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疯人院》:国产剧剧集设置还需更多考量
网视导读:颇受好评的惊悚剧集《疯人院》,因其精巧的剧情与美剧化的剧集设置而颇受好评。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疯人院》的评分也在一路走低……在仔细分析之后,小编发现,这样的问题或许不能仅由某一方承担。
前段时间,国产剧出了一部纯网剧的神作。
明明出品方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宣发相关工作,却硬生生的靠着精巧的剧情,用“自来水”的安利闯出了名头,并获得了豆瓣评分7.7分的好成绩。
没错,小编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疯人院》这部剧。
《疯人院》的故事发生在静谧山区的一家疗养院。年轻的心理医生孟喃(刘畅饰)和穆思凡(卢杉饰)作为实习医生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诡异地方,开始了一段段耐人寻味的离奇故事。疗养院里的精神病人千奇百怪,各自禁锢在自己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里等待救赎。而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也彼此心怀鬼胎,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疯人院》是一部融合软科幻、心理悬疑、惊悚揭秘的社会剧。打着惊悚与怪谈的名号,却也明目张胆的提前告诉你,我们要讲的,就是像《走近科学》那样的假灵异、真案例。
这种在国内政策高压线下的惊悚作品,一向是扑街的代名词。而《疯人院》,终于打破了这一定律。
《疯人院》的导演用24集的篇幅,讲了十个不同的故事,采用了单元剧的形式。这一特点在第一季中(前十二集)十分的明显与突出。第二季(后十二集)这种特点则被削弱了,增强了主线内容,但是短故事的内容依旧以单元的形式存在着。
这种剧集风格,甚至包含其片头风格,都是十分美剧的剧集风格。
我们要先说一下美剧的拍摄模式。美剧有许多剧集都是一周一播、边拍边播的形式。剧本或许定好了框架,但是也会根据收视率与观众的反馈进行一些修改。并且,收视率低下的电视剧将会被腰斩。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合作一部电视剧后,会根据该剧每季的播出效果来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拍摄下一季。
这样的播出模式,导致了美剧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制作方要满足观众,要保持剧集的质量,以保持成功。
而与此同时,因为剧集竞争激烈,成功者只有那么一小撮,也导致了美剧的风格与国内长篇叙事的风格不太一样。
“一周播放一次”、“有腰斩的风险”,一集里讲完一段相对独立的、单拎出来也不需要了解太多前后内容、并精彩到直接吸引新观众的剧情,理应更受欢迎。
《疯人院》的前半部分采用了典型的美剧风格,而后半部分则是加重了主线内容的比例,遭到了许多诟病。
他是一部好剧吗?当然是。
在悬疑剧类型里,2016年有《法医秦明》,2017年有《白夜追凶》,而2018年的现在还无人能出其右。
创新的题材与地点选择——疯人院也令人两眼一亮。
主创不够用心吗?当然不。
《疯人院》的导演老算在电视剧领域算是个新人,但是构思与剧本打磨了近四年。还曾进入一家精神病医院做实习护士,以观察和了解真正的精神病院医生、护士与精神病人是怎么样。这才呈现出这样一部作品。
“真正的精神病人并不张牙舞爪,他们只是坚信自己思维是正确的”。而他也用故事、用镜头呈现了这些“正常”的“精神病人”。
故事与人设不够丰满吗?当然不。
尽管作为主线的剧情前期过于单薄,后期又有些喧宾夺主,但是单元剧情中,精彩又精巧的剧情设置、对社会的映射,都构建出了一个个鲜活的配角……
演员不够用心吗?
