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北京的民生百业被绘图带回欧洲,现为国外图书馆的珍藏
这是一套绘制于19世纪的图集,里面将西方人在北京观察到的清末社会生活,如实的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像街头买卖人、手艺人和各种市民活动,无不描摹的惟妙惟肖。当时在欧洲人,正是通过这种画册来了解清帝国首都的民间生活百态。
金银匠做金银首饰。中国发现和使用金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这两种贵金属所制作的器物,寄托了人们保佑平安、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形成了深厚的民间首饰文化。
现在北京街边上的西瓜摊儿,越来越少了。过去卖西瓜,必要备一张方桌,把瓜放到桌上,切成“月牙儿”这才叫讲究。同时,一边用蒲扇驱赶蚊蝇,一边还要吆喝着:“吃来呗,弄块来,沙了你的口儿甜来,这两个大来!”
毽子是一种用鸡毛插在铜板底座上用布包好做成的游戏器具,一个人能玩,两个人能玩,多人也能玩,称为踢毽子,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明清时期风行北京。
过去有一种锔锅锔碗的手艺人,那时候普通人家里都穷,如果使用的锅碗瓢盆碎掉了,但碎块较大且规整,肯定不想扔掉,就拿到锔锅锔碗的手艺人那里。他会在碎片上打上小孔,钉上铜丁或者用铜丝把碎片缝在一起,再抹上秘制的白色灰膏。补好后器身虽留有疤痕,可是,不漏不渗照旧可以使用。
这是卖关东糖的摊子,所谓关东糖又叫灶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每年祭灶的时候,给灶王爷灶王奶奶上供用的。因为关东糖黏牙,据说,灶王爷吃了以后,在玉帝面前就张不开嘴,无法说家里人的坏话了。
石匠的工作,就是在天然的石料上切割,雕刻出美观的图形或者文字,对臂力、腕力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其工作强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了。
过去做鞋垫很讲究,要剪样、打浆(用浆糊把布一层一层的糊起来),最后用板夹着,穿针引线才纳鞋垫,做出来的鞋垫啊,结实、透气、不走行,穿着很舒服。
早年间,家里的铁壶大都是铁皮或者马口铁做的,火上烧时间长了难免破漏,需要修理,这就要找补铁壶的师傅,当时称为“黑白铁”。师傅用铁剪把破壶底剪下来,再剪个大小相同的圆铁片,然后把圆铁片焊到壶底,这就算齐活了!
前清时的铁锅,都是铸铁造的锅,翻模成型,比较厚,比较重,但是,受热均匀,是炒中国菜最为适用的炊具,因为不会糊锅。
看手相属于过去算命先生的技能之一,通过对掌型、掌色、指纹、指骨、手纹等来预测一个人的穷通祸福。比如,过去说“女人手如姜,男人手如绵”,这两种就属于贵相。
木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行业,小到打制家具、门窗,大到起屋造船,在家具业、建筑业、装饰业、古船舶业中,均离不开。春秋时期的鲁班是这个行业的祖师爷,不过,现如今没有年轻人再喜欢做木匠了。
老北京曾有儿歌唱到:“阳春三月柳条青,结伴郊外放风筝,女孩喜爱花蝴蝶,男孩爱放大老鹰。”此时的风筝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风筝,将街头打扮得五颜六色,看着就活力满满。
做笼屉是一门古老的手艺,笼屉属于炊具,是用东北椴木、柳木和竹席等上好的材料,经过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主要用来蒸制食物。家里笼屉用时间长了,难免有损坏,笼屉就带着半成品笼屉的材料和工具,游走在胡同中,遇到了,就兼营笼屉维修。
鞋匠,顾名思义就是修理鞋子的手艺人。他们挑着挑子,里面放着补鞋用的皮子、胶水、剪刀;钉鞋用的钉子;绱鞋用木楦;修鞋用的铁拐顶、砧子、锤子之类的工具,每天走街串巷,招揽生意。
铁锅属于耐用品,但时间久了,依旧难免有所破损,比如有裂缝或者沙眼儿啥的,这就需要修补锅。如果是沙眼儿的话,那给先把沙眼钻大一点,约么有0.5毫米吧,然后将烧红的铁水浇入沙眼儿,里面用铁撑按平。如果是有裂缝的话,就沿裂缝再敲一条口子,之后也是将热铁水浇上补好。
