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造成木石前盟成空、金玉良缘成真的原因是什么?

木石前盟的成空和金玉良缘的成真,不能仅仅归结于人为的主观干预,而是有着某种宿命的因素在内。是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的结果,不是单一的原因构成的。

黛、钗

木石前盟的成空,第一大原因就在林黛玉这边,父母双亡,无人主张,自己又多病,故而才导致婚事一拖再拖。假设贾敏、林如海不死,或许林黛玉的处境还能好一点。但林如海的死去,让事情有了变化的可能。本来,林如海让黛玉那么小就住到贾府,也是有着托孤之意。但黛玉的多病,让贾母无法狠下心来替她做这个主,不然她无法向宝玉的爹娘交代。

连贾母等人也是看黛玉的病好了才能让她嫁给宝玉,黛玉自己和宝玉却从来不知道这个意思。

可贾琏的小厮却早早在与尤二姐的对话中透露了这个意思。

兴儿笑道:“......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贾琏的小厮为何能知道贾母的心思?

一是因为王熙凤是贾母跟前的红人,连李纨也说王熙凤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所以贾母的心思王熙凤不可能不知道。而贾琏和王熙凤是夫妻,两个人难免不会谈及这些事情。这个意思被贾琏的小厮知道,自然顺理成章。

王熙凤和贾琏

再者,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也曾借着给黛玉茶叶的机会,道出了贾母一直以来的心事。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对于善于揣测人心的凤姐来说,她这样说当然不是没有理由的。

清虚观打醮一回,张道士要给宝玉介绍亲事,贾母的说法是:“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可见贾母不是完全拒绝别人给贾宝玉介绍对象,只是不想早点给宝玉定下婚事。

然而,到了后面,当各方面都十分完美的薛宝琴出现的时候,贾母却有意主动为宝玉求娶,这可能说明,贾母对于宝玉的婚事一直都没有明确表态,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因此才会有薛宝钗的可乘之机。

薛宝琴

可贾母对薛宝钗也并不满意,因此从来没有将薛宝钗嫁给宝玉的意思,直到出现了完美的宝琴,贾母才觉得配得上自己的宝贝孙子。

除了贾母,贾政等人也在宝玉的婚事上出现了罕见的犹疑。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赵姨娘想让王夫人屋里出去的彩霞做贾环的妾,于是就去求贾政,但被贾政拒绝,贾政因说道:“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

当王夫人回贾母撵走晴雯之事时,王夫人笑道:“......袭人的模样虽比晴雯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是一二等的......且没有明说,一则宝玉年纪尚小,老爷知道了,又恐就耽误了书;二则宝玉自以为自己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所以直到今日,才回明老太太。”

这里说到了“再等一二年”“宝玉年纪尚小”“都还小”等,意思是贾母和贾政为宝玉的学业计,不愿意早为宝玉择偶,无论是妾室还是妻子,都要晚一些。

黛玉、袭人

贾母等人的迟迟悬而未决,是木石前盟落空的第二大原因。

可黛玉的最终早死,才是木石前盟落空的第三大原因也即最大的原因。

黛玉的早死几乎是必然的。她自己刚进贾府的时候也说:“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林黛玉

可见她的病在于先天不足,禁不起大喜大悲,所以“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可是因为父母早死,林如海舍不得送她出家,将她送去了贾府,这就注定不能不见父母之外的“外亲”。也因此注定了她的早死。

“诉肺腑”一段,黛玉的内心戏充分说明了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

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可见,导致木石前盟成空的最大原因不是“金玉”之说,而是世事无常,爱人离世。

林黛玉


木石前盟随着黛玉之死而最终落空了。那么金玉良缘的成真,原因又是如何呢?

一方面,金玉良缘的成真,和王夫人、薛姨妈等人脱不了干系。

就像贾母在宝黛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创造亲近的机会一样,王夫人、薛姨妈等人,也是趁着二玉年幼,给他们创造各种机会。

黛玉到贾府不久,薛姨妈就带着宝钗、薛蟠等人来投靠贾府了。名为上京待选,实际上多半还是为了给薛宝钗择婿。

宝、黛、钗

因为清代有规定:第一,八旗、蒙、汉军正身女子,年满十三至十七岁者,每三年一次参加验选,选中者,入宫为皇帝嫔妃或备王公贵族指婚之选,验选前,不准私相聘嫁;第二,内务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女子,年满十三岁亦选秀女,选中者,留作宫女,余另父母择配。

从贾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到“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以及宝钗之“凡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可见,元春和宝钗进宫待选乃是迫不得已,即她们走的不是第一条婚配的选秀系统,而是属于内务府包衣三旗的选秀女系统。

