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简介(十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发出这句感叹,已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光陰如白驹过隙,在同样的春夏秋冬中,人类走过了不同的悲欢聚散,最后沉淀下来的,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
华夏子孙世代相传,从古至今没有改变的是对文字的热忱和尊重。从史官秉笔直书,到文人惜墨如金,是我们对古老的文化与生俱来的信任和崇拜。时间留给中国人的财富,就是沉甸甸的五千年历史。而在这历史的河床之下,就酝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国学。
《洛阳伽蓝记》:书林中的高塔
【洛陽伽蓝记其书】
很多书一望便知其意,但是《洛陽伽蓝记》这本书,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如果改成《洛陽佛寺记》,我们一下就明白了,它是专门写洛陽寺庙的作品,作者是北魏时候的杨献之。
全书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5卷,记述了70多处寺庙。不仅具体描写了殿堂屋宇的形制规模和建立寺庙的始末兴废,还有有关的政治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全书叙事主要用散文,形容描写则往往夹用骈偶,条理清晰,读之如同亲眼见到那些美丽的建筑一样。
【洛陽伽蓝记名句】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解读:对麦秀的感叹,不只是目睹殷都废墟的人才有;对黍离的悲情,实在是痛心于周代朝政的灭亡。从来都是破国无完家,杨衔之写《洛陽伽蓝记》,是想要提醒后世,不要再奢华堕落,导致“黍离之悲”了。
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解读:洛陽城中到处是招提寺和佛塔,就像天上的仙境、群山的缩影;金碧辉煌的古刹可以和古代的灵台一样高大,讲佛经的大殿犹如阿房宫一样雄伟。这哪里仅是在给树木穿上绫罗绸缎,给大地铺上朱砂紫玉而已!这一段是杨衔之描写洛陽繁华的小细节,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佛教盛况。杨衔之的文章既有散文的清新,又有骈文的工整,是古籍中的精品。
【洛陽伽蓝记故事】
秦太上公寺
洛陽城的东边有秦太上宫东西两座寺院,西寺是灵太后捐建的,东寺是灵太后的妹妹捐建的。她们两个都是为了替父亲积陰德,所以用他的封号“秦太上公”作寺名,当时的人叫它“双女寺”。两寺靠近洛水,大树参天,各有一座五层佛塔,高达五十丈,雕饰得精美绝伦。在斋戒的时候,常有供品从皇宫中送来,其豪华的程度是其他各寺不能比的。
寺东有汉光武帝所建筑的灵台,底部虽已塌坏,但还有五丈多高。灵台往东有读书人的辟雍,是魏武帝所建。到了北魏的正光年间,在辟雍的西南侧又建了明堂,上圆下方,四门八窗。
由于北朝时期到处都是乱兵,州郡纷纷失陷,北魏朝廷在明堂的北面设立了募征格,对从军的人授予旷野将军、偏将军、裨将军等官职。当时从军的士兵号称明堂队,其中有一位叫骆子渊的勇猛的士兵,曾经守卫在彭城,他的战友休假返回京城的时候,子渊写信托他带回家,并且交代:“我家在灵台南面,靠近洛水。你只要到了那里,我家人就会出来相见。”
战友根据他的说法来到灵台的南面,但完全看不到什么人家。正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白发老翁走来,战友上前询问。老翁说:“这是我的儿子!”于是带着送信的战友回到了家里。
送信的人只见宏伟宽敞的馆室楼阁,房屋华丽美观。落座后,送信者看到婢女抱了一个死婴走过,他感到非常奇怪。一会儿酒菜具备,都是色泽光艳的佳肴,香美无比。饭后,送信人告辞,老翁送到门外:“恐怕难以再会了。”走了不远,送信人回头,再也不见先前的楼观,只有高高的河岸对着河水,绿色的波浪滚滚东流。唯独看到一个十五岁上下的小男孩,刚刚被淹死,鼻子中还流着血。等他回到彭城,子渊已经不见了。原来,与他一同服役三年的子渊,就是洛水之神。
建中寺
建中寺原来是宦官刘腾的住宅,气派和规模都超过了应有的规格。方圆一里之内,廊屋一间接着一间。宽敞富丽的程度,皇族中也没人能比得上。
刘腾住宅的东侧有太仆寺,是从前魏相国司马文王司马昭的官邸,内还有领军将军元乂的宅郏
元乂是江陽王继的儿子,又是太后的妹婿。熙平初年,明帝年幼,太后把元乂当做心腹之臣来信任,结果得到的反而是禁闭永巷达六年。太后痛心地说:“真正养虎咬自己,把小蛇育成大蛇!”