街头卖药的,一般称为江湖郎中!他们大多是在地上摆个小摊子,然后将药瓶药罐摆上,以便来往人等可以看到自己的药。多半还会有一些吹嘘的词,什么药到病除之类,自然,也少不了列上都能治疗什么病,比如跌打损伤,男女不育,清心明目,小儿发热等等。有病人来咨询,少不得夸耀自己祖上是什么名医御医,这药是千金难买的独门秘方,两剂下去包好之类,其实不过变相招揽生意的手段。
抖空竹是老北京人很喜欢的一项运动,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贫民百姓,没有不爱的。空竹呢,是我国特有的民间玩具,一般以竹木制成,形似一副小车轮,因为中空,所以叫空竹。把它架在一双细杆牵引的绳子上,上下左右不停地扯动线绳,空竹就会旋转起来,随着空竹转动,就会发出悦耳的嗡嗡声。
手工刻字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大家比较熟知的刻章,也大多是用电脑刻字机了。早年间的刻字,不仅仅局限于雕刻石质或者木质的印章,还有瓷器、铜器等。比如乾隆就特喜欢在古瓷的底部或者器身刻上自己的诗词。而铜器呢,则大都是文房小件,比如铜墨盒、铜茶叶盒、铜文具盒、铜镇纸、铜薰香炉等,所刻多为书画作品或书法作品,因此极富有文人气息。
清末卖元宵的摊子很多,元宵是出摊儿前已经做好的,有不同的馅料,为了保湿,上面还会盖上潮的纱布,桌上摆好碗筷,桌边则架起炉子,点起火,再将煮元宵的锅里坐上。客人会按自己的口味挑选不同馅料的元宵,选定后,摊主把这些元宵放入锅中煮熟,盛进碗内,供客人食用。
磨剪子磨刀的小贩,也是胡同里的“常客”,他们的工具很简单,一把长凳,凳子腿挂个铁皮的小水桶,一块磨刀石,还有一盒小工具。边走边打铁镰,在“嚓楞、嚓楞、嚓楞。。。”的声响“伴奏下”,一路“惊街”,配着吆喝声“磨剪子嘞~,锵~菜(发彩的音)~刀~!”胡同里的住家儿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磨刀师傅来了,纷纷找出家里的钝刀,锈剪子,交给磨刀师傅修理。
街头小吃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风味,图中可见小吃摊主和两个食客,围着的小吃摊子。其中一位正在吃着,摊主正在将手里的碗筷递给另外一个食客。摊子上摆着各种调料的小罐小碗,摊子边则是盛放食物的笼屉。
拉大片也叫“拉洋片”,道具是一个两层的木箱子,下层箱子上会扣出几个圆孔,装上一块凸透镜,观者通过这个透镜观看箱子里的画片。上层边上的木框装有锣鼓、铜镲,鼓棰和铜镲,它们用绸子相连。表演者则站在旁边的凳子上,一边拉放画片,一边拉动锣鼓铜镲并演唱来解说画片内容。
铁匠是打铁或锻造铁器的工匠,可别小看打铁,那不单是要有足够的体力,还必须有高超的技术。铁块在炉子里被旺火烧得通红,用铁钳子熟练地把它夹好,然后从炉里抻出来,放到铁砧上,一人一锤,不断地锤打,最终成器。历史上最有名的铁匠要算铸剑大师欧冶子了吧?他铸的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和巨阙把把都在中国古代是大名剑之列。
过去普通人家里用不起铜盆,多用木盆、木桶,但是时间久了,某块木板难免受潮糟朽或生虫,因此箍桶匠就应运而生。他们用的家伙事儿,主要就是竹篾、刨子、锯子、竹钉等,有要修理的盆啊桶啊的,师傅就先在桶帮中坏了的板子换成新的,再打上竹钉,用竹篾箍好,使桶牢固如初。
鼓是中国传统乐器,很早以前就用于战场上,流传下很多的成语,比如一鼓作气、旗鼓相当、金鼓连天等等。不用说戏班的鼓,就是普通人家办个喜事,也离不开鼓。制鼓需要选用木质坚硬、音质好的桑木或椿木,木料有了还不能马上用,要经过一年以上的风干,而后再经过破板、火烤定型、刨板、粘鼓腔、平口、整皮、上架绷皮、安装装饰件等工序,一面皮鼓才算做成。
过去的秤由秤杆和秤砣组成,又叫做“权衡”,“权”就是秤砣,“衡”就是秤杆。做秤是件费心费力的手工技术活儿,一杆秤要经过选材、成型、钻孔、做漆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完成,每一道都要小心翼翼,因为稍有闪失,秤就不准,很容易造成买卖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