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与琢磨造就的精品--董奕轩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曾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同时,这也正是“切磋”、“琢磨”二词另外之意的来历——本是将玉石、牙骨之类加工为器物的意思,在此则成为了对君子之道的提高、修养与相互学习。
正如大自然的规律一样,不仅仅是君子之道,一个人掌握到的所有技巧、技能,一直以来都是需要不断练习、复习、提升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通过自身的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能让技巧变得越来越好。同时与和他人的交流学习也十分重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见解,有时也许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劣势,但是通过交流后,人们就可以意识到自己的短处,学习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让自己的技巧更上一层楼。但如果一直不使用与练习,那就会相反地,逐渐对自己已经学会的技能技巧生疏,直到将其遗忘,而再一次尝试使用时,自己的技巧已经变得拙劣不堪。
我们就说说君子之道。关于它,是一个更加偏向主观的个人思想的东西,而非一个客观明确的唯一答案。时代在变化,生长环境会不同,个人经历也各不一样,因此不同的人对君之道的见解可能不同,那怎么行动也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对各种思想的理解是需要不断更新的:不断地重新解读,换、更新思想,然后再提高、升华。而也正是因为这关于主观思想,所以更加需要与其他人的交流、参考与吸取。也许你这时还是这样想的,觉得自己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是经过与他人的交流,下一秒你就发现对方的道理以及自己思想的短缺。关于思想上的交流,总是能让它们更精、更妙。
那么关于反面教材,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学生来说,在功课上肯定多多少少会有些问题,但这时当你去向父母寻求帮助时,却发现他们也早已经那些知识遗忘掉了。也许小学、初中的知识多多少少还记得一些,但是再更加往后,我估计大部分的家长都已经不记得了吧。这就是因为毕业后走上社会,学历高的也许找个更好的工作,大学本科之类成为了普通上班族,除了工作是教育事业的,各位对自己课本上的东西早就看都不看一眼了吧。繁忙地工作,压力,时间的推移后,当初花了十几年学来的知识,最终也就是一个毕业证,其他什么的,早就抛之脑后,遗忘得干干净净了。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但对于大部分的人我相信我说的也八九不离十吧。并没有批判的意思,但这的确是一个现象,也许真的是一个问题。但我在这里表达的,对于这些技巧遗忘、生疏的原因,就是因为无论任何东西,不使用,就会失去。
自我的提高与修养、与他人相互交流与学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通过不断地切磋、琢磨,就能够成为精品。但精品并不是完美的,只是相对来说更好的,在此之上,我们还需要继续不停地提高、学习,变得越来越好,变得越来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