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帝刘宏悲惨的一家--高处不胜寒

汉灵帝刘宏与汉桓帝刘志的血缘关系还是比较近的,因为他们同为汉章帝第6子、河间王刘开的后代。刘开有个儿子刘淑被封为解渎亭侯,他既是灵帝的祖父,又是桓帝的亲叔叔。刘淑死后,其子刘苌继承爵位,刘苌再把解渎亭侯传给了儿子刘宏。刘志死的时候,刘宏才12岁;第二年(公元168年)正月,13岁的刘宏被迎到洛阳来继位,这就是汉灵帝。

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

灵帝幼年丧父,做了皇帝以后,先是追谥父亲刘苌为“孝仁皇”,墓园为“慎陵”,尊母亲董氏为“慎园贵人”。大将军窦武被杀害后,灵帝将母亲迎到洛阳,尊称为“孝仁皇后”。初到京城的几年,董氏还比较安分,不过因为她是皇帝的母亲,人们已经尊称她为“董太后”了。及至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窦太后一死,她成了唯一的皇太后,就开始干预起朝政来:让儿子卖官鬻爵,所得金钱大部分流进她的私囊。于是,在桓帝时就已经很严重的卖官鬻爵现象,到灵帝时更是变本加厉,竟然公开标出卖官的价格: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标价是四百万钱。这一卖,董太后赚了个“盈满堂室”,堂堂皇太后,简直变成了富家婆!为了保卫财富与权势,她又让侄儿董重当上了骠骑将军,领兵千余人,专门保护董氏家族的既得利益。

灵帝的第一个皇后姓宋,属于汉章帝那宋氏姐妹、大小“宋贵人”的家族。正因为拥有这个“传统优势”,她于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选入宫廷当了“贵人”,第二年就被立为皇后。不幸几年之后,远在渤海的一桩冤案却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原来,桓帝有个弟弟,名叫刘悝,被封为渤海王。这刘悝并非良善之辈,他骄奢淫逸,专门结交不逞之徒,不断破坏朝廷法令。有人向桓帝提出警告,希望他管束一下这个弟弟,桓帝根本不予理睬。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刘悝果然阴谋叛乱。事发后,桓帝又拒绝将他废黜,而是贬他为“瘿陶王”,并给他留下一个县的食邑。刘悝自然不甘心,想通过中常侍王甫向皇帝说说情,让自己恢复渤海王之位,并答应事成之后酬谢王甫五千万钱。哪知没过多久,桓帝驾崩,临终之前念及手足之情,遗诏仍然让刘悝当渤海王。刘悝知道这并非王甫的“功劳”,哪肯将这么大一笔巨款再付给他呢?王甫冷不丁吞下了一只“苍蝇”,恶心得连连呕吐,暗暗发誓道:好你个渤海王,你既吝惜钱财,我就让你连身家性命也保不住!于是伙同曹节,处处暗中访求刘悝的过失。过了几年,他们终于发现,刘悝与两个宦官——中常侍郑讽与和黄门董腾过从甚密,王甫与曹节就一起诬陷说:“郑讽、董腾等人阴谋迎立刘悝为帝,大逆不道。”当初刘宏刚刚被立为皇帝时,就有一股流言,说是刘悝心中懊恨:我是大行皇帝的嫡亲弟弟,为什么不立我为帝?王甫的诬陷正好触动了灵帝最大的禁忌,灵帝焉能不怒,立即下令严查重处。郑讽与董腾自然难逃一死,刘悝也被逼自杀,而刘悝的正妃与姬妾11人,儿女70人——估计还包括孙儿孙女,王宫中的歌女乐女24人,全部死于狱中;王国的傅、相以下的官员,都以“没能辅佐渤海王忠于朝廷”的罪名被全部杀光。王甫、曹节等12人则因破获了一桩“叛国巨案”,都被封为列侯。可是王甫与曹节心中都明白,他们不但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还埋下了祸根:因为刘悝的王妃宋氏,就是宋皇后的姑妈;倘若宋皇后为了替姑妈姑父一家报仇,在皇帝跟前吹点枕边风,咱们的处境可就很危险了!幸亏这位宋皇后本来就不被灵帝宠爱,或者被宠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灵帝又宠上了新的目标。那些受到宠爱的嫔妃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便联成一气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宋皇后。估计嫔妃们的诬陷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些生活琐事,尚不足以致其死命;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已经被封为列侯的中常侍王甫就不同了,他与太中大夫程阿配合,共同诬陷宋皇后“挟左道祝诅”,这个罪名与汉家王朝屡屡出现的“巫蛊”一案差不多,汉灵帝既忒忌讳,又深信不疑。在这种情况下,对世态炎凉与宫廷惨酷深有理解的宋皇后早已绝望,她根本就不替自己辩白,而是主动地前往名叫“暴室”的宫中监狱投案,不久就忧死于狱中,她的父亲不其乡侯宋酆(音fēng)以及宋家兄弟们也都被杀。倒是一些地位较低的常侍、小黄门怜悯宋皇后无辜,大家凑了一点钱,将她及宋氏父子都收殓了,葬于宋氏旧茔皋门亭内。这是光和元年(公元178年)的事。其时,宋皇后入宫已经8年,估计二十四五岁。若干年后,灵帝梦见桓帝愤怒地斥责他道:“宋皇后有什么罪过,你却听信谗言,送了她的命?渤海王已经受过一次贬谪,为什么又害死他?如今他俩已经向天帝申诉,天帝赫然震怒,你将会受到严惩,只怕难以获救了!”灵帝被吓醒了,第二天,他将先帝托梦的事告诉了羽林左监许永,并问:“这是什么征兆?还能够祈禳么?”许永答道:“宋皇后与陛下共同继承宗庙,又身为天下万国之母,并没有什么过失,陛下却听信谗言,不但使她本人无辜殒命,还祸及家族。渤海王刘悝是先帝同一父母的弟弟,也是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蒙冤而死。天道明察,鬼神难欺,陛下只有为他们平反并隆重地改葬,让宋家被流放的家人返回故乡,再从皇族中选择子弟继承渤海王的祭祀,说不定还能够弥补先前的过错吧。”大概灵帝一则不愿公开认错,二则也不敢得罪大权在握的宦官,终于没能听从许永的建议。当然,没过多久他自己也到了大限,一命呜呼。

