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49-瓷器35-清瓷-雍正粉彩
“喜欢博物馆”
你随时能查的文博资料库
广东省博物馆系列-第49期
广东省博物馆藏瓷器系列第35篇,继续介绍清代彩釉瓷器。
上期介绍了康熙的五彩和珐琅彩。康熙釉上彩瓷是清代彩釉瓷器的发端,五彩和珐琅为之后雍正粉彩的绚烂登顶打下了基础。
今天我们就请你欣赏两件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
雍正粉彩是最具代表性的雍正朝瓷器,一是因为质量达到巅峰,二是因为普及,上至皇室、达官贵人下到一般富裕人家,广泛使用。
“喜欢博物馆”之前多次介绍过雍正粉彩瓷器,链接如下:
景德镇窑粉彩花蝶纹笔筒
清雍正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民窑的产品,很精细了,但是审美的格局还是欠缺了些雍正官窑的文雅大气,显得民俗一些。
粉彩之所以称为粉彩是因为它的制作工艺。绘画粉彩瓷器图案时要先用用“玻璃白”打底。
景德镇窑粉彩花蝶纹笔筒(另一面)
清雍正
广东省博物馆藏
所谓“玻璃白”,它的成分是PbO(氧化铅)、SiO2(氧化硅)和As2O(氧化砷)。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氧化铅为熔剂,而氧化砷可引起乳浊作用。玻璃白因有砷的乳浊作用而具有不透明的感觉,这一般在粉彩瓷器图案的花朵和人物的衣服上使用。
景德镇窑粉彩仕女图大盘
清雍正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非常典型的雍正粉彩作品,是民窑中很精美的产品。
因为典型,我们今天正好借它来细细说说雍正粉彩的几个特点。
景德镇窑粉彩仕女图大盘(画面细节)
清雍正
广东省博物馆藏
主画面反映的应该是“西厢记”的故事。画面中张生在小楼中抚琴,身旁书僮双手交叉胸前,闭目欣赏。另有两位仕女在花园中站立听琴,应该就是莺莺和红娘了。古今中外,才艺都是撩妹的好方法。
人物、楼台、花草结合的主画面,给以色彩丰富见长的粉彩以充足的表现空间,整体看来色彩搭配丰富,一派春意盎然跃然盘上。
景德镇窑粉彩仕女图大盘(细节)
清雍正
广东省博物馆藏
回过来说雍正粉彩的特点。
粉彩在绘彩的技法上,多用“渲染法”。
其步骤是,首先依照原先画成的花朵或衣服的轮廓范围,先填上一层玻璃白,由于它不透明,需空出所画笔痕,等干以后,再以色料进行渲染,效果是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
例如,雍正粉彩的花朵(见上图)一般用胭脂红着色,往往在花蕊部分保留的色料最多最厚。从花心到花瓣愈往外,红色洗去愈多,使色料本身就造成不同层次的立体感,从而形成粉彩独特的效果。
景德镇窑粉彩仕女图大盘(细节)
清雍正
广东省博物馆藏
另外,粉彩的彩料是用进口的“洋彩”,如以黄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羌水红。此外,还用洋绿、洋黄、洋口等进口色料。这使得粉彩的呈色效果和原来传统的五彩不太一样,显得更加鲜艳。
还有重要的一点,在施彩的方法上,粉彩以油料调色,这使得工匠作画时更容易控制笔触,从而绘制出更具细节感的画面。这是制瓷史上一大改革。而这个技术则继承于康熙的珐琅彩。
如前所述,康熙珐琅彩的技法和审美以及材料都受启发于或直接模仿沿用于西洋画,而这些先进的技术之后又都被粉彩所继承,并获得了发展和改进。
最后,粉彩的烘烧温度较低,一般在700℃左右,这也导致了烧成后其色彩在感觉上比传统的五彩“柔软”,因此又有“软彩”之称。
景德镇窑粉彩仕女图大盘(盘沿细节)
清雍正
广东省博物馆藏
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作品往往喜欢把盘沿处理成这种黄褐色,这是一个很好的断代小依据。
景德镇窑粉彩仕女图大盘(侧面看型)
清雍正
广东省博物馆藏
鉴定瓷器时,看造型非常重要,所以笔者只要有条件,都会把博物馆内器物的侧面照拍下来供你参考。
很多时候,鉴定的细节口传不易,更多靠人心悟,比如瓷器造型,只要多看,多记,日久自然就有感觉。
先欣赏到这,周末愉快!
“喜欢博物馆”有多期详细介绍清代瓷器。链接如下:
以下是“喜欢博物馆”之前的瓷器合集请点击下方链接回顾。
喜博随意门-国立东京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 | 雕刻 | 瓷器 | 合集
广东省博物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