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地理 坡刘村自然环境
坡刘村自然环境
刘彦强
坡刘村处于著名的天府之国关中平原腹地,黄土高原南沿,渭河谷地北部,毕郢原之二道原上。西距古都咸阳十五里,南隔渭水与西安市相望,直线距离约二十多里。北距西安咸阳机场8里。历史上主管国家机关多次变更,今属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辖。周围连畔种地的村庄有石桥村、石何杨村、摆旗寨、闫家寨、司家庄、南贺村、龚家湾等。
现今的坡刘村由两个自然村构成,一个是坡刘村,原来由城墙环绕,分南北二城,一个巷道连接两条街道。现在城墙已不复存在,变成了“五纵五横”(东西五条街道,南北五个巷道)交叉的坡刘村。另一个是坡刘村西戚山上最高点的戚家山村,村民原来都是在大致成长方形的戚山沟凿窑而居,上世纪六十年代集体搬迁到现在位置,戚山沟已被填平。
但根据老人回忆,坡刘村原来还包括三个自然村,现坡刘村东有柴家庄,村西北有罗郡庄、侯家堡。
一.村庄地理环境。
坡刘村位于关中构造盆地中部地带,上部地层属于新生代第四纪陆相沉积。处于渭北一道塬上、二道塬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倾斜向渭河方向,村庄西部的最高点为著名的汉高祖戚夫人祠所在的戚山。北部以汉哀帝义陵周围最高,海拔468米;东南与石何杨村、摆旗寨村接壤处最低,海拔410米。由于二道塬的塬沿由戚山开始绕了一个大弯,如果站在义陵顶上俯瞰,整个地形好像一个面向东南的超级巨型簸箕,把村子环抱在其中。村子背靠着高大的塬沿,面向东南平展的土地,再往南就是渭河谷地,不仅打井取水方便,也能防洪排涝,位置避风向阳,这与关中古代“蓝田人”、“大荔人”和西安“半坡人”等先民遗址所处地里环境相似,既适于居住,又便于生产。文物考古界曾在坡刘村周边地区发现过仰韶文化时期的猿人活动痕迹,如村南石何杨村原上的半地下室住屋遗迹与灰坑等。据传坡刘村刘氏先祖刘海公途经此地见蛇兔同卧,认为是风水福地,遂移居此地。撇开传说中的神话寓意不谈,但先祖选择这里扎村布寨显然是明哲智慧之举。
坡刘村之得名一是由刘姓先祖开村定居,且村中住户以刘姓为主。二是村庄处于半坡之上,北高南低,南北二城落差近三米。
二.土地面积与人口变化。
一九四九年解放到土地改革时,全村一共有土地5710亩,其中耕地5120亩,有住户191家,共有村民766人。因为修渭惠北高干渠、支渠网络以及农田路网等占地,到一九八三年,坡刘村共有实际耕地4970亩,住户506家,人口1890人。
以后,又有五陵塬旅游公路征地30亩,机场供水加压征地近10亩,西银高速公路征地258亩,陕西张裕瑞纳城堡酒庄征地813亩,西安际华园征地376亩,簸箕冢口旅游公路北空港新城项目征地51亩,天汉大道征地38亩,西银高速铁路征地98亩,秦汉小镇征地196亩,合计占用土地1870亩。到2019年,坡刘村实有耕地面积3100亩,全村702户,总人口2710人。
三.土壤分析。
坡刘村的土地属于黄土台塬地带,上部为黄土状砂质粘土,富有钙质结构,具有平面层次和垂直节理构造,下部为亚粘土、亚砂土及中粗砂等。通俗点说,土地以塿土中的褐墡土为主,它属于古耕土壤,是在自然褐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耕种施肥而形成的,具有上虚下实、保水托肥、耐涝抗旱、适种作物广泛的特点。但是,由于长期的等深耕作,挤压践踏,形成了粘重致密的犁底层,会严重影响作物亩产量的提高。近些年来,拖拉机旋耕,浅耕浅耙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 气候分析。
坡刘村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表现为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春季(3月下旬开始)大地回暖,降水增多,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出现寒潮、大风、霜冻和春旱天气;夏季(5月下旬开始)气温最高,降水量大,光照充足,夏初和伏天多旱,后期易出现大风暴雨;秋季(9月上旬开始)初多阴雨,气温缓降,湿度大,光照少,后期气温猛降,干旱少雨;冬季(11月上旬开始)气候变冷,干燥少雪。