当然……不。每一个单元的主角都足够出色。而尽管两位男女主演在众多老戏骨的衬托下甚至显得拙笨,但是也非常用心。不然……导演亲口承认的,本不想加入的、相对单薄的感情戏与主线,又如何引来了观众对女主角逝去的惋惜呢。
但是……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剧集从紧凑到略松散还是让本来有8.0以上评分的《疯人院》,降到了现在的7.7分。
一部优秀的的让无数人自发安利的《疯人院》,究竟是怎么走到这一地步的?小编仔细想想,有以下原因。
一、前后风格不统一。
或许在最后,编剧写主线的时候终于写嗨了,第二部分的剧情内容增加了太多主线的部分,并在最后设置了一定的悬念,为第三部做铺垫。
然而这种前后风格不统一的割裂感带来的感觉实在是很致命。剧集一次性放出了第一季十二集,铺垫起了口碑。然而这种口碑是与第一季度的“单元剧”形式分不开的。
当第二季削弱了这一部分转讲主线故事,单元剧部分的故事性削弱,自然也会造成口碑上的下滑。
二、扬短避长
这一部分实际上还是与第一点的“前后风格不统一”是一致的。在无法驾驭主线与支线的时候,削弱了最擅长的部分而迎合了大概是投资商的意思吧——希望能有一条主线。而未能处理好的主线就变成了评分不断下降的罪魁祸首。
三、坚持反转,用力过度
《疯人院》的故事号称是每一篇必有两个反转。
第一单元的故事中,梅婷所扮演角色见鬼真相的六次反转颇让人惊艳——也勾引了无数人下场安利。
但是在后期单元剧表现力已经削弱的情况下,可以说部分剧情的丰满度已经不像前面那么“丰腴”了。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使用反转的手法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视情况优先刻画细节以丰满人物或故事才是最好的选择。
有种水果,叫牛油果,许多淘宝商家出售时都会出售半熟的它,让买家自己放熟放软。小编还挺喜欢吃的。但这种水果总有那么一点概率放到快坏掉也软化不了。这种时候,难道还要像剧集坚持反转一样,坚持直接切了吃吗?当然不呀!享用美味又不是只能切掉食用,跟牛奶或酸奶一起打成饮料不也挺好?
对剧集来说,有时候换一种手法也不一定差。毕竟,剧集的终极目标是“精彩”而不是“噱头”啊。
说了这些,并不是要狠批《疯人院》。无论是敬业的导演、炉火纯青的配角与用心的主角,都是需要夸赞、鼓励的对象,何况导演还是小荧幕新人呢!这部剧的用心,作为观众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甚至,对投资商的想法,小编也有一丝理解在里面。
但是,最初有美剧风格的《疯人院》,还是在后期口碑不断下滑……到底是谁的错呢?就因为后面美剧风格削弱吗?
可以说这是《疯人院》走美剧式短精品路线的失败吗?不,不能。
《疯人院》的崩塌,是导演与国内环境和投资方的不统一。而在不统一之后的不能协调,造成了更大的隐患。
相对国产的叙事方法不能出优秀作品吗?不一定。阶段性的剧情也可以出精品。甚至《疯人院》必定两集一个故事的设定,也不是原生的美剧传统了。这已经是国产化后的设置结果。
这里其实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国内有需要一定走美剧路线的压力与环境在吗?
说真的,这部剧的题材在审查高压下注定是网播剧。而以目前网播剧的现状来说,大部分时间是相对量大、爽的内容才能获得更多青睐。这注定了疯人院做播放频次高、连载周期短的网剧更有出路。
而一个前所未有的冷门题材,一个听着就觉得庞杂且扑街的分类——同时包含科幻、心理悬疑、惊悚揭秘……如果不是看了成品,仅看标签就会觉得——国产剧又出了什么扑街幺蛾子?
加一个能够串联全剧的主线的要求……虽然现在看成品觉得很败笔,但是从投资方的角度讲,如果有一个串联全剧的主线,即使故事不太受欢迎,总能留下一些好奇主线走向的观众跳着看一看吧。
虽然担忧的有道理,但是并非完全适用的冲突过后,主线不得不加,不得不增长,并不够用心的融合确确实实的续将口碑推低了。
而这种走向又是无法逆转的。早在这样的决定下了之后,剧集便已经走向了这样的方向。边拍边播并不是没有剧情太讨好观众而崩塌的例子,但全部拍完的内容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最多也只能在剪辑上做一些修改。
写到这里,小编想起了一部经典剧集,《重案六组》。这是一部警队的探案故事,第一部32集的内容里有59个案件。
因为很久没重温,小编的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有不少重案六组的剧集内容中,基本没提到主线。只在一些能够引出主线剧情部分手法或线索的内容中,才会开始主线的内容展开。
而对《疯人院》来说,虽然剧集长度相对《重案六组》短了很多,但这样的例子也可以作为参考。
剧集设定了主线然后无限削弱下去,怎么看都觉得不现实。但是若在本身反转很多、很有看点的单元中削弱主线,在反转程度不足的内容中丰满人物情节,并以主线内容中需要解锁的内容为引子,调起观众的紧张感不是更好?
当然,这些都是小编根据观剧经验做出的假想,但这也许也是一种思路和参考。
在第24集的末尾,导演给我们留了一个尾巴,可以看作是《疯人院》第三部的预告。
不知道哪一天,它将会再度归来。小编衷心的祝福《疯人院》第三部能够成功,导演在经历了第一、二部的各种成功与失败后能为它找到最优的路线。毕竟,它可真的是一部好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