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为什么热衷于制造“地王”?因为他们陷入了“赢家的诅咒”!

人为了获胜,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呢?

在拍卖行里,为了获得心仪的竞品,人们纷纷举牌竞拍,结果,出价最高的人以几倍于第二名的价格,获得了拍品。在他为自己的胜利洋洋得意时,他可能忽略的事实是,自己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足够去市场上买到更好的同类物品。

https://unsplash.com/photos/AoI2E_7El1w

听说原始股往往能在上市的时候实现几倍的收益,很多人为了投资所谓的潜力企业,到处找关系托门路,好不容易拿到了私募基金的投资额度,结果这些企业只是在新三板上市,流动性极差,根本卖不出价格,反而套牢了自己的资金。

不管是拍卖行的竞拍者,还是买了私募基金的投资客,其实都在遭遇所谓“赢家的诅咒”:彼时看似赢家、获得了胜利,此时再看却已输得惨不忍睹。

这一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在《赢家的诅咒》一书中提出,这本书是他撰写的行为经济学三部曲之一。“赢家的诅咒”是经济学上一个著名的反常现象。泰勒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把100美元的硬币装在一个罐子里,然后进行拍卖。出价低于100的,你不肯接受;出价高于100的人会胜出,但他将蒙受损失。这就是赢家的诅咒。

在经典的拍卖理论中,赢者出高价是因为他对拍卖品的估值较高,认为可能会获取更多的收益。但泰勒以“赢家的诅咒”为例指出:明智的做法可能是谨慎出价,或者保守出价。

书中还提到了其它反常的经济现象,颠覆了读者对传统经济学的看法,引领我们走向行为经济学的领域中一探究竟。本书贯穿全文的一个主旨观点就在于,人的理性与自私是传统经济学所做出的假设而不是事实,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理性的人,正是非理性的行为造成了看起来很美好但最终失败的决策。

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合作,除非实验表明,他们与之共事的人占他们的便宜,采取了不合作的行为。

并没有很多人生活在经济模型的世界里。比如,占主流地位的储蓄行为模型、生命周期假说,都没有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自制力——考虑进人们的储蓄决策中。

如果谁对他认为值得的一块土地进行投标,从长期来看,他总会输得精光。

为什么“赢家的诅咒”时有发生呢?在塞勒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因为竞拍者不知道标的物的真正价值,只能靠主观猜测,这就会带来判断失误。其次,参与者过于自负,总认为自己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判断更为准确,求胜心切、志在必得。抱着这样的心态,不犯错误那才叫反常。

https://unsplash.com/photos/S777K6ZnppY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了解了这一经济现象之后,要怎样做才能避免陷入赢家的诅咒呢?塞勒的建议是,要接受“自己能力有限”这个事实,对世界、对未来、对不确定性保持敬畏,要懂得自己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在这个前提下,才会对任何事物保持包容的心态、同时也能对陷阱诱惑保持警惕,也就能避开骗局获得更多新机会。

我们必须拓宽自己的见识,让自己的认知圈足够大,并明确自己的能力半径。保持理性,在我们的行动半径里发挥到极致,才能确保做事成功的大概率,避免陷入“赢家的诅咒”。

   

行为经济学的经典之作,经典经济学无法替代,因为既美又简单,但是经典经济学又充满了假设,假设在人的理性之上,大概是最不稳定的假设之一了。
(0)

相关推荐