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已进入市场的野果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来自于叶下珠科,叶下珠属,别名望果。
乔木,树皮浅褐色。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外果皮肉质,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硬壳质。
产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
余甘子为常见的散生树种,在四川省金阳县金沙江河谷地带,海拔600-1000米的向阳干旱山坡地,保存着大片余甘子天然林。
极喜光,耐干热瘠薄环境,萌芽力强,根系发达,可保持水土,可作产区荒山荒地酸性土造林的先锋树种。树姿优美,可作庭园风景树,亦可栽培为果树。
果实富含丰富的丙种维生素,供食用,可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治咳嗽、喉痛,解河豚鱼中毒等。初食味酸涩,良久乃甘,故名“余甘子”。
树根和叶供药用,能解热清毒,治皮炎、湿疹、风湿痛等。叶晒干供枕芯用料。种子含油量16% ,供制肥皂。
树皮、叶、幼果可提制栲胶。木材棕红褐色,坚硬,结构细致,有弹性,耐水湿,供农具和家具用材,又为优良的薪炭柴。
文中的余甘子是在腾冲遇见的,第一次见它,是在西双版纳,植物志没有提到他的别名橄榄,但是很统一的,版纳和腾冲的人都叫它橄榄。
余甘子的开发产品很多,云南这边超市和集市上常卖的“小冰梅”,原材料就是余甘子。
做成蜜饯后,余甘子的“怪味”就不明显了,我暂时把那种有点酸苦涩,吃完嘴里回甜的感觉叫“怪味。”
此外,在药店也能买到用余甘子开发出来的口咽含片等,所以余甘子算是比较成功被开发的云南野果。
可以参照余甘子的开发利用,让其他的野菜野果也走出深山。我们来看与余甘子相关的一些资料。
余甘子为一常用藏药,有众药之王之称,与诃子、毛诃子在藏药中被称为“三大果”,使用频率很高,1990年起余甘子被载入《中国药典》。
余甘子在古印度神话中被称作宇宙第一树,能够增加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在对癌症、糖尿病、肝病、心脏病、溃疡及贫血等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余甘子既是药理活性强、治疗范围广、不良反应少的天然药物,又是营养价值高的天然果品,故被国家卫生部列入首批药食兼用名单。
余甘子果实生食酸甜酥脆,初食时酸涩味重,食后余味甘甜,故名余甘子。
余甘子在《中国药典》中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生津和润肺化痰的功效,单独或配伍使用主要用于咽喉肿疼、口感烦躁、痰多咳嗽及有关疾病。
由金银花、余甘子、蒲公英和芦根等提取物制成的余甘清润含片用于改善慢性咽炎患者咽部症状和体征,总改善率为92.31%。
余甘子主要成分为鞣质类化合物,其结构类型与大戟科植物相差较远,而与使君子科诃子属植物极其相似。
在印度传统医学中将余甘子用于改善记忆,小鼠实验提示,余甘子或可用于改善老年性痴呆病人的记忆、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和抗胆碱酯酶活性。
余甘子中丰富的多元酚类化合物是天然抗氧化剂的宝库,作用优于VC,可以与大部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相关联。余甘子中的假黄杨素A具有较强的抗HIV作用。
余甘子为多年生乔木类植物,在供应医药与食品行业的同时,还有利于保持水土、绿化环境,是一种非常有利于三农发展的经济作物。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药食兼用余甘子的现代研究概述及应用前景分析 刘延泽 李海霞 许利嘉 李精云 郭会军 彭勇 肖培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2)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