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至简脉法:浮中沉三脉法!

伤寒至简脉法:浮中沉三脉法!

夫伤寒治之得其纲领,不难也。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而难矣。何谓也?脉证与理而已。予尝以浮、中、沉三脉详而治之,无所遁其情也。既云伤寒,则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也。其入则有浅深次第,自表达里,以此推之而不难也。
若夫风寒之初入,必先太阳寒水之经,此经本寒标热,便有恶风恶寒,头疼脊强之证。寒郁皮毛,是为表证。若在他经,则无此证矣。脉若浮紧,无汗,为伤寒,以麻黄汤发之,得汗为解。浮缓,有汗,为伤风,用桂枝汤散邪,止汗为解。若无头痛恶寒,脉又不浮,此为表证罢而在中。中者何?
表里之间也,乃阳明少阳之分,脉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间,谓皮肤之下也。然亦有二焉。若微洪而长,即阳明脉也,外证目痛,鼻干不得眠,用葛根汤以解肌;脉弦而数,少阳脉也,其证胸胁痛而耳聋,如见此证此脉,以小柴胡汤和之。盖阳明少阳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也。过此则邪入里为热实,脉不浮而沉,沉则以指按至筋骨之间方是。若脉来沉实有力,外证则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谵语大渴,六七日不大便,明其热入里而肠胃燥实也,轻则大柴胡汤下之,重则三承气汤选用,大便通而热愈矣。
若脉来沉迟无力,此为阴证,盒饭看外证如何,轻则理中汤,重则姜附四逆汤以温之。今将浮、中、沉三脉列图于后,可熟玩之。
伤寒以脉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然脉理精深,初学未能识察。
予谓伤寒之中人,由浅入深,先自皮肤肌肉,次入肠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脉候之,似乎无所遁乎其情矣。列为三图,图下就注证治之法,则阴阳表里易见,使因脉以知证,缘证以明治,以此达彼,由粗入精,亦可以为初学之阶梯也。欲究其至极,必须潜心熟玩仲景之书,庶几可以入道矣。
浮,初排指于皮肤之上,轻手按之便得,曰浮。此为寒邪初入足太阳经,病在表之标,可发而去之。虽然,治之则有二焉∶寒伤荣则无汗恶寒,用麻黄汤;风伤卫则有汗恶风,用桂枝汤。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浮紧有力,无汗恶寒,头痛项背强,发热,此为伤寒在表,宜发散,冬时用麻黄汤,余三时皆用羌活冲和汤。有渴,加石膏、知母;无渴,不用加。
浮缓无力,有汗恶风,头疼项强,发热,此为伤风在表,冬时用桂枝汤,余三时皆用加减冲和汤。腹痛,小建中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
中,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间,略重按之乃得,谓之半表半里证也。然亦有二焉,盖少阳阳明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长而有力,此为阳明证,有头疼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发热无汗,葛根汤、解肌汤。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不解而渴,白虎汤,或加人参;无汗不渴,并不可服,则为大忌。
弦而数,此为少阳经,其证胸胁痛而耳聋,或往来寒热而呕,俱用小柴胡汤。(有加减法。)若两经合病,则脉弦而长,此汤加葛根、芍药。
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方得,此为沉脉。亦有二焉,阴阳寒热在沉脉中分。若沉而有力,则为阳,为热;沉而无力,则为阴,为寒也。
沉数有力,则为阳明之本,表解热入于里,恶寒头痛悉除,反觉恶热,欲揭衣被,扬手掷足,谵语狂躁,口燥咽干,五六日不大便,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
沉迟无力,为寒,外证无热,不渴,反怕风寒,或面上恶寒甚如刀刮,或腹满胀痛,泄利,小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为阴证,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姜附汤。
伤寒至沉脉方分阴阳,仔细体认,下药不可造次,倘有差失,咎将归己。凡诊脉须分三部九候,每部必先浮诊三候,轻轻手在皮肤之上,候脉来三动是也。中诊三候,沉诊三候,三而三之而成九候。然后知病之浅深表里,以为处治之标的,岂可忽略于脉而欲求病之所在乎?明脉识证,辩名定经,得乎心而应乎手,如此而治,有枉死者,吾不信也。若脉证不明,处方无法,狂妄行医,视人命如草芥,他日不受天殃,吾亦不信也。
(0)

相关推荐

  • 连载丨《伤寒辅行录》(1)

    ◆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发热恶寒,如疟状者,麻黄桂枝汤主之,桂枝麻黄汤亦主之. ◆伤寒表未解,干呕发热而咳者,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后,外证已,仍咳而呕渴 ...