灵帝的第二个皇后姓何,她入宫后因生下皇子刘辩,被封为“贵人”;宋皇后死后两年,灵帝又立她为皇后。何皇后好强而又妒忌,再加上深得灵帝宠幸,后宫嫔妃宫女们没有不惧怕她的。嫔妃中有个王美人,是赵国人,其祖父王苞曾任五官中郎将。王美人不但丰姿绝色,而且聪明过人,能写会算,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选入宫廷后,也为灵帝所宠爱。当光和三年(公元180年)何氏被立为皇后时,王美人正有孕在身,她深知何皇后饶不了自己,腹中的这个胎儿不但会危自己的性命,只怕还会使父母兄弟受到牵连,便经常服用打胎药,企图打掉孩子。谁知“胎安不动”,第二年便无奈地生下另一个皇子,这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这还了得,何皇后醋意大发,没过几天就将何美人毒死了。灵帝勃然大怒,准备废掉何氏,众多的宦官替何皇后苦苦求情,并声称愿意拿出巨款来替何娘娘赎罪——估计有先见之明的何皇后早已与宦官们相处得十分融洽,才有恃无恐地对王美人下了毒手。灵帝最信任宦官,才没有再追究。不过他生怕儿子也遭何皇后毒手,就将刘协交给母亲董太后抚养,于是人们便称刘协为“董侯”。灵帝既怜悯刘协幼失慈母,又叹惜王美人的凄惨结局,亲自作了《追德赋》、《令仪颂》等,以寄托自己的伤痛、思念之情。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在位21年,活了34岁的汉灵帝刘宏病逝。他留下两个活着的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没留下名字,只知道她于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被封为“万年公主”,没注明嫁人,父亲去世时她如果还活着,大约也十一二岁了吧。活着的两个儿子中,皇子刘辩是哥哥,14岁,又是何皇后所生,应该是嫡子,不过他显然不是皇长子,因为史书上明确记载,刘辩出生之前,灵帝已经“数失皇子”,所以刘辩生下来后,灵帝不敢将他留在危机四伏的皇宫之中,而是交给道术之士史子眇抚养,于是刘辩又被称为“史侯”。《后汉书·孝献帝纪》中又说刘协是“灵帝中子也”,也就是明确地告诉人们,刘协之后,灵帝还有没能养活的儿子。这样一来,有人估算,灵帝的儿子少说也有10来个;至于准确与否,已经不得而知了。灵帝生前,文武百官多次请求他早日确定皇太子,可是灵帝却处于两难之中:一方面,他觉得刘辩举止轻佻,没有做皇帝的那种威势与气质;而对王美人所生的刘协则十分喜爱,再加上老娘董太后虽然是刘协的奶奶,实际上却是他的养母,也经常在儿子面前絮絮叨叨,希望他立刘协为皇太子。可是另一方面,一则灵帝仍然宠爱着何皇后,二则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担任大将军,手握重权,三则刘辩毕竟是皇后所生,与刘协嫡庶有别,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一直拿不定主意。直到弥留之际,灵帝才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希望蹇硕立其为帝。蹇硕位居上军校尉,握有部分兵权;然而他深知,不除掉大将军何进,9岁的刘协是坐不稳皇位的,于是布下圈套,准备以商讨大事的名义将何进骗进宫中杀掉,再拥立刘协。谁知蹇硕有个部属与何进是好朋友,他借出宫迎接大将军的机会将信息传递给了何进。何进大吃一惊,立即拨马返回自己控制的营区,并作了防止政变的军事部署。在这种情况下,蹇硕立刘协为帝的企图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刘辩登基,被后人称为“少帝”,何皇后则被尊为太后,与国舅何进共同执掌了大权。皇弟刘协先被封为渤海王,后又改封为陈留王。蹇硕心中害怕,与中常侍赵忠等谋划着要除掉何进;哪知赵忠等审时度势,倒向了何进一边。结果,蹇硕失势,很快就被何进以“图谋不轨”的名义杀掉了。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7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