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刀法中的“披削法”
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不是篆刻入门级的问题,也是个小问题,但是越来越多的群友问到这个问题,有必要把这个专项问题专门说一下。
披削法是各种复杂刀法中的一种,一般是指刀锋斜入印石,刀杆与印面的夹角较小,不管是冲,还是切,在运刀的时候有一种披削石料的感觉,因为刀锋与石面夹角小,行刀所刻的笔画较浅,因此,可以使刻出来的笔画更加流动,更加温婉朦胧。
是不是听完还是一头雾水?
举例来说:
我们看汉印,经常会发现刻得很深的印面,像这个样子的:
还有这样的:
出现这样的印面表现的情况,一般是在刻印时,刻刀(或凿子)垂直于印面,入石(金属)深,而这样的印面钤盖出来之后表现的是端正,清晰,肯定。这基本上是绝对的中锋用刀,刀锋与印面的关系大致是这样的:
流派印里也能举出来例子。比如赵之谦,他的印刻的大都比较深,比如:
我们简单说的话,称这种刀法叫也叫中锋用刀,但不像汉印的凿子或刻刀一样纯正,因为刻印时,刀锋(注意是刀锋,不是刀杆)垂直于印面之余,还要做冲或切的动作,这样,就基本上存在一个有角度的斜面,冲也好,切也好,刻过去,印面笔画的横截面是这样的:
深度也很深,印出来的印蜕也同样的清晰肯定风格的。
但吴让之不这样,他刻得浅,他的刀锋更倾斜,所以在印面上的表现就是刻得浅。比如:
冲也好,切也好,刻过去,刀锋基本是躺在印面上的,印面笔画的横截面是这样的:
因为这样的倾斜度,像是用刀锋给入石的地方披了一件衣服,或者是披了一层刀轨,于是,就叫披刀。而这种横向推移的冲切刀动作,像是山西的刀削面师傅在削面,或者像是我们平常削水果皮,因此,合起来,就叫披削刀法。
一次性披削到位的大师,像吴让之这样的大师级的肯定有,但是很多人用到披削并不是因为直接就披削出正确的刀痕,在改印面效果时,就会在印截面上表现为这样的横截面:
很显然,第一次刻有中锋刀,但笔画不够粗,或不到位,又复刀,二次复刀加宽了笔画。通常这样第二刀,也叫披削,因为刀锋也像吴让之一样的斜着,但因为是二次复刀,远没有一刀到位来得那样有天然之趣,总有修饰的痕迹。但如果第一刀刻得细,第二刀加以披削之后,笔画恰好到位,也不是不可以。
披削刀法不是刮擦,不管是刻朱文还是刻白文,新手都要尽量减少刮擦,因为刮擦出来的笔画,就失去了笔画的挺劲感觉。披削仍然还是刻,其基本刀法动作还是冲和切,只是相对于石面,刀锋的夹角有变化。
还有另外基于披削同样角度的凿刀直入,把刀锋当做凿子,凿的角度刻掉的石料部分等于披削掉的部分。跟冲与切的区别在于用力的方向不一样,但刻掉的石料部分相同,不再另外画图了。
关于披削刀法,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吴让之篆刻及其刀法》主要说的就是吴大师的浅削披转的灵活运刀法,吴让之是大师,不只会披削,中锋运刀也是出神入化的。本文讲得很浅,但旨在给入门的篆友介绍,再加我做图功夫有限,讲不清楚的地方,回头再补视频吧。
(【老李刻堂】之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