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时代风尚 传承桥峪精神——歌曲《桥峪战歌》诞生背后的故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高歌时代风尚 传承桥峪精神
——创作歌曲《桥峪战歌》的感想
曲作者王京文的心里话:
2017年4月,我应杜明科先生之约,为准备出版的《桥峪战歌》一书写了回忆文章。得知书中还需要一首赞颂桥峪精神的歌曲后,我立即萌生了创作的欲望,因为我曾是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对音乐有一腔不懈的追求。
我的同事贾宝琴老师在写作方面有着非常优越的天赋,他常在各类报刋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文稿,他恰好也是当年参加桥峪水库的建设者,对当初修水库的劳动场景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我当即就与他取得联系,让他来创作这首歌的歌词。
很快,在两三天时间里,他就把创作的歌词发给了我。打开一看,我很高兴,歌词写得气势磅礴,句句体现了当年修建桥峪水库时的场面,体现了水利战士创造的“桥峪精神”,内容很合我的意图。
气势恢宏的歌词在我脑海中,不断“翻滚”着当时水库建设时的场景。军事化的管理,强大的劳动大军,人山人海,彩旗飘舞,好似一场战役一样,如排山倒海之势。我立即想到了战场上嘹亮的军号声声,千军万马杀向敌人的气势,在前奏曲上果断地首选了仿军号音乐:i - ii丨 i  i i丨77 65丨 6 - 丨,并在歌曲中反复出现。
由于当时是以军事化形式管理,上下班很象行軍一样,干活中劳动号子此起彼伏,所以歌曲采用进行曲速度,以极强的节律来体现劳动场景。全曲以“胸怀凌云志,豪气壮如山”的气势,展现了水库大军的精神风貌,并以反复诵唱的副歌,肯定和弘扬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桥峪精神。
歌曲创作完成后,我们首先通过华州区老年大学合唱团姜惠民老师的手风琴多次演奏,反映很好,得到了姜老师的赞尚(在此向姜老师表示感谢)!2017年8月,新创作的《桥峪战歌》歌曲在“桥峪水库建设者联谊会”上,通过范唱、学唱,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歌页被大家现场一抢而空。一个在外地没有参会的建设者表示,歌曲创作得真好,唱出了大家的心声,为桥峪精神的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
词作者贾宝勤的感言
怀念火热岁月   讴歌青春年华
前两三年,华州籍作家杜明科先生邀请我参加《桥峪战歌》书籍回忆文章的写作,我当时就根据自己的记忆,写了几篇文稿寄给他。
几个月后,我接到由别人转来的消息,说书内文稿已收集到位,但总觉得缺少某一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没有一首反映桥峪水库建设者精神风貌的歌曲,希望我能在这方面发挥特长,填补这一空缺。
我当时犹豫再三,觉得这个任务很重,实在不易完成。对于歌曲创作我从未涉及,对歌词的写作也觉得不易把握,生怕写出来的歌词不到位,无法谱曲演唱。我曾把这个想法告诉给我的好友孙东波等,他们告诉我说,这首歌是以新的方式展现“桥峪精神”的内容,是不能空缺的。他们的鼓励使我打消了一切顾虑,专心一意地投入到歌词创作中去。
为了把握歌词创作的规律,我就找了许多广泛传唱的经典歌曲如《歌唱祖国》、《我的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仔细研读,结合歌曲反复唱,掌握歌词与曲调之间的相应关系。经过反复对照,精心设计,我确定釆用“主十副”的形式,主歌分三段,分别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展现桥峪水库建设者的风彩和精神面貌,展现他们为国奉献、不怕艰险的战斗意志,表现他们努力奋斗的精神。
桥峪水库建设工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全县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几十年来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这一代人都参与了桥峪水库工程建设,都亲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为这些人而欢呼,为这些人而讴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歌词初稿完成后,又发给了一些文友征求意见,请他们品评鉴赏。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同事王京文先生在百忙之中为之谱曲,还把歌曲原样发给我,这让我十分高兴,因为有了曲谱,就可以传唱了。
至此,《桥峪战歌》终于完成,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再次向关心和支持这首歌曲创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王京文,男,1948年生,东阳涧峪口人,1970年2月参加桥峪水库建设。1970年3月份参加学校教育工作。2008年退休于东阳中学教务处。现住华州区四季花城小区。
【作者简介】贾宝勤,1944年9月23日生。桥峪水库建设时,系东阳营水利战士,1974年起,在水库参加建设一年有余。曾为华县东阳中学语文教师,参加过陕西省高考语文评比工作6年。1998年至2007年,曾任华县政协委员。现已退休,居住华州区。

原文来源:杜明科推荐

原文作者:王京文 贾宝勤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