黎:200年一遇的美女,为什么一直不火?

    公众号名称  关注订阅 正经婶儿 置顶星标 我们就不会走散了 愿你 心中有梦想 眼中有温柔 脑中有哲学 ● 作者 |橙子      ● 来源公号|正经婶儿 最近,在<浪姐2>的踢馆赛中,曾 ...

  • 高彤:怀念我的姥爷梁连柱先生

    先生作梁柱  堂陛方崔嵬 --怀念我的姥爷梁连柱先生 作者:高  彤 今年是我的姥爷梁连柱先生诞辰120周年,他已离开我们整整41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京剧人,在舞台上他没有留下太多辉煌,但梨园界只要提 ...

  • 怀念师妹李玉茹 文/王金璐1

        歌台难见李玉茹  文/宋词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生于1923年,70岁演出最后一场告别舞台,84岁病逝于上海,在歌台上再也见不到她的身影了.有人写过"世上已无梅兰芳" ...

  • 《王金璐谈艺录》| 中华戏校的文化课老师

    人物介绍 王金璐 1919-2016年 京剧武生杨(小楼)派.黄(月山)派的主要传人之一,也是李(洪春)氏"红生戏"的得力继承人,堪称当代京剧"武生泰斗".同时 ...

  • 宋德珠:我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艺的日子(节选)

         宋德珠口述   汪效倚记录整理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从一九三0年九月一日开学起, 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停办止, 历时十年零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 它培养出了一大批比较出色的演员, 形 ...

  • 【连载七】梨园往事:尚小云、马连良、宋德珠往事三则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 在京剧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享名是早于程.荀的. 尚小云(1899--1976)字绮霞,河北冀州人,三乐班坐科,原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曾问号称'老夫子'的青衣名角陈德霖学艺,专攻青衣 ...

  • 宋德珠的戏曲人生:如何成为京剧武旦挑班第一人?

    一提"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的名字无人不知.其实,在戏曲界,还有"四小名旦",京剧名家宋德珠即是其中之一. 宋德珠旧时小影 宋德珠出生于19 ...

  • 宋德珠:言传身教忆程师

    我的老师--敬爱的程砚秋先生已经逝去二十二年了.我这个四十多年前的小学生,如今也成了年逾花甲的老头子了.半生蹉跎,欣逢治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不论是风雨如晦的岁月,还是否极泰来的时日,每当忆及老师的 ...

  • 宋德珠《扈家庄》令人“震惊”

    宋德珠先生 我从幼年在天津读小学的时候,就很注意"四小名旦"的演出,但五十年代初以来,宋德珠先生因体质不佳,到津演出没有张君秋.毛世来那么多,可是1955年之前,我还是追踪看到了他 ...

  • 黄蜚秋:忆宋德珠

    德沛梨园一代师  珠联璧合唱新词 功名显达峥嵘月  力挽狂澜衰病时 艺圃耕耘黄菊老  坛台设帐育新枝 惊人美誉传今古  绝代风流燕赵儿 远在四十年代初已经驰誉南北的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原籍天津, ...

  • 京剧:宋德珠《扈家庄》令人“震惊”

    宋德珠先生 我从幼年在天津读小学的时候,就很注意"四小名旦"的演出,但五十年代初以来,宋德珠先生因体质不佳,到津演出没有张君秋.毛世来那么多,可是1955年之前,我还是追踪看到了他 ...

  • 王家熙:宋德珠《扈家庄》令人“震惊”

    宋德珠先生 我从幼年在天津读小学的时候,就很注意"四小名旦"的演出,但五十年代初以来,宋德珠先生因体质不佳,到津演出没有张君秋.毛世来那么多,可是1955年之前,我还是追踪看到了他 ...

  • 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宋德珠艺术流派形成研究

    编者按: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德珠)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小名旦"之宋德珠先生,生前力倡京剧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宋派"艺术.奈种种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