坡刘村平均温度13.1℃~17.4℃。1月平均气温-1.5℃,7月平均气温26.8℃。无霜期219天,累计年光照时数平均为2346.9小时,6月、7月、8月3个月的日照时数占全年的32%左右。对夏收作物的成熟和秋收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利,基本上能够满足一年两熟作物的需要。
但是,在有些年份,,秋季往往阴雨连绵,湿度大而光照不足,这些气象灾害对全年的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有一定不良影响。
五.水资源。
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补给源。坡刘村年平均降雨量为545毫米,大约50%集中在每年的7、8、9三个月,常常秋雨连绵,久阴不晴,且夏季多暴雨。冬季少雪,春、夏降雨不足,春旱与伏旱经常发生。因地处半坡,秋季多淋雨、夏季多暴雨,大部分雨水转化为地表径流流失。所以总体看,坡刘村处于渭北半干旱地域,属于旱作农业区。
西汉中期所建之成国渠从坡刘村北通过,至明代遂湮废,因而坡刘村长期属于靠天吃饭的地区。上世纪五十年代晚期渭惠渠修通,坡刘村属于灌区下游,可支配的水源不多,特别是秋季大旱之时,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坡刘村人饮用水历史上一直靠的是井水,但因黄土渗透性强,井水深达40余米。上世纪文化革命期间,在国家资助下钻了一些深水机井,在此基础上逐步给全村通上自来水。
六.主要物产。
坡刘村先祖历来以以农为主,兼做工商,经济上自给自足,物产以粮食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大宗,其次是大麦、谷子,再次是黄豆、绿豆、豌豆,扁豆等多种豆类,以及荞麦、糜子、稻黍(高粱)等。
经济作物以棉花为大宗,其次为油菜,红薯,再次有少量果园、西瓜、甜瓜、芝麻,以及主要用于喂牲口的苜蓿等。在解放以前,有几年还有人种一种特殊经济作物罂粟,但很快就被取缔。公社化时期曾栽桑养蚕,也种过藏红花等药用植物,但都以失败告终。
坡刘村所处的渭北原地,野生药材相当丰富,植物以地骨皮、远志、地黄、苍耳、透骨草、茵陈、艾蒿、蒲公英、益母草、甘遂、王不留行为最多,动物以蝎子、蜈蚣、地龙、土元为最多,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养殖。改革开放后也有引进种植杜仲、白牡丹、金银花、三七、红花、蔀籽、瓜蒌、板蓝根等药用植物的,但很快都淘汰了。
蔬菜作物品种繁多,文革之前种植主要是为了自己吃,不能形成经济收入。改革开放后有些农户开始种植商品蔬菜,使得蔬菜成为大宗经济作物。
改革开放之后,村民有了种植自主权,为了适应自然和取得经济效益,相当多的农作物已经被淘汰或者极少有人种植了,如棉花最为典型,进入21世纪后基本绝种。现在的粮食作物几乎只剩下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则以瓜果、蔬菜为主了。
七.家畜家禽。
过去,坡刘村人除农耕外,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养鸡,也有养羊、养鹅鸭的,但这些几乎都是供自己食用,只有极少量的会用于出售,商品化率几近为零。单干时还养有牛、马、驴、骡等耕畜,合作化后则只有生产队饲养,但这些只是为生产需要而养,与商品产出毫无关系。现在地方政府要保护环境已经禁养家畜家禽,这些禽畜在村中已经绝迹、至于村民养的狗、猫,那就是为了看家护院逮老鼠,没有作为商品出售的,所以一般算不上物产。
八.工商物业。
历史上由于坡刘村处于两大交通要道交汇的三岔路口,商业相当繁荣,也有一些加工作坊,但在清末回变时被损毁殆尽。再后来,咸宋公路与咸铜铁路、陇海铁路、西兰公路等先后建成,两大古道废弃,坡刘村曾经的商业繁荣再也没有恢复,也不可能恢复了。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合作化开始,村里的小商小贩被取缔,村集体的为生活生产服务的供销社和铁匠铺等小作坊在经济生活中可以忽略不计。改革开放之后,工商业才有了较大发展。2000年前后最兴盛的是砖厂,其他工商业规模都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