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苑】张治国‖怎样使语言富于动感?手枪诗有何作用?诗为啥讲究色彩性?

怎样使语言富于动感呢?

怎样使语言富于动感呢?诗的语言有形象性是不够的,有时还应有动作性,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记着,早些时候讲了形象性,这问答讲动作性。从文艺心里学的角度讲,一个跃动着的形象作为外在刺激物,较之一个静止的形象,更能刺激人的心理,引起人的官能上的反响。如《拓枝引》的词,它集中描绘了一个即将到塞外领兵征战的形象。其中有两句是:闻道风烟动,腰间宝剑匣中鸣。一个动词“鸣”字,使前面的形象(宝剑)活起来,有力地刻画了那位急于跨马出征的威风凛凛的将军形象。对于这种“一字贴切,则全篇生色”的动词,诗作者是不能忽视的,因为诗眼常常是动词,而“诗眼”往往能“一目尽传精神”。分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动词一一形象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隽永活泼的诗句往往是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动词而获得其艺术效果的。因为动词能够表现出那个(或几个)发出动作的活跃的形象,使某些形象由“无生体”变为“有生体”,从而加深读者的感受程度。我国古代诗人是极讲究动词运用的,提倡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例如杜甫《兵车行》一句诗:“牵衣顿足拦道哭。”这里,牵、顿、拦、哭四个动作,绘“形”绘“声”地勾勒了一幅撕裂人心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李贺在《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也有一个极富于动作感的妙句:“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诗有踏、磨、割三个动词,使形象更加鲜明、夺目,富于立体感:一位脚踏天底、在月牙上磨刀、收割万里彩云的巨人形象和雄浑阔大的气势都跃然纸上了。再如《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薯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六句诗中就有六个动词:开、坐、脱、著、理、帖。通过这一系列连贯性的动作,就更生动地写出了木兰的内心活动:“她”掩饰不住返回故乡的内心愉悦,忽而打开东阁的门瞧瞧,忽而又跑去坐坐西阁的床,脱去了铿锵作响、沾满疆场风尘的战袍,换上了散发着胭脂味的秀丽的女装。终于脱离了那紧张、单调(使一个女扮男装者受到极大束缚)的军营生活,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了健在的父母,和她熟悉的家中的一切,她是多么高兴呵!所以她喜气洋洋地东跑西看,觉得家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安逸的。尤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更可以使人仿佛看到一位正值青春的女子绿鬓如云的优美形象,及其难以抑制的愉快心情。
我们之所以能想到这些,或者是说看到了这些,就是因为那一连串的动词启发了我们的想象。愿意从古典诗歌的传统中汲取营养的我们,也就要坚持重视动词在诗中的运用,请大家作诗时千万不要忽视!
二、动词一一跳跃
诗要精练,即使是叙事诗,也应惜墨如金,而不宜在状物叙事的细节上与小说、散文等进行徒劳无益的竞争。笔者看了不少五十二行的枪诗,就见面面俱到去写去描;就是十三行仅六十三字的小诗,爱加一长串的序言,生怕别人看不懂似的。希望看到这“二”的论述,加以克服。
可以说,拖泥带水地叙述,面面俱到地描写,都是诗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一首精练的诗,要求从“一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取一克诗”。怎样达到这“精练”呢?在诸多手段中,“跳跃”是使诗精练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谓“跳跃”,就是在诗的感情推进中,不按1、2、3、4、5、6的代数级数行序渐进,而是跳跃性中推进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省去那些过渡性的叙述,省去那些读者凭经验、记忆、直觉和想象就可以得到的内容,往往能完成这种“跳跃”,如艾青《手推车》: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贪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诗中,“交织”是动词,“悲哀”是宾语。两者搭配,产生了一个诗意的“跳跃”,强烈地推进了思想感情的发展。诗的情绪在“跳跃”中更加饱满,诗的思想在“跳跃”中更加凝重、深沉。读之,我们仿佛看到那手推车的辙迹“交织”出的悲哀的画面:贫穷,驱赶着人们去逃荒,流离失所……在诗中,动词对完成这种诗意跳跃起了很大作用,几乎可以说,是动词构成了这种跳跃式的诗句。
这种用法,在李瑛的诗中更为多见,如《雪线上的篝火》:

汽车远去了

丢给我们一包邮件;

看文书飞呀跑呀,

背回来一袋子喜欢。

再如他的《雪线上的篝火》:

卸下来,又是盐包,又是油篓,

卸下来,迢迢千里的铃声;

卸不下、卸不下的只有呵,

那驼峰问六亿五千万吨的热情!