  • 经方: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症,热多寒少)

    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四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

  • ​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 (去皮)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 二两  生姜 (切) 三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拆算现代剂量] 桂枝 (去皮) 45g  芍药 45g  甘草 (炙) 30g  生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二)

    桂枝汤相关证 桂枝汤的相关证,我们还要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条目对比 总括 脉 头项 是否恶寒 是否发热 是否汗出 是否恶风 其它 方剂 第1条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 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 脉缓 ...

  • 《伤寒论》学习笔记八之表郁轻证。

    最近没顾上更新,今天写一下. 我看了一下上一篇是写到了伤寒兼证.今天继续表郁轻证.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 ...

  • 20201207伤寒论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法16,方14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法16,方14 1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热发汗出,恶寒,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3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 ...

  • 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五条附子泻心汤治疗汗出背恶寒外加失眠者之我见

    附子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五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的组成是:"蒸附子 15克.炒黄连6 黄芩 30 熟军 6." ...

  • 伤寒用药精法、相舌法及浮中沉三脉法

    伤寒用药精法 标本逆从既明,和剂之药须识. 表汗用麻黄,无葱白不发: 吐痰用瓜蒂,无豉不涌: 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实不通: 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 竹沥无姜汁,不能行经络: 蜜导无皂角,不能通秘结: ...

  • ​ 伤寒脉法:用浮中沉三脉之法!

    夫伤寒治之得其纲领,不难也.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而难矣.何谓也?脉证与理而已.予尝以浮.中.沉三脉详而治之,无所遁其情也.既云伤寒,则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也.其入则有浅深次第,自表达里,以此推之而不难 ...

  • ​伤寒脉法:用浮中沉三脉之法!

    夫伤寒治之得其纲领,不难也.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而难矣.何谓也?脉证与理而已.予尝以浮.中.沉三脉详而治之,无所遁其情也.既云伤寒,则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也.其入则有浅深次第,自表达里,以此推之而不难 ...

  • 【伤寒脉法:用浮中沉三脉之法】

    夫伤寒治之得其纲领,不难也.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而难矣.何谓也?脉证与理而已.予尝以浮.中.沉三脉详而治之,无所遁其情也.既云伤寒,则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也.其入则有浅深次第,自表达里,以此推之而不难 ...

  • 伤寒脉法:用浮中沉三脉之法!

    夫伤寒治之得其纲领,不难也.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而难矣.何谓也?脉证与理而已.予尝以浮.中.沉三脉详而治之,无所遁其情也.既云伤寒,则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也.其入则有浅深次第,自表达里,以此推之而不难 ...

  • 以上肢不同部位的发力来鉴别脉诊浮中沉

    以手指自身的重量压皮肤叫浮取,也就是所谓的一搭脉而不用力,此时上肢不发力: 以手指发力来下压的力量为寻的力度,此时可感觉到手指发力,但感觉不到前臂发力: 除了手指发力同时前臂加入进来加强发力的力度,这 ...

  • 巩氏浮中沉三部诊脉法和传统脉法的比较

    巩氏浮中沉三部诊脉法和传统脉法的比较

  • 用过浮中沉三部诊脉法,才知道所有大神的脉学都是垃圾脉学

    白发三千尺 看了太多的各种脉学,玄之又玄,详之又详,但是总让人觉得不靠谱.先别说理论是否正确,实际上在临床中,就根本不会出现那样复杂的脉象. 本人西医临床23年,中医临床13年,诊脉方法简单易行,诊断 ...

  • 脉法系列讲座—浮中沉取

    想要了解浮脉的指下感觉,先要明确几个概念,就是浮取.中取.沉取.浮.中.沉取总的来说就是把脉时指下用不同力度把到的不同的脉的位置. 浮中沉的说法最早见于<难经>十八难,"三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