太后返归政位后,诛杀元乂等人,没收刘腾的田宅,就把这所宅子赏赐给了高陽王雍。
后来,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了替家人求福,就把这所宅邸改为寺院。朱漆的楼门与黄色的阁楼,称得上是乾宫。前厅做了佛殿,后堂做了讲堂。厅堂内到处装饰着金色的莲花宝盖。另有一座凉风堂,原先是刘腾避暑之处,常年清凉无比,夏天也没有苍蝇,还有生长了千年万年的树木。
乱世剪影
北方有一个人叫做尔朱荣,他家世代是酋长,统领八千多个部落,家中的马就有好几万匹,富可敌国。公元528年,十九岁的孝明帝突然驾崩,三岁的侄儿成了新皇帝,太后总揽朝政大权。尔朱荣担心国家会因此败落,便率领铁骑五千前往帝陵致哀。
为了推选成年的皇子做新皇帝,尔朱荣命人为皇族子弟各铸一个头像,结果都不成样子,仅有长乐王子攸的像神态圆满,端庄持重。尔朱荣因此青睐长乐王,派奴仆到洛陽约请长乐王做盟主,长乐王当即答应。
尔朱荣手下的三军都穿着白色的丧服举旗南下,胡太后召集王公商议对策,但是人人对她怨恨在心,都不肯提意见。只有黄门侍郎徐赓建议守住河桥,观察对方的动向。胡太后听从了这个建议。
四月,尔朱荣南进,长乐王也直奔尔朱荣的军营。有的人看出长乐王加入尔朱荣一边,就打开城门投降了。尔朱荣下令所有的官员都要来拜谒新帝,但是前来的人都被他设埋伏杀害了,死难的公卿朝臣有两千多。后来,新帝进入洛陽,赦免所有的罪犯,改年号为建义,这就是庄帝。
那时,有才德名望的人几乎已经被杀绝,流亡的人仍惊恐不已,不敢出头露面。庄帝登上帝位,虽表现得宽大仁爱,但投奔的人不多,尔朱荣自然被加官晋爵,他的女儿被纳为皇后。
洛陽的人依然忧虑重重,豪门贵族弃家而出,平民百姓扶老携幼,唯恐停留。面对这样的情况,庄帝颁发诏令,三品以上的死者赠三公,五品以上的死者赠令仆,七品以上的死者赠州官,身无官爵的死者赠郡官,这样才稍微稳定了局面。
《贞观政要》:以人为镜明得失
【贞观政要其书】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397个“帝”和162个“王”,在这些帝王之中,真正算得上宽容虚心、勤政爱民、以德服人的皇帝不多,但是唐太宗是公认的一个。虽然他的文采不如李煜,书画不如赵佶,谋略不如诸葛亮,用兵不如孙武,但他是个成功的领袖。因为他有一颗作为普通人的虚心好学、善于听取意见的心。
《贞观政要》是一本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的书,为了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涵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贞观政要名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解读:照铜镜可以整理自己的穿着,借鉴古人的历史可以知道兴亡成败的道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在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我没有了宝贵的镜子。”正是因为有众多的“镜子”,唐太宗才能够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帝王。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解读:想要使天下安定,先要保持自身的正直。唐太宗身为一国之君,懂得从自己为人处世出发来治理国家的道理。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领导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想要赢得朋友的尊敬和信赖,也要从自己的身上找方法,问问自己是否值得别人尊敬和信赖。
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解读:打江山的困难已经成为过去了,守江山的困难,我今后还要和众位大臣一起慎重地考虑。很多人打下了江山,还没有稳固基业,就急于享乐。其实,要守好自己的成绩,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
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
解读:在潜移默化中,以无为来治天下,这才是上上的德。“无为”,就是不建宫殿,不选秀女,不搞铺张浪费,不举行盛大的政治活动。在这种自然淳朴的政治中,帮助人民恢复平常的生活,这是历代君王很少办到的事情。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解读:我(魏征)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先要让它的根稳固;想要河水不枯竭,先要让它的源头通畅;想要国家安宁,先要行善积德。不要将目光紧锁在结果上,而要学会看到产生结果的原因,从原因上去努力。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解读:对朝廷的埋怨没有大小之分,只要是老百姓的心声,就要怀着敬畏的心听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明君不能落到被水淹没的时候再后悔。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
解读: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引发的,小事上不慎重,成了大事情就不好挽救了。要想避免大的麻烦,就要解决好每一个小问题。“细节之中有魔鬼”,小妖还好对付,大魔就难收拾了。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解读:一个人想要看清楚自己的容貌,就要找一面明亮的镜子。在哈哈镜中是看不出真实的样子的,在没有原则的人身上,看不出自己的不足,只有和那些优秀的人比较,才能看到自身的潜力。
【贞观政要故事】
以孝治天下
房玄龄生母早逝,他对继母也十分孝顺。据史书记载,当他的继母生病,请医诊时,必定拜迎流泪。丁忧期间,为继母哀伤过度,身体消瘦,像一把干柴。太宗为了奖励他的孝行,派人前往宽慰,并且赠送了许多礼物。
还有一次,有个名叫史行昌的突厥人在玄武门做看守。吃饭时,他总是把肉留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拿回家侍奉母亲。”太宗听说后感叹说:“仁孝的天性,哪分什么华人、夷人?”于是赐给他御马一匹,并诏令供给他母亲肉食。唐太宗把孝作为治身的根本,极力推崇,使社会风气变得更淳朴。
虚心使人进步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魏征:“我克己奉公,一心一意治理朝政,仰慕前代圣贤,并努力效仿他们。将积累美德、增加仁义、建立功业、为民谋利这四个方面,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我经常用它们来自勉。可是,人常常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我所说的这几件事,做得好还是不好。”魏征回答道:“德、仁、功、利陛下都能做得到。对内平定祸乱,对外攘除戎狄,是陛下所建的功;安顿百姓,使其各有生计,是陛下所积的利。这么说来,功与利所占居多,只有德与仁,还须陛下自强不息,躬行实践,一定可以达到。”
唐太宗以先贤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一直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一个仁君明君。唐太宗不仅在道德上要求自己见贤思齐,在治理国家上,他也常常拿自己和前代的君王作比较。他说八百年的周朝和经历二世而亡的秦朝之间的最大差异,就在于领导者是否为自己的子民着想。秦朝纵情声色,横征暴敛,所以瞬间倒塌。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