在这两个系统中的女子,入宫选秀乃是必须遵守的义务,不得不尔。

宝钗固然可以期待自己像元妃那样突破原有选秀体系的限制,成为“贤德妃”,但问题是内务府女子入宫,多充当杂役,而且二十五岁才可以出宫。换句话说,如果她们不能在二十五岁之前出人头地的话,那出宫以后就成大龄剩女了,别想再嫁给什么好人家了。

贾元春

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哪还愿意入选?或者,薛姨妈暗中使了银子让宝钗落选也未可知。毕竟,他们一家最能指得上的就是宝钗了。宝钗的婚配问题,容不得一点儿闪失。

由此可见,薛宝钗的所谓“待选”本来就是个幌子,其真正的目的,就是成就“金玉良缘”。要不然,这么“完美”的薛宝钗,怎么会连个“入学陪侍”也选不上?

除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宝钗到了贾府以后做了什么。

宝钗来了之后,薛姨妈和王夫人立刻千方百计散布金玉良缘的言论(第八回),让宝玉明白二人情缘。薛宝钗甚至主动打听起通灵宝玉,然后丫鬟莺儿趁机点破。

金玉良缘

宝玉并非对金玉良缘没有一点点疑惑,从他问宝钗看红麝串子即可看出。

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宝玉即使讨厌宝钗日常挂在嘴边的“仕途经济”,但真正面对宝钗这样的如花美人时,也不得不承认“任是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

当然,支持金玉良缘的不止王夫人和薛姨妈,还有元春。故而,在元妃省亲之后,赐下来的赏赐,只有宝钗和宝玉一样,已经明确表明了元春的态度(二十八回)。

元春赏赐后,宝黛竟然感情依旧,薛姨妈当然不能甘心让自己女儿落后,于是派擅长针线活的莺儿给宝玉做梅花络主动推销主子薛宝钗(三十五回),宝钗甚至自己亲自上手给宝玉绣鸳鸯戏水的肚兜(三十六回)。这表明,抢夺宝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宝钗为此还当面奉承了贾母:“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来而不往非礼也,贾母也当面还回去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可四十九回中,贾母竟表现出了对于薛宝琴的非凡宠爱,甚至差点儿主动提出为宝玉求娶宝琴。

宝玉和宝琴

果然,恪守本分的薛宝钗察觉了,于是对宝琴说:“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种种迹象标明,王夫人、薛姨妈、贾元春都支持宝玉娶宝钗。而薛宝钗自己,也对贾宝玉有着一种微妙的感觉。

与热恋中宝黛不同的是,宝钗仿佛游离于爱情之外,却对爱情有着朦胧的憧憬。哪个少女不怀春?但是,封建闺范和大家闺秀的身份约束了她,使她不能将这种微妙的爱情显性化。

另一方面,金玉良缘的成真,也和黛玉之死有着莫大的关联。

虽然《红楼梦》结局不可能像高鹗续写的那样,王熙凤以拙劣的“调包计”换掉了黛玉而让宝钗出嫁。但是,金玉良缘的成真,可能真的是源于黛玉之死。

我们都知道,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黛钗已经言归于好;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二人互剖金兰之语。到了第四十九回,宝钗居然和黛玉调换身份,对宝琴表示出了醋意。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钗黛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黛玉和宝钗

其实,在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的时候,一个本就很优秀的人是很容易产生一种攀比心理的。黛玉之于宝钗如此,宝钗之于宝琴亦是如此。更何况,当时的情境中,处于热恋中的女儿,很容易对自己心爱的人患得患失,黛玉之所以如此,全因宝玉。

既然黛玉自知命不久矣,她未必不对宝玉的身后事有着种种担心,担心没人能够照顾好他,担心再也没有人能够懂他。而黛玉通过与宝钗互剖真心,明白了宝钗是个极好的人,何况宝钗又确实对宝玉很上心。那么,在她死前将宝玉托付给宝钗,是很有可能的。

就像袭人被迫离开贾府的时候让“好歹留下麝月”一样,黛玉很可能死前将宝玉托付给了宝钗。说让宝钗嫁给宝玉,和自己嫁给宝玉也是一样的(就像晴雯和宝玉换了贴身衣服一样)。这样,她就能感觉自己“虽死犹生”了。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在种种因素的催逼之下,宝玉和宝钗的婚事真的就“弄假成真”了。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但是,林黛玉在成长,薛宝钗在变化,而贾宝玉对仕途经济的态度却从来没有发生变化。他也无法做到像藕官一样,不把死去的丢过不提而和新娶的好好过日子。

尽管举案齐眉,新人在他眼中也还是不如旧人。“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在无法欺骗自己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了出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