“背”是动词,与“喜欢”塔配,产生了一种情绪上的“跳跃”,省略了好些叙述;同样,“卸”是动词,与“热情”搭配,骤然升华了诗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的想象开拓了空间。
三、动词一一虚实
诗,要有诗味。没有诗味的诗,只能是分行押韵的文字!所以古人要求“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司空图)。怎样才能使诗句隽永有“味”呢?可以说“虚实手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种手法就是用“实”和“虚”搭配,将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概念直接联结,变不可能为可能,从而酿出诗味。如《机场送亲人》:

关员打开饱满的行李

一一层层叠好的离愁

件件熨平的祝福

还有密密包藏的憧憬

……    ……

一只只高举挥动的手

散发着默默的叮咛

这诗句,描绘的是机场别友一个动人场面,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离情别绪。几个诗句都是由“虚实手法”的。在“叠一一离愁”、“熨一一祝福”、“包一一憧憬”、“散一一叮咛”中,叠、熨、句、散都是具体的,“实”的,即有质感,有形象性;而离愁、祝福、憧憬、叮咛都是“虚”的,即没有形象性和具体的质感,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一种“虚无缥缈”物。但二者一经搭配,就产生了诗句中可以看到。也就是说,凡是由动词和某种抽象的概念搭配,即可构成一种散发浓郁诗味的“虚实句”来。如戴望舒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结与愁怨搭配。他的《十四行》:
在幽光中我憔悴又伸着懒腰,
吐出我一切虚伪真诚的骄傲。
吐与骄傲的搭配。这种动词与名词、形象词搭配的现象,即实与虚的搭配而产生的现象,构成了浓郁的诗味。因为诗人的想象力能够移山倒海,能够打破现实世界的原始状态,按照抒情的需要,重新组合成一个源于并有别于现实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也是真实的,它是一种“艺术真实”,它比“生活的真实”更高、更典型,因而也就更真实。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表现现实生活时,不能仅仅呆板地模仿生活,而应该把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切的感受写出来。
只有个性化的“感受”,才能构成个性化的艺术世界。

手枪诗有何作用?

这个问题因人而宜,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自己的回答。枪诗自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于2013年12月发明以来,次发明者罗培永、周阳生进行了肯定和传承,众多诗友跟上,我也加入其佩枪行列,写出了大量形体枪诗,通过几年的磨练,感慨有下面几点,并做2019年12月第二次赛诗会后,与大家广泛交流与分享。
一、枪诗可以交友
我写诗不少,于14岁就有诗发表纸刋,并愉快地渡过了中学时代,又务农、做工、经商、从政,诗歌陪伴半生,总有诗人在旁,书籍在手,从不感寂寞,渡过了朝夕岁月,感受是那么充实!自入诗群网络,攀上众多诗友后,见枪诗发来,就喜欢上了。记得,我第一首诗,是向周阳生老大哥求教写出的!他曾是国家物资报江苏盐城站长,见是同行,自然聊得火热!后与儒商罗培永、朱哲仁弟交流,筹办诗苑纵横各分社,我们就结拜诗友兄弟关系,一同在诗雨路上携手并肩而行。我们用枪诗交流,一个东北,一个东南,一个盆地,从此没分开过,虽然至今未蒙面一次,如象古人的桃源结义,相交一场!如:

贺诗苑纵横四川分社首刊

今日冬至,节日喜庆,四川首刊,又传佳音 ,治国大哥,真正能人,回想当初,网络缘定,遥天祭拜,桃园情深  ,文海遨游,诗苑纵横,歌唱祖国,万象更新,描写山河,百花迎春,回忆历史,博古通今,展望未来,前景光明,四川首刊,今日发行,先发贺电,以表慰问 ,并肩携手,奋勇前进。

总社长:朱  哲

秘书长:罗培永

松竹体新汉诗·贺诗苑纵横四川分社首刊

文/朱哲

治国君

创微刊

培永快乐

哲弟颜欢

自贡在险峰

奋斗最前端

川人自古风流

长兄夕夕创先

诗苑三人喜结义

纵横驰骋迎华年

肩并肩

心相连

长征路上再向前!

贺诗苑纵横四川分社首刊

文/罗培永

四川省

最文明

巴蜀古国

远古传承

三星堆申遗

大熊猫出名

都江堰水利建

公孙述帝都成

武候忠肝千秋颂

昭烈仁心万代名

朱伟阶

邓小平

打下江山代代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打下江山代代兴

老开创

新继承

一带一路构架好

十全十美景色新

科技快快发展

文化紧紧跟进

写江山美好

著时代强音

文海遨游

诗苑纵横

四川社

率先行

 结 拜

文/张治国

东南西

三兄弟

不为征伐

只图枪诗

还未曾蒙面

敬茶群豪举

年龄渐近花甲

投缘恨晚不迟

欲爬山水追李白

文采掠过众仙笔

张罗朱

脚雄起

从此快旅经风雨

十三行新汉诗·结义·共力同心助梦圆

文/朱哲

张罗朱

效桃园

壹拾仨行

快诗投缘

微信皆群主

聚汇在诗苑

已为天命之身

相约友情互援

张兄经商有方略

罗君活水掘新源

三盟友

皆馨愿

共力同心助梦圆

还有不少诗苑纵横诗友发枪诗交流,从此办起了海内外影响一时的四十四个分社,诗友达一万多人!在此基础上,抽调诗人,办起了龙凤广州诗校,朱哲任中国的总院长……现在龙凤院虽办起了七期,正在办八期,好多系长、院长、学员,还不知龙凤院校是怎么发展起来呵!
在当初,我虽然十分崇拜发明者黄教授,还没有交往,但经枪诗引路,这下还与他成了终身挚友呢!通过几年梭群会友,天下的枪手广交,收益良多。
二、枪诗是练句、练意的好帮手
枪诗形体,多是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句,整首六十三字,固定体,便于掌握易会是肯定的。更多可练句,因为一联中,是齐句,严可对仗,宽可用韵,既句脚上仄下平,符合格律写作。有慧眼的诗人,早已一见就可运用自若。当年赛事,就见曲度在黄教授的固定形体上,标明可写词,搞出了词谱一个如:

十三行枪词词谱

(63字格律词,五或七平韵式)

33445566773X2十7式

平平仄

仄仄平(可押可不押韵)

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

仄平平(可押可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注:1,格式统一使用十三行手枪词词谱或格律手枪诗;2,平韵,可押五韵或七韵;3,对仗,在第七、八句第四联,其余可对可不对,全对也行;4.整首谋篇建议:起:1.2.3.4,承:5.6.7.8,转9.10,合11.12.13。

不用词谱,可用格律写,稍懂对粘,用平水韵就可写出平韵、仄韵诗来。如自己拙诗:

《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文/张治国

还上表

又挥师

远征魏国

鸿举蜀旗

赵云终谢世

朋辈久丰肌

陷阵冲锋勇士

攻城献计骄姿

孔明日夜操心累

刘备江山越界驰

先败仗

后惊奇

曹营防守吓威仪

仄韵《水浒传》第64回呼延灼夜月赚关胜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文/张治国

赏吴用

能估计

遂步回山

追兵控制

关胜去偷营

宋江来喊弟

先当率部前锋

后作攻京中卫

索超拼命被擒拿

官府守城关封闭

为救兄

多任势

高人智取常激励

更多诗人,只要能用韵,一旦有灵感,就可作诗达意抒情。我们每天见到写得最多的诗友是徐杉老师,甚称快手、高手一个!他从祝飞、周阳生那里攀上这行体后,几乎天天写。有时罗培永还闲时,跟他指出迷津,动笔改改,现在成了大家追奉的楷模了。笔者还收到他,还有祝飞、周阳生出书专辑,也从中学到了技巧,写枪诗运用自如!
现在,很多诗友都会绝律词曲,他们曾经就是写枪诗的高手。如蓝星学院的胡向前老师,还有王志祥、潘晓杰、如嫣、邓铁兴、李亚、王刚、山涧悠客、周海燕、小凳子、湘涵、刘祖荣、唐树林等。还有如:唐先同、一帘幽梦、缘来如此、尼言、何飒、竹影清风、秀岭风光、上善若水、谁与争锋、胡向奎、杨怡白、天行健、好人一生平安、于秋香等等,都能将身边事秀笔做诗。
写枪诗,只要大家面对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如概念用词,直白句,韵脚平仄不规范,顺口溜等等,潜心学习,学点格律,形象含蓄用笔,多写勤改,定能让自己笔调转形,达到锦上添花,使枪诗让人产生共鸣,在诗群占有应有一席的。笔者办了个枪诗练靶场,就是大家一起耕耘的一场园地。两次赛诗,深圳大学产业化提供赞助款鼓励大家,率先垂范,就将掀起一个新的写作热潮,来年时,将会看到一个,弘扬枪诗文化,在国内海外,有更多诗人枪手加入这个行列,写出一首首传世作品来。正在期待着,大家努力吧,一起在诗雨路上同行。

诗为啥讲究色彩性?

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闪烁着五颜六色,因而,作为现实世界的折光,诗,也就充满了色彩性。诗人,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
美国学者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含义。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象水那样清凉。”歌德曾提到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个俏皮的法国人自称,由于夫人把她的内室家具的颜色从蓝改变成深红色,他对夫人谈话的声调也改变了。”按照歌德的理论,这是因为,红色、深红色都是“阳性的或积极的颜色,它们呈现一种积极的、活跃的和奋斗的姿态”,而蓝色是“阴性的或消极的颜色,它们适合于一种安静的、柔和的和向往的情绪。”正因为色彩对人的心理发生这么大的影响,诗人才注意运用色彩感强的语言去构成诗句,来感染读者的情绪。
一般讲,一首成功的诗,总应该是一幅出色的画。古代的山水诗中就有许多这样的精品。如王维的《鸟鸣涧》诗: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这诗富于画面感,读之,人们犹如走进一座月色朦胧的恬静清幽的山林,在万籁俱寂的夜里,闲步于春山之中。桂花的幽香暗暗袭来,一弯银月冉冉升起,山鸟在春涧中鸣啭。显然这是一幅夜的春山图。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几乎全由形象构成,色彩清幽而又谐调。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更是一首色彩鲜明的好诗。耳听黄鹂鸣,仰看白鹭飞,情随物迁;远跳千里雪,近视万里船,胸襟廓大。一首小诗,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相互之间又如此映衬鲜明,谐和悦目,而所构成的意境又如此隽逸超旷。在这样的诗句面前,感官保持沉默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诗歌闪烁出来的“色彩”的力量,鼓舞了多少人去创作运笔。我们做诗,除已经讲过的形象性、动词性外,色彩性不容允忽视。以上内容,除笔者感叹外,。

作者简介

张治国,出生于成都,随后迁回自贡至今。务过农、做过工,经过商,从过政。从小爱好诗歌,时有纸刋发表。近年来参加网络写作参赛,获得土茅赛杯一、二等奖和其他赛大奖。现在多参与诗群写作和管理,其中在滨城诗社副社长、群管,受到诗友和同仁的好评。另还自办五个诗社,吸收一千五百多位诗友,参与绝律词写作,出过多期诗刋。

5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